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前世今生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封建時代拿得出一手好文筆也有可能登及朝堂、位極人臣喏。怎麼回事兒?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代科舉制度的前世今生。

在說科舉制度之前我們先聊聊另一種遴官選才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拔人才制度之一(其它兩個是啥嘞)始於曹魏時期,完備於西晉,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深耕歷史學的同學在瞭解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相關內容時你可能會看到類似如下的問題:“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此句是形容哪個歷史時期的哪種遴官制度?沒錯就是指九品中正制。此句出自魏晉時期名臣劉毅的《請罷中正除九品疏》,意思是說“士族階級立場不管品行才德如何身為貴族不會變為庶族寒門;而庶民寒族無論你品德才能何等的卓爾不群,都無法成為士族(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從當下社會來看九品中正制就是一活脫脫的拼爹制度,此制度非但對底層人民向上層階級攀登進行了無以復加的壓制,而且還維護累代公卿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權。可想而知該制度是何等的誤國誤民。

一提到科舉制度,大多數人的印象是以一篇八股文決定人的前途命運,或者腦海中浮現老童生范進呆頭笨腦,窮困愚陋的形象。科舉制度被人們所詬病應該始於近代。滿清末期,曾經的天朝上國受到西方列強的蹂躪,當權者面對世界格局的改變毫無應對之策,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加之大多為官者愚昧無知、腐敗無能,人們越發覺得科舉制度是導致中國落後捱打的重要原因,從而愈加對科舉制度的合理性產生懷疑。

在實行九品中正制的魏晉南北朝之後,歷史的車輪駛進隋朝時代。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自東漢以來長期分裂的格局。為了穩固政權的統治削弱士族、地方豪強的勢力,他開創了一個從全民中選拔人才的機制——科舉制度。他把選拔官吏的權利收回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至此也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士族的壟斷,“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也就變成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社會部分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都過科舉考試進入到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華的機會。

其實真正開始流行從“田舍郎”到“天子堂”的時期是在宋代。宋朝立國的大環境是經歷五國戰亂,積重難返,百廢待興。宋朝當政者為招賢納良親作《勵學篇》、《神童詩》的作品以提倡、鼓勵廣大讀書人勤學力讀參加科舉考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這些詩成為後來大多數庶族努力讀書的精神源泉。

相比於有些拼爹性質的九品中正制而言,科舉制度的優越之處比比皆是。首先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不再由階級立場左右命運,施行良才善用、能者居之為廣大寒士上升到士族階層並參與到國家管理提供了途徑。其次在社會教育方面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升了社會的讀書風氣。

有些觀點認為科舉考試考不出真才實學,一些古代文豪名家的落榜事例也為此觀點提供了有力的例證,比如唐代詩人李白、杜甫、賈島(僧敲月下門的詩人)、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明代畫家唐寅,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醫藥學家李時珍,聊齋先生蒲松齡以及言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其實早期的科舉考試並不是考察應試者的遣詞造句能力,而是治國之觀點。亂世後的太平統治者更渴望百姓安居樂業修養生息以使經濟、文化得到恢復發展。而治國之要 也首在用人,統治者大肆推行科舉號召民眾讀書也是為了得到治國之能臣。在元朝時期,統治者改變了考試的內容科舉不再以考察治國之道為度量,而是將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文體,變成了真真的作文比賽。這一現象歷經明朝一直延續到滿清末期直至1906年停止。至此延續了一千三百餘年的科舉制度被正式廢除。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