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部落生活意識與倫理

阿拉伯部落生活意識與倫理


根據阿拉伯人的詩歌和傳說,伊斯蘭教興起前,阿拉伯社會在總體上仍屬於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氏族制社會。特別是4世紀以來,在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過去一度存在的城鎮和商站趨於消失,貝都因人不斷擴大他們的活動範圍,遊牧生活普遍地取代了商業和農業。在伊斯蘭教的策源地—漢志和內志,貝都因人的部落生活一直居統治地位。

阿拉伯部落生活意識與倫理


貝都因人、駱駝、棗椰樹和沙漠,是遊牧生活舞臺上的主要角色。駱駝是沙漠之舟,真主的恩賜(參閱《古蘭經》16:5-8)。遊牧人的營養、運輸、貿易、劫掠、戰爭,無一不依靠駱駝。其乳肉可以解渴充飢,皮毛可以織帳做衣,駝糞可作燃料,它是貝都因人在沙漠中不可缺少的伴侶,如同他們的養父和養母。新娘的財禮、兇手的贖罪金、賭博者的賭注、酋長的財富,都以駱駝為計算單位。椰棗是最普通而有價值的果實,相傳,先知曾吩咐阿拉伯人說:“你們要尊敬你們的姑祖母—棗椰,因為棗椰和人祖阿丹(亞當)是用同一的泥土造成的”。椰棗、炒麵、涼水或奶,是貝都因人日常的食物,寬袍長衫,頭上蒙一塊披巾,經常赤腳,是貝都因人典型的形象。


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培養了他們堅忍耐勞的美德,然而他們也因此事事知足,缺乏改變現狀與命運抗爭的積極態度。沙漠的各種危險,使得貝都因人必須是驍勇的。他們始終要和人、野獸、嚴峻的自然因素搏鬥。“寶劍是他的防護,馬背是他的堡壘,忍耐是他的武器”。在交戰、保衛和救援方面他們表現得尤其勇敢。


阿拉伯部落生活意識與倫理


囿居於沙漠的生活,滋長了他們的個人主義精神,他們很難把自己提高到具有民族精神的社會性的人的水平,這種個人主義精神使他們不能對超出部落範圍的公共利益表示忠誠。這種性格是在沙漠和曠野中陶冶而成,作為保護貝都因人不受侵略和征服的堅固營地的曠野,使得貝都因人豁達開朗,散漫無羈,總是要自由和獨立,不在外來壓迫面前低頭,不屈從於任何法律和制度。


沙漠生活的經濟情況和社會情況,使貝都因人有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他們既好戰,又好客。好戰表現為劫掠的風俗,伍麥葉王朝早期的詩人顧託密曾以四句詩說明這種生活的指導原則:我們以劫掠為職業,劫掠我們的敵人和鄰居。倘若無人可供我們劫掠,我們就劫掠自己的兄弟。劫掠被看作是表現丈夫氣概的職業之一,於是便形成讚美犧牲,貶責懦怯的風尚。爭奪水草的劇烈競爭,是一切爭端的主要起因,這件事使沙漠的人民分裂成許多互相敵對的部族;但他們對自然界的頑固和兇惡,都感到束手無策,處在你攻我奪的生活當中,道路不寧,保護無人,這種共同的感覺,使他們需要一種神聖的義務,那就是對於客人的款待。因此,丈夫氣概(muru’ah)和慷慨熱忱(hamasah)被認為是這個民族高貴的美德。作為劫掠的敵人,貝都因人雖然非常可怕,但在他們友誼的規則範圍以內,他也是一個忠貞而大方的朋友。他們的慷慨表現在點燃篝火、宰殺牲口、款待避難者。此外,貝都因人還相當忠誠,崇尚忠誠和踐約,往往使他們為保護親人、鄰居或避難者而進行戰鬥,並犧牲一切。這種特殊的生活形成了地方的風俗習慣,阿拉伯人的性情和思想,無論公道、暴虐、善、惡、好、壞……都尊重成俗,堅守無諱。


阿拉伯部落生活意識與倫理


他們的社會是部落和帳篷的社會,不是民族和人民的社會。每個部落都有一個首領,他既是部落的謝赫和主宰,又是部落的中樞神經、統一紐帶及事物裁決者。部落成員不分貴賤高低都結為兄弟,相互支持與合作。由部落互相蔭庇而凝結成的貝都因人的感情謂之部落宗派主義(asabiyah)。它包含著對於同族人無止境、無條件的忠貞,大體上相當於極端的狹隘的愛國主義。這種根深蒂固的宗派主義,是由氏族成員的個人主義發展而成的,宗派主義認為本氏族或本部族自成一個單位,能獨立生存,至高無上,同時把其他的一切氏族或部族當作自己合法的犧牲品,可以任意加以掠奪或殺害。他們自高自大,對於自己血統的純潔,口齒的伶俐,詩歌的優美,寶劍的鋒利,馬種的優良,尤其是宗譜的高貴,都感到無限的驕傲。所以一個貝都因人的祈禱詞常常會說:“主啊!求你憐憫我,憐憫穆罕默德,不要憐憫別的任何人。”


貝都因人生活在沙漠的流動部落中,他們沒有足夠的文明手段對科學進行深入研究,對宗教進行認真思考,就其天性來說,也不善於進行道德的研究和細緻的心理分析。他們所追求的始終是生活所必需的知識。他們熟悉宗譜,能觀察天象,略知歷史和地理,懂得少許醫學、獸醫學知識,他們中也不乏醫生。但這些知識多半出於經驗或祖傳,還稱不上是系統的科學。至於哲學,在當時還沒有什麼表現。因此,他們的思想生活大多表現在文字、詩歌、諺語、故事當中。


沙漠是產生天才詩人的搖籃,曠野是詩歌靈感的發源地。詩歌在沙漠有著崇高地位和極大影響,它是詩人心裡感覺的反映,是部落的喉舌,也是部落歷史的紀錄。詩人的社會地位十分顯赫,阿拉伯人認為每個詩人都有一個精靈在向他啟示詩句。詩人被看作是本部族的預言者、指導者、演說家和代言人,而且是本部族的史學家和科學家。因為貝都因人是以詩歌來衡量人的聰明才智的。能以散文和詩歌有效地、文雅地表情達意,又會射箭和騎馬,才配稱為“全才”。如詩歌所述:“誰敢與我的部族抗衡,它有眾多的人民,還有傑出的騎士和詩人”。人口多、武力強、才智高,是一個強大的部族必須具備的三大要素。 每個部落都期望有一個能與它的首領、演說家並駕齊驅,或者比首領和演說家更高明的詩人。一旦湧現出一位詩人,本部落和其它部落都會為此而大舉慶賀。詩人能言善辯,才智超群,象“新聞記者”一樣傳播思想、進行調解、動員戰爭,歌頌本部族的榮耀,鼓動同盟者的激情,揭露和嘲笑敵人的弱點……這一切使得詩人在有些時候比他所在部落的首領更有權勢。凡有名的詩人都擁有自己的“拉維”(詩歌傳述者)。許多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上乘之作,通過口傳耳聞世代傳承。麥加附近的歐卡茲市場成為各部落詩人聚會、賽詩、演講的最佳場所,公認的賽詩佳作用金水謄寫在細麻布上,並被懸掛在克爾白神廟的外牆上供人鑑賞。“懸詩”因此而成為矇昧時期流傳下來的最著名的阿拉伯文學作品。


阿拉伯部落生活意識與倫理


 矇昧時期的詩歌題材包括:描寫、讚頌、悼念、諷刺、矜誇、愛情、飲酒、苦行、格言等。


他們描寫家園、大地、天空及曠野中的動植物和其他物體;憑弔遺址,記述遷徙動盪的生活;描繪戰爭的殘酷,集會的熱鬧,娛樂的歡情以及颳風、降雨、天晴等一切社會和自然現象。借描寫來說明觀點,抒發感情、表達願望。如著名的自然詩人烏姆魯勒·蓋斯對夜晚的描寫:夜,垂下它黑沉的天幕。像大海洶湧的波濤,卷帶著無窮的憂思。它伸開那碩大的身軀,巨人般壓抑在大地,考驗著我的耐心和勇氣。啊,漫漫的夜,何時能熬到天明——。天明的情景,不會比黑夜更愜意。詩人把自己內心憂傷、思慮、沉鬱的情感寫進了自然景物之中,同時也使自然景物帶上哲理和思想。


讚頌詩專門頌揚矇昧時期的美德和功績,讚頌的對象是賢明的首領、英勇的騎士以及慷慨大方行善樂施的人。表現了愛戴、感激和敬佩的純樸之情,不過後來這種詩體在有些詩人那裡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阿諝奉承謀取利益的手段。如作為部落首領的詩人阿慕爾·本·庫勒蘇姆對自己同跑的讚頌:我的同跑遍佈天南海北,無數的舟楫在四海遊蕩;世間的一切皆隸屬我族,我們的騎士無敵於沙場。襁褓的嬰兒剛剛斷奶,人們就對他匍匐敬仰。……我們身後是良妻美婦,餵養馬匹把親人鼓舞;她們和我們並肩作戰,不能讓她們被俘受辱。她們說:“假若不能把我們保護,就不配做我們的丈夫。” 詩中想象誇張,馳騁難以駕馭,表達了不可遏制的情感和強烈的自尊與自豪。至於那些帶有謀利目的的讚頌詩,大多為宮廷詩人所作。如納比埃在投靠加薩尼國王時是這樣讚頌他的:我懷揣著被猜疑的恐懼,日夜兼程趕著駱駝投靠你;衣衫襤褸兩手空空,告訴你是為了求助你。你是消災的攻毒藥,你是救難的及時雨。這種討人歡心的詞句,出自詩人謀求恩賜增加收益的目的和願望。


阿拉伯部落生活意識與倫理


悼念詩的題材與讚頌詩一樣,包括矇昧時期人們所敬重的一切品德和行為。悼念的對象是本部落被害的英雄,犧牲的親人和朋友。如著名悼念詩人韓沙對自己兄弟的悲悼:我永遠不能忘記你,直到生命消隕、墳塋滅跡,啊,不能忘記你。離開尊貴的薩赫爾那一天,我便失去生的歡愉和樂趣;啊!慈母的淚,我不盡的哀思,時時將你悼念和追憶;難道你真的一去不復返了,日日夜夜安息在孤墳裡!這悲泣、哀婉的情調是詩人從心底裡吟唱出摯愛、痛苦的感情之歌。


諷刺詩反映了各敵對部落間唇槍舌劍的論戰,語句尖刻,大多為嘲笑、貶斥和恫嚇另一方。而與此相應的矜誇詩主要是誇耀個人及部族的光榮史蹟,併為之而自豪。以品德高尚、出身高貴、行為清白等為誇讚的內容。


愛情詩涉及的主題是男女之戀,對少女的讚美、對婦女的描繪、對情人的思念。貝都因人在動盪、單調的社會生活當中,有大部分閒暇時間和婦女交往,相聚時傾談幽會,分離時情意綢繆,表現出遊牧人純潔質樸的情感。著名的純樸愛情詩人昂泰拉在描述他失望的愛情和相思的痛苦時是這樣詠歎的:人們說;“待明日相會沙漠間。”啊,戀人焦灼的心,怎能捱到漫長的明天。當我傾吐如焚的慨嘆,會把碑石的浮雕熔燬。與遊牧人純樸的情詩相對的是都市王公貴族紈絝子弟創作的調情詩,用描寫、敘述和對話的形式回憶種種享樂和放蕩的生活。雖不免淫詞蕩語,但表現出自然主義的愛情。


頌酒詩一般只為寫酒而寫酒,著名頌酒詩人艾爾薩的詠酒詩灑脫細膩,酒客、侍者、歌女一一出現在詩中,還風趣地描寫醉漢,並穿插著人們之間的對話。當時的酒從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傳到貝都因人手中,價格非常昂貴,故而頌酒詩表現的是富裕顯貴者們貪杯豪飲中的得意之情。


阿拉伯部落生活意識與倫理


格言詩比較短小,詩句零散,它與民間諺語和部分苦行詩一樣,都是貝都因人生活經驗的總結,表達了他們的生活信仰和觀點。如塔拉法的格言詩句:親人的逼迫欺凌,比利劍更加傷人。時間將向你揭示,那還未知的事情。告訴你消息的人,也許你素味生平。祖海爾的格言:誰不用武器保衛領土,家園就會被侵犯;誰不顯示強者的力量,就會被人作踐。諺語一般出自大眾,言詞樸素,不加修飾,非常真實。如“好中藏歹”,“椰棗加椰棗還是椰棗”,“喪子之母,同情喪子之母”,“婦人飢餓時,別吸她的乳!”……


矇昧時代的詩歌記載著阿拉伯人的性格、生活、風俗、思想,記載著他們自己的歷史,也反映出當時阿拉伯人的道德觀念與倫理趨向。然而這種倫理觀還夠不上是一種體系,而是生存環境需要、氣候條件影響與民族氣質性格的結果。直到伊斯蘭教的誕生,帶來了社會的根本性變革,才使道德有了新的基礎。


作者:王俊榮

參考資料:

希提《阿拉伯通史》

郅溥浩譯《阿拉伯文學史》

納忠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