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遭遇家暴,我们是暴力家长吗?

影视圈中总有那么几个因为饰演了某些角色就让大家记忆犹深的人,但大多数都是正面人物,说起反面人物,其中冯远征老师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饰演的安嘉和这个角色,成为了想一想都会让人瑟瑟发抖的“中国家暴第一男”。

未成年人遭遇家暴,我们是暴力家长吗?

家庭暴力,各位家长对于这个词的距离感是多少?或近或远,当今社会下有很多家庭暴力的事例,令人听闻都会胆战心惊。家庭本是最温暖的港湾,安全的避风港,可是就是在这“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也会有给生活带来一定的伤害。

一、“走近”家庭暴力

曾经有一档研究儿童心理的节目:有一个小男孩一直不停地攻击他的母亲,使出全身解数拳打脚踢,嘴里还不断的说着吓人的话语,母亲开始会反抗,后来只有不断的闪躲,到最后只有躲在角落里默默的哭泣,以及一直无助、自责、悔恨莫及......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孩子时?心里会想什么呢?孩子从小表现出来的行为,一定是由于某些环境的影响,才会使孩子的性格特征受到影响。这个孩子原来在小的时候受到来自家庭的虐待,孩子的母亲从小对孩子的处处虐待,造就孩子现在的种种可怕行为,现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是孩子对于母亲的模仿。

未成年人遭遇家暴,我们是暴力家长吗?

家庭暴力的影响,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生中最可怕的阴影,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孩子眼里,全都幻化成不堪一击的泡沫。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都会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有位已经为人母的家长跟我聊过这样一段话,她在年幼时曾受到过短暂的家庭暴力,所以在她的成长经历中,就会有一种社交障碍,对她的性格影响格外严重,她说,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孩子在生活中会有两种极端,一种是因为童年受到的阴影抗拒以后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毫无希望,还有可能因此学习受到影响,智力发育不完全,对于以后的婚姻生活也会有所抗拒;还有一种极端是孩子因为想逃离这样的生活,把愤恨转化为动力,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从而拥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人格极其独立,因自己强大的内心拥有了看似成功的人生,但是内心的阴影始终无法抹去,从而不论对谁都心存怀疑,不信任他人。

未成年人遭遇家暴,我们是暴力家长吗?

二、“远离”家庭暴力

1.注重原生家庭的影响力

“我从三年前过年离开家之后就再也没有给父母打过电话了,我现在想做的就是逃避,我恨不得离家远远的,再也不回去。但是我在外人面前表现的和我的家人很亲密,这可能是我习惯于讨好他们了吧,其实我也不想这样的。”来自于一个曾在童年遭受过家庭暴力受害者,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亲的双方的关系,是以暴力的方式相互对待的,孩子的眼中就是只有暴力这一种方式,以后在他们的感情相处方式中也就只剩暴力了。孩子在长大之后,原生家庭的印象,就会深深的烙印在孩子心里,尤其是对于女孩子来说,以后对男性都会有厌恶感,从而对婚姻产生抵触的情绪。

未成年人遭遇家暴,我们是暴力家长吗?

2.关注孩子细微的心理成长变化

孩子从小如果受到家庭暴力的影响,必然会有一定的不同。从表面的肢体语言上可以看出孩子的家庭环境是什么样的,遭受或目睹过家庭暴力的孩子,会在肢体行动上模仿家长的暴力行为,从而出现暴力、狂躁等行为,甚至当孩子长大后,会虐待自己的子女,这种几率会比他人大很多。孩子性格的养成,在暴力的环境下是会形成懦弱,回避他人,无法正常和人交流的情况的,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一些犯罪行为。所以关注孩子的心理是极为重要的,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密切关心孩子,及时止损,拯救每一个“折翼天使”。

未成年人遭遇家暴,我们是暴力家长吗?

3.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伞下

2016 年 3 月 1 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反家庭暴力法》,对家庭暴力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即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同时法律还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也参照该法律规定执行。这意味着除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也可以构成我国家庭暴力的适用主体。

未成年人遭遇家暴,我们是暴力家长吗?

在现今生活中,法律是最接近我们的保护伞,著名演员蒋劲夫曾被报道了家暴女友,流露出的每一张照片都触目惊心,警醒着世人家庭暴力的可怕之处。远离家庭暴力,还孩子一个健康人生。

大家好,我是关注家庭教育成长的常征老师。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