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鳥時評: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會議用“極不尋常”來形容一季度。一方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異常艱苦卓絕;另一方面,是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前所未有。從“危”和“機”並存的角度看,戰“疫”也催生並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新形勢新問題,要求我們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從眼前的危機、眼前的困難中捕捉和創造機遇。人口流動受到阻滯,國際貿易受到影響,實體經濟遭遇衝擊,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既是因應之策,更是經濟“突圍”的必然選擇。

中國經濟是一片汪洋大海,應對疫情影響有足夠的韌勁、空間和迴旋餘地,這種影響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精準研判,在國家層面連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培養壯大新產業新業態的體制機制,加上多年來持之以恆的努力,戰“疫”環境下的新產業勢頭更猛、新業態動能更強,推動著中國這艘巨輪在國內外疫情的驚濤駭浪中劈波斬浪、穩定向前。

線上諮詢、線上申報、線上審批,政務服務“雲平臺”服務機制不斷完善,服務功能不斷拓展,既讓群眾“足不出戶”辦“政事兒”,又精簡流程、縮短時限。遠程教育、網絡診療、線上辦公、帶貨直播,一、二、三產業紛紛搭上互聯網快車,市場經濟展現出勢不可擋的蓬勃生機和強大活力。“共享員工”讓一些行業的富餘勞動力順利得到轉移,降低了疫情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以蹄疾步穩的態勢加快佈局新產業新業態。“互聯網+監管”的探索實踐,也正在改進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管理質量。

困難是暫時的,但是應對困難所作出的創新實踐卻是深遠的。新產業新業態所帶來的,是生產方式的改變和生產力的提升,不僅有效對沖疫情影響,而且有效夯實長遠發展根基,所以要善於抓住機遇、勇於迎難而上。不斷建立健全鼓勵機制,引導市場投資和消費需求向新產業新業態拓展;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打通線上和線下、消費端和生產端的阻礙;加快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功能配套、優化服務流程、強化安全保障,通過線上服務、遠程監管、預警防控等方式提升非現場管理質效。

疫情防控鬥爭既是大戰,也是大考。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用好用活國家各項宏觀支持政策,建立完善中觀配套辦法,細化微觀推進機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創新性創造性為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搭建廣闊平臺、提供堅實保障,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