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耳日”將至,本週五安醫大二附院有義診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發佈數據稱,目前全球有約11億年輕人(12-35歲之間)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例如用手機聽音樂)是造成風險的重要原因。恰逢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

安醫大二附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楊見明提醒,耳機、播放器等是噪音性耳聾的殺手,長期不合理使用損害聽力,使聽力在未達到老年就開始衰退。

“愛耳日”將至,本週五安醫大二附院有義診

據世衛組織消息,目前全球約半數年輕人在使用手機等設備聽音樂時音量高於安全水平。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說,聽力損失往往是不可逆轉的,在人類擁有足夠保護聽力的技術和知識的情況下,不應讓眾多年輕人僅僅因為聽音樂而遭受聽力損失。世衛組織同國際電信聯盟(ITU)當天共同發佈了個人音頻設備使用建議準則(簡稱WHO-ITU準則),包括在音頻設備上增加音量和時長監控功能、增加父母控制音量功能,以及用技術手段分析人們使用音頻設備的習慣是否安全等。世衛組織稱,大約一半的聽力損失病例可通過公共衛生措施加以干預。

“我們在門診中接診過這樣的病例,20來歲的年輕人每天睡覺都要戴著耳機聽音樂,常常是音樂沒關人就已經睡著了。後來耳朵開始出現鳴音,經常頭暈頭痛,甚至耳朵一碰就痛才來醫院檢查,發現聽力已經嚴重受損。”據楊見明介紹,這樣的症狀在醫學上稱作“噪音性耳聾”。原因正是長時間佩戴耳機,長期大音量的聲音會損害耳蝸的毛細胞。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容易患上“職業性失聰”,若仍處於嘈雜的環境中,就會逐漸由短暫失聰演變成永久失聰。

不恰當使用各種類型播放器,早聾10年並不是危言聳聽。楊見明表示,人使用耳塞聽聲,聲音能量直接到耳蝸,沒有經過外耳、中耳的消解,時間一長就會損害到內耳柔弱的毛細胞。內耳裡的毛細胞是不可再生的,損害會是永久性的。

除了改變宿夜“音樂不斷”的不良習慣,耳機的使用音量也要注意。過分追求音響效果而在不注意的狀況下將音量調得過大,聽的時刻過長,這樣就好像是把一個噪聲的發生源放置在自己的耳朵上,超強的聲音直接作用於自己的聽覺系統,使我們的耳朵長久暴露於高強度的噪聲之下,久而久之即可使得一部分人聽力下降,出現噪聲性耳聾。

楊見明提醒:耳朵感覺舒適的音量不宜超過75分貝,播放音樂電器選擇的音量檔以不超過60%較為合適。長時間帶耳塞式耳機,直接刺激耳部神經,造成耳部供血不足,而耳罩式的耳機通過從外部蒐集聲波,使用者無須提高MP3的音量與雜音抗衡,較能保護聽覺,會相應緩解耳部壓力、供血不足,但也不可長時間聽。

此外,本週五(3月1日)上午9點至11點,安醫大二附院將在該院門診一樓大廳舉辦“愛耳日”義診活動。

供稿:曹衛 鄭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