流云追梦几寒暑,未老诗心又一年

应该还没到靠回忆过日子的年龄,可不知为什么,当夜深人静时,那些陈年往事,总是不请自来,扰得我更是睡意全无。­

流云追梦几寒暑,未老诗心又一年

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总是听到不少的人说活的很累,确实自己也有同感。只有一声叹息,俗世尘土,大都只是看到别人幸福或者不幸的表面,谁能深入的走入谁的内心,了解谁的喜怒哀乐?只有渐渐的融入了俗世的生活,渐渐的学会慢慢应对,渐渐的不再抱怨,渐渐的在时光中从容。

文学院的朋友让我为其写一篇文章,去参加一个文学论坛的征文比赛,我没有答应。

答应别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尽力去完成;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对不起,没有办法答应别人。

我生性内怯于心,外讷于言,进取心差,随遇而安。

无能,于是不敢。

流云追梦几寒暑,未老诗心又一年

许多事情来的猝不及防,令你在根本没有计划和预计的时候不期而至,比如今年五一假期姐姐突然电话相邀一同去普陀山度假。整个行程我都浑浑噩噩,握着一本《四十二章经》。

脑子里闪现着一段段经文: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我是一个佛教徒,皈依多年,却始终不得要领。佛家普度众生,我却又独善其身。

道家讲究天人合一,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可真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吗?我不知道!

流云追梦几寒暑,未老诗心又一年

这段时间又重新读了一些经典的古典诗词文学,记得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每每读到这里,都会平添几分感慨,我喜欢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委婉含蓄。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的飘逸潇洒。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的旷达心性。以及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平淡冲和。

流云追梦几寒暑,未老诗心又一年

岁月远去,增添的是头上的根根白发与面上的道道痕迹,留给心底的则是丝丝幽叹、缕缕惆怅;所谓沧海桑田,俗世如流水。无际无涯的年轮会遮掩一切,使旧日的回忆变的云淡风轻,同时却也使得怅然的记忆变的刻骨铭心;岁月就是如此,日历一页页地撕去,堆积起来便成了生命当中厚重的过去。时光远去,记忆依旧

附一首涂鸦之作《满江红》。贻笑方家了

潦草浮生,

终日里,

虚无缥缈。

枉负了,

青春岁月,

雅弦清调。

长夜不惜珠泪泣,

幽幽一宿无根抱。

念《红楼》,

进梦化清痕,

相思扰。

平生累,

红颜老。

难为醉,

夕阳笑。

世间多辗转,

却难情少。

风雨兼程回望处,

春夏秋冬阶前草。

竟枯萎,

旧址上高楼,

何人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