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民間故事:縣令拍錯馬屁,縣令巧辨假證人

故事:民間故事:縣令拍錯馬屁,縣令巧辨假證人


在古代,縣令只能算個芝麻官,別看其官小,與其有關的故事卻很多。有的縣令清廉正直,聰明睿智;有的縣令不學無術,愚蠢可笑。本期為大家奉上一組縣令的故事。

  縣令畫虎

  從前,有一個縣令,從來沒有見過真老虎,可他卻特別喜歡畫老虎,畫去畫來,總像貓。

  有一次,這位縣令又作了一幅畫,題了一個大大的“虎”字。他喊來一個衙役問道:“你看老爺畫得怎麼樣?”

  衙役看了看,搖搖頭說:“老爺,這哪像虎,像只貓。”縣令氣壞了,打了衙役二十大板。

  剛剛打完衙役,一個丫環進門,縣令又問:“你看老爺作的畫,像不像?”丫環連忙回答說:“像,像!真有點像太太養的那隻貓。”於是丫環也捱了頓臭罵。

  縣令又問師爺:“你說實話,老爺畫的這是什麼?”

  師爺說:“老爺,不怕您不高興,您畫的這個東西呀,說起來,老爺您最害怕。”

  縣令問:“老爺我怕什麼?”

  師爺說:“老爺您怕皇帝呀!”

  “那皇帝怕什麼呢?”

  “皇帝怕天——皇帝乃天之子也。”

  “天怕什麼呢?”

  “天怕雲——烏雲遮天哪。”

  “雲怕什麼呢?”

  “雲怕風——風吹雲散。”

  “風怕什麼呢?”

  “風怕牆——牆可擋風。”

  “牆怕什麼呢?”

  “牆怕老鼠——老鼠專門在牆上打洞。”

  “老鼠怕什麼呢?”

  “老鼠啊,老鼠就怕老爺畫的這個東西喲!”


  縣令判案

  古時候,有一個縣令很會判案。一天,有兩個人來衙門打官司,為的是一匹絹布,他們都說這絹是自己的。

  縣令說:“既然你們都說是自己的,我看這樣好了,把絹剪了,一分為二,各人一半,行了吧?”於是他就命衙役把絹剪了,一人一半。兩人只好各自拿著絹回家了。

  縣令對衙役說:“你們分別去看他倆有什麼表現。難過的人是絹的主人,而高興的那個就抓起來。”

  衙役暗中前去觀察,果然看見一人很開心,一人很難過。他們就把那個高興的人抓了起來,一審問,絹果然不是他的。

  縣令審石頭

  清末年間,滕縣有個縣令姓姚,他清正廉明,愛民如子。這天清晨,有一對賣粥的夫妻抬著粥缸、碗架去擺攤賣粥。不巧,被一塊大石頭絆倒,摔爛了粥缸和粥碗。眼看家當沒了,兩口子坐在地上哭了起來。

  此情此景正好被姚縣令看到了,他問了問兩口子的家境,就對他們說:“這樣吧,你倆把這塊石頭抬到衙門裡去,老爺我要審問這塊石頭,叫石頭賠你們的粥缸。”

  賣粥的心想:我已經夠倒黴了,您這位大老爺還開什麼玩笑?可是不抬不行啊,縣太爺的命令,誰敢不聽?沒辦法,兩口子只好抬起那塊石頭,朝縣衙門走去。

  人們見賣粥的兩口子抬著塊石頭,跟在縣太爺後面,都感到很稀奇,紛紛跟著去看熱鬧。

  到了衙門,姚縣令命令衙役看守好衙門口,只許進,不許出。然後,他就站在大堂裡開了腔:“鄉親們,今天本縣令看到這塊石頭絆了人,砸了缸,害得賣粥的兩口子哭哭啼啼。本打算審審這塊頑石,可它不會開口。不過,它畢竟引來了眾鄉親,就算它將功補過吧。請大夥湊個份子,最少一文錢,多則不限,算是大夥賙濟賣粥的夫婦吧。”

  聽了姚縣令這番話,看熱鬧的人紛紛掏錢捐獻,不一會兒,就湊足了二十多吊銅錢。姚縣令等看熱鬧的人走了以後,自己又拿出五兩碎銀子,連同那二十多吊銅錢一起交給賣粥的兩口子,說:“這些足夠你們的粥缸錢啦!快回家去吧。”賣粥的兩口子千恩萬謝後回了家。


  縣令拍錯馬屁

  從前有位七品縣令,大年初一上街看春聯,忽見一戶人家門上貼的春聯與眾不同,上聯:數一道二門戶;下聯:驚天動地人家;橫批:先斬後奏。縣令心想:此戶如此氣魄,定是朝廷大官,於是趕緊備了一份厚禮,叩門拜訪。

  縣令問主人:“貴府哪位大人在京都奉職?”主人一聽,莫名其妙,自稱兄弟三人皆是窮苦百姓。

  縣令一愣,忙問:“那門口貼的對聯……”主人答道:“啊,原來如此。”他接著解釋說,“要說那副對聯,倒是一點不假。”於是將自己三兄弟的職業陳述了一番。原來三弟是賣燒餅的,燒餅要一個一個數給顧客,故曰“數一道二”;二弟是做爆竹的,放起炮來“驚天動地”;老大是個屠夫,殺豬不用衙門核准,所以叫“先斬後奏”。

  縣令聽後,方知自己拍錯了馬屁,只好丟下禮物,掃興而歸。

  縣令巧辨假證人

  宋朝時,有個商人做生意賠了本,便將一顆寶石以最低價典當到一個當鋪裡,商人與老闆約定,一年後交錢贖回。

  一年後,商人來到當鋪要贖回寶石,誰知當鋪老闆不認賬,說這寶石商人早已取走了。商人提出疑問,老闆打開記賬簿,指著上面說:“你看,你某年某月某日交來贖金,當時隔街對門的王老闆和李掌櫃都在我這兒喝酒,他們都是證人。你還想二次訛詐我不成?”商人一聽,看來僅憑自己申辯已經不行了,於是便告上縣衙。

  縣令聽完商人的哭訴,將當鋪老闆及兩個證人一齊傳訊到公堂,經審問說法一致,特別是兩個證人口口聲聲作證,說他們親眼看見商人從當鋪裡贖走了寶石。

  審問完畢,縣令將原告、被告、兩個證人單個隔離開來,然後給每人發了一塊膠泥,讓他們各自用膠泥捏出那塊寶石的形狀。結果,原告和被告捏出的寶石模型一樣,兩個證人捏出的模型大不相同。這下,證人便露了餡。原來是當鋪老闆買通了他們,讓他們作假證。

  案情真相大白。經縣令判決,原告按協議贖回他的寶石,被告另外賠償五十兩白銀給原告,兩個證人則各自被打了五十大板。

  有個縣令姓喬,他為官清廉,生活簡樸,言談舉止詼諧風趣。

  這天,喬縣令把師爺叫到書房,拿出一張庫房登記單,說:“庫房昨夜被盜,你去看看少了些什麼。”師爺出去查看了一會兒,便回來稟報:“少了兩個銀元寶、三根金條。”

  喬縣令望了望師爺,問:“真是如此嗎?”師爺點點頭,回答道:“是。”

  這時,喬縣令吩咐衙役:“把客人帶進來。”一會兒,進來了一個小夥子,喬縣令指著小夥子對師爺說:“從現在起,你被辭退了,由他接任。”

  師爺一聽大驚,打量了小夥子一眼,見他衣衫襤褸,還打著一雙赤腳,便不解地問道:“他是誰?”

  喬縣令說:“他就是盜取庫房東西的賊。”

  “什麼?”師爺一聽,愣住了,“老爺,您為什麼要辭退我,而讓一個賊當師爺呢?”

  喬縣令捻著一撮長鬚,講了這麼一件事:昨天黃昏,喬縣令在回府的路上,遇見了一個小夥子,他便上前搭訕起來,問小夥子到哪裡去。小夥子憋紅了臉,說他是個窮秀才,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想到有錢人的家裡偷一點東西填肚子。

  喬縣令感到很奇怪:世上做賊的人,誰會這麼老實地告訴別人呢?於是他就試探著說:“我也是個無家可歸的窮漢,我帶你到一個地方去,你偷了東西我們平分好嗎?”小夥子答應了。

  這時,天色漸漸黑了,喬縣令把小夥子帶到了縣衙後院,支開了看守的人,叫他偷庫房裡的東西。

  小夥子翻牆入院,沒過多久,他就出來了,他偷了兩個銀元寶,並把其中一個給了喬縣令。

  喬縣令問:“這庫房裡難道就這麼一點東西?”

  小夥子說,裡邊的大箱子裡都裝著東西,但他只開了一個小盒子,裡面放著兩個銀元寶,還有三根金條。他做賊只是因為餓,不得已而為之,不是為了發橫財,所以只拿了兩個銀元寶,並按照先前說好的,把其中一個給了喬縣令。

  喬縣令和小夥子分手後,立刻進庫房查驗,見他說得一點不差。

  師爺聽到這裡,頓時滿頭大汗,原來師爺為人狡猾,而且貪財,喬縣令說庫房被盜,要他前去查看,他便想乘機渾水摸魚,把賬記在盜賊的名下。誰知進去一看,大失所望,大箱子都貼著封條,賊只打開了一隻小盒子,裡面的兩個銀元寶沒了,但三根金條還在,於是他就來了個順手牽羊,把金條揣進了懷裡,可萬萬沒有想到喬縣令竟在這裡設下了一個考場!

  這時,喬縣令看了看一旁侷促不安的小夥子,又望了望師爺,冷冷地笑著說:“師爺,你聽了這個故事,你說我該任用誰當師爺呢?是任用他這個為人本分的賊呢,還是你這個渾水摸魚、私吞公款的貪婪之徒呢?”

  師爺啞口無言,乖乖地從衣兜裡掏出三根金條,放到案上,灰溜溜地捲鋪蓋走人。

  縣令答非所問

  古時候,有一個有錢的人,他不學無術,又不懂得官場的習慣用語,卻偏偏官癮很大,於是他用錢買了一個縣令來做。上任以後,他去拜見上司。

  上司看了看他,問道:“貴縣風土如何?”

  他答:“本縣沒有大風,也不刮黃土。”

  上司見他答非所問,很是奇怪,只好又問:“黎庶如何?”

  他更不懂“黎庶”是什麼意思,以為上司問的是“梨樹”,便自以為是地回答:“梨樹倒是不少,就是不結果!”

  上司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大聲喝道:“我什麼時候問你梨樹、杏樹了,我是問你‘百姓’怎樣?”

  縣令見上司生氣了,嚇了一跳,連忙回答:“白杏只有兩棵,紅杏不少!”

  上司不禁大發雷霆,他把桌子一拍,大聲罵道:“混蛋,我是問你的小民!”

  縣令又以為自己聽懂了,他連忙答道:“我的小名叫‘狗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