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曲靖馬街鎮泉豐村扶貧記:村民受益展笑顏

雲南曲靖馬街鎮泉豐村扶貧記:村民受益展笑顏

陸良縣馬街鎮泉豐村新建的異地扶貧搬遷小區“幸福苑”

曲靖陸良縣馬街鎮泉豐村是縣委縣直機關工委的掛鉤扶貧點,轄雙壩塘村、泉豐村2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由於資源匱乏、產業單一、發展基礎十分薄弱,貧困發生率高於3%,2018年該村被定為貧困村。目前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0戶169人。其中,已脫貧40戶144人,未脫貧10戶25人。

2020年以來,在全縣開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總攻勢下,掛鉤幹部多次到泉豐村認真對照“三有兩好一無一全一高”(“三有”指有安全穩固的住房、有安全飲用水、有持續穩定的收入,“兩好”指保障服務好、居住環境好,“一無”是指義務教育階段無輟學,“一全”指貧困戶戶檔資料全,“一高”是指群眾滿意度高)要求開展掛鉤幫扶工作,力促未脫貧貧困戶高質量脫貧,確保與全縣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基礎設施改造 讓村民住上幸福居喝上放心水

為了讓泉豐村貧困戶有安全穩固的住房,縣委縣直機關工委與村委會一起,緊緊圍繞貧困群眾住房安全,聚焦重點對象,嚴把時間關和質量關,在認真調查核實的基礎上,結合貧困戶意願與實際,實施危房改造與異地扶貧搬遷項目工程,共完成四類危房戶69戶(其中,貧困戶11戶),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68戶26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6戶121人、政府保障兜底8戶9人、隨遷戶34戶138人。目前貧困戶已全部遷進新居。

此外,縣直機關工委及其他掛鉤幫扶的縣直單位把解決泉豐村交通、飲水、通電通網等基礎服務設施作為扶貧工作的首要任務,與村委會一起積極向縣、鎮反映,去交通、水利等部門協調,先後協調各類經費200萬元,硬化村內道路1.33公里;修建了保護村民安全的防洪大壩1485立方米;村莊綠化2850平方米;改建村黨員活動中心,建成村會議室、圖書室、辦公室、閱覽室、遠程教育室、扶貧作戰室、標準衛生室等,並硬化600平方米集娛樂健身演出為一體的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通過升級變電站、電網、光纜入戶和增加信號塔,實現了全村通電、通網、通手機和數字電視信號。同時,還積極推進環境提升、汙水處理、機井打造、廁所革命、雪亮工程等項目,村基礎設施得到極大完善,村容戶貌得到較大提升。

雲南曲靖馬街鎮泉豐村扶貧記:村民受益展笑顏

陸良縣委縣直機關工委掛鉤扶貧幹部走訪陸良縣馬街鎮泉豐村瞭解種植情況

做好產業和就業扶貧 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馬街泉豐村的一絕是豆腐,以前提起泉豐村,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起泉豐豆腐,那可是這裡的招牌。縣委縣直機關工委抓住村裡的產業優勢機遇,扶貧幹部親自政策指導,加大宣傳力度,如今泉豐村已經把豆腐產業搞得有聲有色。據統計,目前全村從事豆腐製作的56戶,從業人員達160餘人,年加工600多噸黃豆,出產2000餘噸豆製品,實現產值80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高達1.5萬元。同時,該村豆腐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養殖業的發展,用加工豆腐的豆渣餵豬、羊,年均生豬出欄近2000頭,山羊出欄200多頭,實現了豆腐加工和養殖雙贏,為當地群眾增收開闢了新路子。

雙壩塘是泉豐村所轄的自然村,平均海拔2300米,溝壑縱橫,被地理位置所限,這裡每年種植的糧食產量較低。為了提高種植效益,縣委縣直機關工委邀請了縣林業局專家到村指導種植結構調整,規模化種植竹子。在縣林業局專家的悉心指導下,雙壩塘的竹林已長成規模,漫山的竹子萌發著欣欣向榮的綠意,給這一帶貧瘠的山嶺披上綠裝。在林下還可以發展養殖業,純天然土雞,土雞蛋和竹天麻都是雙壩塘村的特產。據瞭解,全村共種植竹子400畝,覆蓋所有貧困戶,單這一項能給村集體創收65000元。此外,林業科技服務部合作社還依託內置金融平臺,利用社員資金入股參與村中基礎建設,吸納8戶貧困戶資金入股,每戶入股資金6000元,每戶三年可分股金1140元。

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縣委縣直機關工委扶貧幹部還積極宣傳外出務工政策,如外出務工可以享受車費補助,享受免費技能培訓等。利用打工直通車、能人帶的辦法,讓有勞動能力、能夠長期在外的貧困戶在外務工,不僅解決了村裡百姓的就業問題,還提升了他們的業務技能。目前轉移貧困戶14人就業,人均月工資2000元,人均年收入增收24000元。

雲南曲靖馬街鎮泉豐村扶貧記:村民受益展笑顏

陸良縣委縣直機關工委掛鉤扶貧幹部開展走訪宣傳工作

醫療保障全村覆蓋 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縣直機關工委掛鉤幹部一直關心泉豐村的醫療保障問題,確保讓所有貧困戶都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享受到健康扶貧的相關優惠政策和家庭醫生簽約的服務。目前該村的患病貧困戶報銷比例已達90%以上。

醫療幫扶讓泉豐村的村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溫暖,雙壩塘村的村民李洪良是機關工委幹部掛鉤聯繫的一位貧困戶,他家的情況比較特殊,夫妻兩人都是聾啞人,家裡三個孩子,目前都已上學。其中一個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李洪良本人在鎮上打工,長年不能顧及家裡小孩的情況。縣直機關工委掛鉤幹部非常關心李洪良,每次到其家中都會宣傳國家的醫保健康扶貧政策。當了解到紅十字會有一個公益基金會的項目就是專門針對先天性心臟病的患病兒童,工委掛鉤幹部立即幫助諮詢、對接相關情況。目前已幫助孩子進行了前期的手術預約申報。

如今的泉豐村,因為前期異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加快扶貧產業發展等,村容村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扶貧政策到位,掛鉤扶貧幹部努力付出,讓貧困群眾從中受益,村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滿足。

雲南網記者 張潔一 通訊員 楊關豔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