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博士談教育:在20年後的世界,孩子會從事什麼工作?

你還記得2000年,那個時期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嗎?

你可以把關鍵詞寫下來。

再想想看,2000年那會兒,你的生活有哪些東西,今天已經沒有了?當你寫下來時,會發現,我們已經失去了很多曾經的樂趣,在20年後的今天享受著另外一種景象。


常博士談教育:在20年後的世界,孩子會從事什麼工作?

這是2019年,MIT麻省理工學院評選的全球十大新興技術:靈巧機器人、核能新浪潮、早產預測、腸道顯微膠囊、定製癌症疫苗、人造肉漢堡、捕獲二氧化碳、可穿戴心電儀、無下水道衛生間、流利對話的AI助手。

對這些技術,你聽過多少?但它們每年都在更新迭代,都有層出不窮的新的技術出現,正在一點點改變這個世界,改變每個人的生活。

過去20年,我們所經歷的技術飛躍帶來的世界改變,遠超過過去200年的速度。

於是,有個嚴峻的教育問題擺在我們面前。

我們都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我要問的是,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今天的孩子,未來人生的頂峰,最需要從小開始學的能力,是在什麼時候發揮作用?

其實不是高考的時候,而是35歲的時候,在他這一輩子職業最頂峰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創造力。

因為我們的孩子將面臨技術為王、萬物互聯、機器遍地的時代,社會不再需要僅靠智商和經驗支持的工作人才,而越來越需要擁有創造力的複合型人才,需要他們擁有跨學科交叉知識和能力。

你看看20年之前,再想想20年之後,誰能想到20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

科技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一個普通人的想象,太快了,快到常人都難以感知或者理解。今天已經有飛行汽車公司了;已經有企業開始進行太空採礦的技術研發了......按照現在技術發展的速度,20年後,我們的下一代,很有可能會在外太空工作。

如果你想像不到孩子未來的世界,那麼你能告訴我今天的教育,到底該如何為孩子做準備?

如果希望內心篤定,明明白白,那有兩個方法:研究教育發展趨勢,瞭解世界發展格局。

在全球教育領域,有一個很知名的全球教育評價研究項目,PISA。這個項目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針對15歲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研究項目。從2000年開始,每3年進行一次測評。包括美國、中國、英國、日本、巴西在內的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萬學生參加。評價什麼呢?三個核心內容:閱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素養。

閱讀會幫孩子建立對萬事萬物的認知和價值觀,會輸入大量的知識積蓄,為未來的某一天創新爆發積累能量。

數學會幫孩子建立邏輯思考的方式和能力,即便未來他不是數學家,但至少他對事物之間的分析和判斷有一定方法和內在方式。

科學會幫孩子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和興趣,會幫他建立探究的方法和深入研究的能力,這樣的方法和能力會促使他未來可能成為有用的人和對拯救或改變世界有價值的人。

我堅持一個觀點,在孩子學齡之前,不要過於深入學習某一項技能或者特長,除非你已經明確找到孩子的天賦。

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是幫助他打開一扇又一扇未知的大門,讓他勇敢走進去,去探索,去感受,去體驗,去學習。

只有經歷這個過程,孩子才能感知到內心最深處,對某些未知內容進行學習和探索的慾望。這個過程就是尋找和建立內驅力的過程。

一切創新的基礎,來自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路徑!

而真正的源頭,就是來自於興趣。

真正的興趣是需要發現和培養的。有人說,帶孩子去上興趣班,孩子對什麼課程都有興趣。這種興趣,可能只是即時性的好奇心。

真正的興趣是建立在初步的理解基礎上,而萌生出後續長期的、持續的、深入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