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得了平足症,15歲孩子長時間走路就喊腳痛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圖/通訊員 盧從斌 孫冰倩

近日,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骨科接診了一例15歲的青少年先天性平足症患者。患者足弓消失且伴有後足外翻,前足外展,患有症狀已經多年,現在長時間行走及站立時,孩子就感覺足踝疼痛,還經常發生足踝扭傷,病情如此嚴重,父母於是趕緊帶孩子到醫院就診。

因為得了平足症,15歲孩子長時間走路就喊腳痛

患者的足部外翻症狀

“其實,生活中不乏先天性平足症患者,通俗講就是大家口中的“扁平足”,”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骨科教授李斯明說,“這是一種往往被我們忽視的病症。平足,也就是足弓塌陷,正常的腳底有三個足弓,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結構,讓我們的腳具有彈性和緩衝功能。”

因為得了平足症,15歲孩子長時間走路就喊腳痛

正常足的足弓與平足症的足弓

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是平足,有一個最簡單的水印自測法可以初步測試。李斯明教授說,首先兩隻腳光腳站立於水盆,也可單腳操作,然後站在光滑的地面上,保持20秒鐘,然後走開,觀察足印,中足內側橢圓形缺損小於總面積的1/3,便很有可能就是平足。

因為得了平足症,15歲孩子長時間走路就喊腳痛

兩種腳印的不同之處

足踝部在我們的站立行走中承受著全身的重力,平足症的危害除了足踝疼痛,還會在日積月累中改變行走姿態,足跟外翻、外八字走路是比較普遍的一種,造成鞋底外側磨損嚴重,足踝部也比較容易扭傷。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孟慶奇介紹,一般來講,小於8歲的先天性平足症應首先考慮非手術治療,如穿戴矯形支具或矯形鞋墊。對於畸形嚴重者或者8歲以上保守治療無效的青少年平足症患者可選擇相應的手術,主要的手術方式包括軟組織轉移修復術、骨性截骨融合術和三關節融合手術,以重建足弓及足踝力線。

因為得了平足症,15歲孩子長時間走路就喊腳痛

平足症矯正鞋墊

專家根據對患者的檢查結果斟酌治療方案,最後決定採用距下關節制動,增加後足外側柱高度的微創手術,通過植入距下關節穩定器幫助患者重建足部力線與足弓。孟慶奇副主任醫師說,這一治療方式創口較小,癒合短,術後恢復快,且手術不影響足部各關節完整性,患者實施手術後當天即可下地行走。

因為得了平足症,15歲孩子長時間走路就喊腳痛

患者植入距骨下穩定器後的影像

孟慶奇副主任醫師介紹,平足症可以分為先天型和成人型。先天平足症成因尚不明確,應與胎內發育有關,可分為可復性平足和僵硬性平足,兩者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距下關節的活動度,也是選擇不同術式的重要依據。

而成人平足症又稱脛後肌腱功能不全,原因有很多,如長期負重站立、關節退變、糖尿病、類風溼關節炎、神經性病變和腫瘤等。

專家提醒,症狀較為嚴重的平足症因為下肢力線發生改變不僅影響足踝,也會增加膝、髖及脊柱的負擔造成相關的損傷。所以,家長要關注孩子的雙足健康,如果發現問題,應早期干預、早期治療,預防可能出現的骨與關節的不可逆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