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傳說,愛情總是一路曲折,織女就曾被許配給了董永

每逢七夕,總是會想到秦觀的一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在這首詞中,詩人借用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描寫了男女之間的愛情。但一反常態,寫的不是戀人分別時的痛苦和難捨,而是寫出了今天的離別,是為了以後更好的相聚,這樣充滿希望的離別。這首詩詞一出,就得到了高度的評價,甚至有說《鵲橋仙》之後,再無七夕好詞。

七夕傳說,愛情總是一路曲折,織女就曾被許配給了董永

早期的七夕,叫做乞巧,以單身女性展示女紅技能為主

最早關於七夕的說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如明代羅頎在《物源》中就有“楚懷王初置七夕”這樣的說法,不過這個時候七夕只是僅用於對牽牛星和織女星的祭祀,並沒有關於愛情的說法。

後來,到了漢代的時候,皇宮中為了鼓勵女子從事織布等女工事業,更好的為皇帝服務,選在了七月七日這一天組織宮女,讓她們各自展示刺繡女紅水平,並進行評選,獲勝的人可以獲得豐厚的獎勵。

然後逐漸的,宮中這個比較盛大的賽事,就傳到了民間,民間也慢慢的盛行起來了。其中,在張衡的《西京雜記》就記載著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這樣的說法。

七夕傳說,愛情總是一路曲折,織女就曾被許配給了董永

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說,如果女的女紅功夫做的好的話,更容易找到一個條件好的夫家,所以在當時參與活動的主體還是單身的女性為主。因為此類活動的舉辦,一些女紅手藝非常好的女孩子,就得以被富貴人家看中,從而嫁入了豪門,於是七夕節就慢慢的被融入了愛情的元素。

《搜神記》中的織女,傳播孝道文化

一直穿到東晉的時候,幹寶就根據當時民間的傳聞,又結合了當時社會主體的文化,將民間的女孩子與天山的織女星結合起來,編撰了第一部關於織女的故事。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者,但令君婦為我織縑百疋。”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而去而去,不知所在。

原文大概意思是:

漢代千乘縣有個叫做董永的人,年紀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因為家窮,只能和父親一起寄居在被人家裡。董永非常的孝順,他父親身體不好,每次耕田的時候,就用小車拉著父親一起。後來父親去世了,董永沒錢安葬,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做家奴。

買了董永的人,也知道董永這個人非常的孝順,就給了他很多錢,讓他自行安排。董永就用這些錢安葬了父親,並守了三年喪事。喪事完畢以後,董永就想著回去報答主人,好好做他家的奴僕。

但董永走到半路上的時候,碰到了一個美女。這個美女一看到董永,就賴上了他,非要給董永做妻子。董永一看這個樣子,白撿了一個老婆,非常開心。於是就帶著老婆一起去了主人家。

主人見了董永之後,對董永說:“你這個孩子,那些錢,我就是送給你的而已,你別放在心上。”

董永也是個實誠人,回答說:“正是因為您的幫助,我才能安葬去世的父親。我雖然沒什麼能力,也沒啥文化。但我又力氣,有能吃苦,一定可以回報您的!”

主人無奈,回頭看了一眼跟著董永一起來的美女,問到:“你老婆都會些啥啊?”

董永和美女商量了一下,回到:“別的幹不了,就會織布。”

主人一看,有了:“這樣吧,董永,讓你老婆給我織一百匹布好了,就當你報答我了!”

於是,這個美女就留在了主人家給織布,十天就織好了。

美女走出房門,對董永說到:“我其實是天上的織女,因為天帝看到你十分的孝順,就讓我來幫你償還債務。”說完,美女就飛上天,不見了。

俗話說,文化是時代潮流思想的反映。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就可以把天帝看做是尋常女子的父親,織女看做是一般家庭的女孩,而董永就是一般家庭選擇女婿的標準。

七夕傳說,愛情總是一路曲折,織女就曾被許配給了董永

織女雖然是天帝的女兒,但也得接受天帝的命令,並不能自由的去選擇婚配的對象,這就說明當時社會,女性的婚姻一般都是家長做主。婚後,織女為董永織布十天,也反應了當時社會女性身上吃苦耐勞、甘於奉獻的善良品質。

而董永也是以孝為主,也是勤懇質樸,誠實守信的一個青年。在董永的身上,也可以看出當時父母為女兒選擇夫婿的主要標準就是要孝順,這也反應出了,在晉代以前,孝道文化就成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

《月令廣義.七月令》中的織女,荒廢享樂的反面教材

繼幹寶《搜神記》之後一百來年,南朝梁國的殷芸,也創作出了一個關於織女的傳說: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kūn),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河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大概意思是:

天河的東邊有個女孩叫做織女,是天帝的女兒,每年都在忙著織布,做成雲霞綵衣,忙得連自己的容貌都沒時間去收拾了。(天帝的女兒也能忙成這樣嗎?)天帝看到之後,也心疼這個女兒,就讓織女嫁給了天河西邊的牛郎。但這個織女在嫁給牛郎之後,兩個人天天卿卿我我,遊玩享樂,一下子就把自己的本職工作給荒廢了,直接導致晚霞都變成了白色。

這一下子就激怒了天帝,天帝立馬就讓織女和牛郎分開,回到天河東邊,趕緊織布。但也是自己的女兒,事情並沒做絕,只允許織女和牛郎每年相會一次。

每當到七月七日的時候,喜鵲頭上就會無緣無故禿頂了,傳說就是這一天,牛郎和織女在天上相會時,讓喜鵲做成橋樑,好供織女渡河,所以喜鵲頭上的毛都被織女和牛郎給踩掉了

。(這兩人約會的動靜有點大)

這個故事,還好將織女許配給了牛郎,但人家牛郎卻並不像如今傳說的那樣,是個窮小子。這個故事的創作也是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而來,很鮮明的諷刺了當時的皇帝,梁武帝。

這個梁武帝,在之前的文章《不務正業的皇帝,十個有七個亡了國,另三個也差點垮臺》中說到過,他一開始登基的時候也還好,兢兢業業的,而且特別的節儉,都上了史書,說他是“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也不講究啥吃喝,吃粥都沒問題。但沒過多久年齡大了,就不處理政事了,迷上了佛教。經常的不管朝中的政事,跑去出家但和尚玩。

七夕傳說,愛情總是一路曲折,織女就曾被許配給了董永

當和尚吧,還無所謂,關鍵是在大臣們找到他的時候,求著他回來繼續做皇帝,他還問大臣們要贖金。這個贖金非常的高,總共三次,前前後後要了四億錢,當時百姓此一頓飯才只要幾個錢的那種錢。後來梁武帝為了建寺廟,建佛像,把自己的朝代建垮了。

這個梁武帝就像《月令廣義.七月令》中的織女一樣,一開始好好的工作,處理國事。老了就迷上了佛教,荒廢朝政。只是織女後來能被天帝處罰,叫回來繼續織布。但這個梁武帝卻沒有人能叫的回來。

看來,《月令廣義.七月令》小說的作者殷芸,對梁武帝這樣荒廢朝政的行為十分的反感,同時也對梁武帝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夠有一天能夠幡然醒悟。

所以,殷芸就創作了這麼一個故事對梁武帝荒廢朝政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諷刺。

因著《月令廣義.七月令》的緣故,在後面蕭統的《文選》中,其中有一篇《洛神賦》,對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做了界定“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從此以後,人們就認定牛郎和織女是一對了。

《太平御覽》中的織女,資本主義萌芽時追逐利益的可怕

在《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緯書》中也有牛郎織女的記載:

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星,主瓜果。嘗見道書雲:‘牽牛娶織女,取天帝錢二萬,備禮,久而未還,被驅在菅室是也。

大概意思是:

牽牛星在荊州被人們叫做河鼓星,主管關口和橋樑;織女星,主管蔬菜瓜果。曾經在《道書》上說,牛郎娶織女的時候,向天帝借了兩萬錢,當做彩禮。但這個牛郎不知道是因為窮,還是什麼,過了很久都不給天帝還(我憑本事借來的錢為啥還),於是牛郎就被天帝給驅逐到菅室星座去了。

雖然不知道《道書》是誰寫的,但據我推測,應該是宋代的某個道士編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大都是輕利重義。只有在宋代的時候,商賈業務才逐漸興盛,誕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七夕傳說,愛情總是一路曲折,織女就曾被許配給了董永

而《太平御覽》中,對於牛郎織女的傳說,也應該是受到了宋代時,資本主義萌芽逐漸的興起,直接的反應了資本驅動下,人們對金錢利益的重視。

當下主流版本中的織女,打破門當戶對,追求自由愛情的渴望

當下主流版本,對牛郎織女故事的說法是:

牛郎作為一個孤兒,經常受到嫂子的虐待,被迫分家後,與一頭老黃牛相依為命。但這個牛是神牛,有說是太上老君的牛。有一天織女下凡洗澡,老牛就讓牛郎偷偷的把織女的衣服偷走了。後來織女喜歡上了牛郎,就和牛郎結成了夫妻。

但事情被天帝知道後,認為仙人不能和凡人通婚,就派人把織女抓了回去。老牛不忍心牛郎和織女分離,就化作牛皮,載著牛郎和他的兒女,去追織女。在快追上的時候,被王母用銀簪劃出一條銀河,把兩人徹底分開。

後來,喜鵲們感覺的牛郎和織女對彼此的思念,就偷偷的在每月的七月七日,自發的搭建一座橋,供牛郎和織女偷偷的約會。

七夕傳說,愛情總是一路曲折,織女就曾被許配給了董永

這個說法不知道起源於什麼時代,但我覺得應該是在明清時期。因為在明清時期,人們受到理學思想的影響,對於門當戶對的看法十分的嚴重。同時,也正是因為當時理學思想對,終於愛情的壓抑,才讓人們想象出這個一個神話故事,以表現自己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和嚮往。

小結

雖然說,牛郎和織女,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種種傳說演變,終於形成了目前流行的這一版本,給人們對於愛情的渴望留下了美好的想象和期望。

但每一個版本,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都是對創作時代背景的深刻反映,從故事中,我們都能看到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果然,應了那句話,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親愛的讀者們,你們覺得呢?你們喜歡哪個版本的牛郎織女?歡迎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您的答案。謝謝大家能看完這篇長文,覺得有趣的,還請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