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發展難題 打造“綠色”臨夏——臨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見聞

破解發展難題 打造“綠色”臨夏

——臨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見聞

民族日報記者劉剛林

破解發展難題 打造“綠色”臨夏——臨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見聞

臨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現場。

位於臨夏市南面的南龍鎮羅家灣村的一個山坳裡,有一片佔地159畝,能將垃圾“變廢為寶”的項目——臨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正在建設中。4月20日,記者前去採訪時,這裡正開展土石方開挖、場地平整、河道改道、臨時辦公場所和生活區搭建等前期工作。

在施工現場,機器的轟鳴聲不絕入耳,從高處望去,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挖掘機、推土機正在緊張作業,重型運載車來回穿梭在施工場地,呈現出一片繁忙有序的勞動景象。“目前,各項工作正紮實推進,前期工作完成40%,水電路已經接通,臨時辦公場所和生活區都已搭建好,下週可以正式入駐。按計劃,到6月份要完成場地平整和河道改道,達到項目主體建設開工條件。”臨夏鷺鴻環保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建華介紹說。

臨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採用“PPP”模式,總投資約6.22億元,由廈門市政集團臨夏鷺鴻環保電力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管理,項目建成後日處理生活垃圾1200噸,服務範圍為臨夏市及50公里範圍內的臨夏縣、東鄉縣、和政縣、積石山縣。項目預計於2021年建成運營併網發電,到時既助力環境保護,又優化能源供給結構。“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處理垃圾量為800t/d,配置2臺400t/d機械爐排焚燒爐和1臺15MW抽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二期工程配置1臺400t/d機械爐排焚燒爐和1臺6MW抽汽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煙氣排放符合國標生活垃圾焚燒汙染控制標準,同時滿足2000年歐盟標準的要求。”袁建華說。

在袁建華的帶領下,記者觀看了擺放在現場的項目效果圖、工藝流程圖等展板。據該項目公司辦公室負責人周俊武介紹,該項目工藝技術很成熟,垃圾車從物流口進入廠區,經過現有地磅稱重後進入垃圾卸料平臺,卸入垃圾貯坑。垃圾在貯坑內存放7天以上,然後通過吊車抓鬥抓到焚燒爐給料斗,經溜槽落至給料爐排,再由給料爐排均勻送入焚燒爐內燃燒。在焚燒爐爐排上通過乾燥、燃燒和燃燼三個區域,垃圾中的可燃成份已完全燃燒,產生的爐渣裝車外運綜合處理。

同時,產生的煙氣經淨化系統“SNCR脫硝系統+半乾法脫酸+幹法噴射+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塵”組合工藝系統處理後,汙染物排放限值指標滿足國標對爐渣收集處理製作成爐渣磚,並設置滲瀝井,對滲瀝液二次處理,達到國家標準後進行排放,促進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通過對生活垃圾循環利用,可以有效減輕城市生態壓力,符合綠色發展理念和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

在這裡,記者真正體會到了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句話。周俊武告訴記者:“項目一期建成後,全廠日均處理入爐生活垃圾800噸,全年8000小時處理入爐生活垃圾約26.67萬噸,扣除焚燒工程所需的廠用電量後,年可外供電7331萬度,摺合節約標準煤為4.46萬噸。”

眾所周知,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以填埋為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我州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增加,垃圾處理形勢日益緊張。僅臨夏市每天產生生活垃圾500噸,原有的垃圾填埋場處理能力有限,還會產生滲濾液、填埋氣體、蠅蚊鼠害、輕質垃圾和粉塵等害處。所以,該項目符合我州實際,也是我州“十三五”規劃的有效踐行。該項目的建設,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也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一環。項目建成後能減排二氧化碳、減少垃圾填埋用地,更好地拉動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為我州發展全域全季旅遊提供更好地環境支撐。“該項目建設事關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項目建成後,將從根本上改變臨夏市生活垃圾填埋的現狀,在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上,焚燒發電、變廢為寶,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對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臨夏市住建局城建辦主任蘇迪說。

從項目效果圖上記者清晰地看到,在藍天碧水與青山綠草之間,整潔的廠房、高入雲霄的煙囪……這座現代化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為臨夏平添了鮮明的綠色和科技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