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過年


原慶新

新年到了,咋沒有一點新鮮感呢,覺得跟平時沒有什麼兩樣兒,現在的年,不過是時間節點的一個符號而已。

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天天板著指頭盼過年,一到臘月二十三,我們就開始吆喝: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小姑娘要花,小夥子要炮,老頭要一頂新氈帽,老婆婆要一件花棉襖。 臘月二十三那天,我姥爺就套小驢車,拉著我和姥姥到東屯集上買一大堆東西,準備過年用,我最記得清的是買一包祭灶糖。到了晚上,姥姥就把在集上買(姥姥叫做“請”其實是拿五毛錢買的)的灶爺版畫貼到灶臺跟前的牆上,拿出祭灶糖,放到祭桌上,點上香,嘴裡正嘟嚕著:老灶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說的和那老灶爺畫兩邊的字一模一樣。我在一邊看著姥姥磕頭,但並不關心她說的什麼,單等那香啥時候燃燒完,搶祭灶糖吃呢。這時我問姥姥:給老灶爺貢享祭灶糖幹啥?姥姥漫不經心說:讓祭灶糖沾住老灶爺的嘴裡,不讓他到天上胡說!

一看香焚燒完了,我一下子就衝上去,拿著祭灶糖就跑,一邊跑一邊笑著說:我不怕沾嘴!

過了二十三,我們就天天吆喝著順口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拐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貼花畫;二十九,宰只狗;三十,腿蹄兒;初一兒,撅蹲兒。姥爺就按照我們溜告的順序,開始殺豬宰雞,打掃房間,貼新春聯,讓我們過個祥和、快樂、幸福的春節。

到了年三十晚上,吃一頓蘿蔔肉餡兒餃子,你看多好吃吧,那真是餘味繞舌,三天都忘不了那餃子的味道。吃過餃子都是除夕了,一家人都洗腳,洗過腳不睡覺,敬財神,祈求招財進寶,年年敬,年年窮,生活沒啥改變,心裡卻盼著來年生活會比今年好些。到了初一清早,我們盼著穿著新衣服去拜年的時間終於到來了,我們穿著新衣服,跟父母一起去給長輩拜年。那時穿的新衣服都是姥姥紡棉花織的老粗布啊,就那平時還不捨的穿的呢。

到了初二以後,我們趕著驢車到親戚家拜年,到誰家能給上兩毛錢的壓歲錢,我們就高興的一跳老高呢。

時光回到今天,我們也變老了,但是非常滿足,國家發展了,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想吃啥就有啥,天天跟過年似的,是該我們給孩子們壓歲錢的時候了,但我們給他們的壓歲錢何止我們小時候的千倍,但孩子們卻沒有我們小時候得住兩毛錢的感覺那麼快樂,反而覺得覺的是理所應當。今年,我想給孩子們壓歲錢的同時,給他們上一節感恩的感恩的教育課,這遠比給他們紅包要強得多,在他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也許會用的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