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传说,爱情总是一路曲折,织女就曾被许配给了董永

每逢七夕,总是会想到秦观的一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这首词中,诗人借用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但一反常态,写的不是恋人分别时的痛苦和难舍,而是写出了今天的离别,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相聚,这样充满希望的离别。这首诗词一出,就得到了高度的评价,甚至有说《鹊桥仙》之后,再无七夕好词。

七夕传说,爱情总是一路曲折,织女就曾被许配给了董永

早期的七夕,叫做乞巧,以单身女性展示女红技能为主

最早关于七夕的说法,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如明代罗颀在《物源》中就有“楚怀王初置七夕”这样的说法,不过这个时候七夕只是仅用于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祭祀,并没有关于爱情的说法。

后来,到了汉代的时候,皇宫中为了鼓励女子从事织布等女工事业,更好的为皇帝服务,选在了七月七日这一天组织宫女,让她们各自展示刺绣女红水平,并进行评选,获胜的人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

然后逐渐的,宫中这个比较盛大的赛事,就传到了民间,民间也慢慢的盛行起来了。其中,在张衡的《西京杂记》就记载着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这样的说法。

七夕传说,爱情总是一路曲折,织女就曾被许配给了董永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说,如果女的女红功夫做的好的话,更容易找到一个条件好的夫家,所以在当时参与活动的主体还是单身的女性为主。因为此类活动的举办,一些女红手艺非常好的女孩子,就得以被富贵人家看中,从而嫁入了豪门,于是七夕节就慢慢的被融入了爱情的元素。

《搜神记》中的织女,传播孝道文化

一直穿到东晋的时候,干宝就根据当时民间的传闻,又结合了当时社会主体的文化,将民间的女孩子与天山的织女星结合起来,编撰了第一部关于织女的故事。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而去,不知所在。

原文大概意思是:

汉代千乘县有个叫做董永的人,年纪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因为家穷,只能和父亲一起寄居在被人家里。董永非常的孝顺,他父亲身体不好,每次耕田的时候,就用小车拉着父亲一起。后来父亲去世了,董永没钱安葬,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做家奴。

买了董永的人,也知道董永这个人非常的孝顺,就给了他很多钱,让他自行安排。董永就用这些钱安葬了父亲,并守了三年丧事。丧事完毕以后,董永就想着回去报答主人,好好做他家的奴仆。

但董永走到半路上的时候,碰到了一个美女。这个美女一看到董永,就赖上了他,非要给董永做妻子。董永一看这个样子,白捡了一个老婆,非常开心。于是就带着老婆一起去了主人家。

主人见了董永之后,对董永说:“你这个孩子,那些钱,我就是送给你的而已,你别放在心上。”

董永也是个实诚人,回答说:“正是因为您的帮助,我才能安葬去世的父亲。我虽然没什么能力,也没啥文化。但我又力气,有能吃苦,一定可以回报您的!”

主人无奈,回头看了一眼跟着董永一起来的美女,问到:“你老婆都会些啥啊?”

董永和美女商量了一下,回到:“别的干不了,就会织布。”

主人一看,有了:“这样吧,董永,让你老婆给我织一百匹布好了,就当你报答我了!”

于是,这个美女就留在了主人家给织布,十天就织好了。

美女走出房门,对董永说到:“我其实是天上的织女,因为天帝看到你十分的孝顺,就让我来帮你偿还债务。”说完,美女就飞上天,不见了。

俗话说,文化是时代潮流思想的反映。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把天帝看做是寻常女子的父亲,织女看做是一般家庭的女孩,而董永就是一般家庭选择女婿的标准。

七夕传说,爱情总是一路曲折,织女就曾被许配给了董永

织女虽然是天帝的女儿,但也得接受天帝的命令,并不能自由的去选择婚配的对象,这就说明当时社会,女性的婚姻一般都是家长做主。婚后,织女为董永织布十天,也反应了当时社会女性身上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善良品质。

而董永也是以孝为主,也是勤恳质朴,诚实守信的一个青年。在董永的身上,也可以看出当时父母为女儿选择夫婿的主要标准就是要孝顺,这也反应出了,在晋代以前,孝道文化就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

《月令广义.七月令》中的织女,荒废享乐的反面教材

继干宝《搜神记》之后一百来年,南朝梁国的殷芸,也创作出了一个关于织女的传说: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大概意思是:

天河的东边有个女孩叫做织女,是天帝的女儿,每年都在忙着织布,做成云霞彩衣,忙得连自己的容貌都没时间去收拾了。(天帝的女儿也能忙成这样吗?)天帝看到之后,也心疼这个女儿,就让织女嫁给了天河西边的牛郎。但这个织女在嫁给牛郎之后,两个人天天卿卿我我,游玩享乐,一下子就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给荒废了,直接导致晚霞都变成了白色。

这一下子就激怒了天帝,天帝立马就让织女和牛郎分开,回到天河东边,赶紧织布。但也是自己的女儿,事情并没做绝,只允许织女和牛郎每年相会一次。

每当到七月七日的时候,喜鹊头上就会无缘无故秃顶了,传说就是这一天,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时,让喜鹊做成桥梁,好供织女渡河,所以喜鹊头上的毛都被织女和牛郎给踩掉了

。(这两人约会的动静有点大)

这个故事,还好将织女许配给了牛郎,但人家牛郎却并不像如今传说的那样,是个穷小子。这个故事的创作也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来,很鲜明的讽刺了当时的皇帝,梁武帝。

这个梁武帝,在之前的文章《不务正业的皇帝,十个有七个亡了国,另三个也差点垮台》中说到过,他一开始登基的时候也还好,兢兢业业的,而且特别的节俭,都上了史书,说他是“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也不讲究啥吃喝,吃粥都没问题。但没过多久年龄大了,就不处理政事了,迷上了佛教。经常的不管朝中的政事,跑去出家但和尚玩。

七夕传说,爱情总是一路曲折,织女就曾被许配给了董永

当和尚吧,还无所谓,关键是在大臣们找到他的时候,求着他回来继续做皇帝,他还问大臣们要赎金。这个赎金非常的高,总共三次,前前后后要了四亿钱,当时百姓此一顿饭才只要几个钱的那种钱。后来梁武帝为了建寺庙,建佛像,把自己的朝代建垮了。

这个梁武帝就像《月令广义.七月令》中的织女一样,一开始好好的工作,处理国事。老了就迷上了佛教,荒废朝政。只是织女后来能被天帝处罚,叫回来继续织布。但这个梁武帝却没有人能叫的回来。

看来,《月令广义.七月令》小说的作者殷芸,对梁武帝这样荒废朝政的行为十分的反感,同时也对梁武帝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够有一天能够幡然醒悟。

所以,殷芸就创作了这么一个故事对梁武帝荒废朝政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因着《月令广义.七月令》的缘故,在后面萧统的《文选》中,其中有一篇《洛神赋》,对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做了界定“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从此以后,人们就认定牛郎和织女是一对了。

《太平御览》中的织女,资本主义萌芽时追逐利益的可怕

在《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纬书》中也有牛郎织女的记载:

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主关梁;织女星,主瓜果。尝见道书云:‘牵牛娶织女,取天帝钱二万,备礼,久而未还,被驱在菅室是也。

大概意思是:

牵牛星在荆州被人们叫做河鼓星,主管关口和桥梁;织女星,主管蔬菜瓜果。曾经在《道书》上说,牛郎娶织女的时候,向天帝借了两万钱,当做彩礼。但这个牛郎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什么,过了很久都不给天帝还(我凭本事借来的钱为啥还),于是牛郎就被天帝给驱逐到菅室星座去了。

虽然不知道《道书》是谁写的,但据我推测,应该是宋代的某个道士编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大都是轻利重义。只有在宋代的时候,商贾业务才逐渐兴盛,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七夕传说,爱情总是一路曲折,织女就曾被许配给了董永

而《太平御览》中,对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也应该是受到了宋代时,资本主义萌芽逐渐的兴起,直接的反应了资本驱动下,人们对金钱利益的重视。

当下主流版本中的织女,打破门当户对,追求自由爱情的渴望

当下主流版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说法是:

牛郎作为一个孤儿,经常受到嫂子的虐待,被迫分家后,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但这个牛是神牛,有说是太上老君的牛。有一天织女下凡洗澡,老牛就让牛郎偷偷的把织女的衣服偷走了。后来织女喜欢上了牛郎,就和牛郎结成了夫妻。

但事情被天帝知道后,认为仙人不能和凡人通婚,就派人把织女抓了回去。老牛不忍心牛郎和织女分离,就化作牛皮,载着牛郎和他的儿女,去追织女。在快追上的时候,被王母用银簪划出一条银河,把两人彻底分开。

后来,喜鹊们感觉的牛郎和织女对彼此的思念,就偷偷的在每月的七月七日,自发的搭建一座桥,供牛郎和织女偷偷的约会。

七夕传说,爱情总是一路曲折,织女就曾被许配给了董永

这个说法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代,但我觉得应该是在明清时期。因为在明清时期,人们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对于门当户对的看法十分的严重。同时,也正是因为当时理学思想对,终于爱情的压抑,才让人们想象出这个一个神话故事,以表现自己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小结

虽然说,牛郎和织女,经过了两千多年的种种传说演变,终于形成了目前流行的这一版本,给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留下了美好的想象和期望。

但每一个版本,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都是对创作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从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果然,应了那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觉得呢?你们喜欢哪个版本的牛郎织女?欢迎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您的答案。谢谢大家能看完这篇长文,觉得有趣的,还请点个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