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法国的110个师集结在马奇诺防线一动不动,成为日后饱受诟病的“静坐战”和“奇怪的战争”。实际上,由于波兰的迅速瓦解,在入侵后的第7天,一部分德军已经调往了西线,法军没有进攻的实力和机会。

从这点看,多少有些误解了法国。不是误解的是,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攻法国。然而,德军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在波兰灭亡后的7个月才发起进攻。同时,双方的第一次交手不是在法国,而是在相距甚远的挪威,这都是为什么呢?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进攻法国的“黄色计划”流产。

德国与苏联共同瓜分波兰,战役仅用了36天结束,大批德军开始调往西线,准备进攻法国。同时,陆军参谋部代号为“黄色”的作战计划也出炉了,但让德国元首失望的是,这就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没有任何创意,会给德军带来灾难性后果。

首先,作为法国人的骄傲,马奇诺防线犹如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法国军方认定德军的进攻方向,是通过荷兰、比利时实施迂回进攻,而德军就和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一样,再次陷入持久的僵局中,并在消耗中慢慢垮掉。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其次,一战后,比利时也加强了边境防御,尤其是埃本埃马尔要塞,它着落在一个悬崖峭壁上,前方是马思河和艾伯特运河的交汇处,是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说白了,“施里芬计划”中攻占法国必须经过比利时,而有要塞在,德军休想。

更可怕的是,德军拖不起。按照“施里芬计划”,德军一定会像一战那样被拖耗下去,有限的资源还是小问题,“保持中立”的苏联是更大的问题。尽管苏联与英、法两国有矛盾,但也不代表就喜欢德国,一旦拖下去,苏联一定有所动作。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就算不进攻德国,也会趁机“敲一竹杠”,那时的德军将陷入更困难的境地。所以,进攻法国一定要速战速决,而“施里芬计划”,显然不符合这些要求。况且,因一架德机坠毁在比利时,“黄色计划”被英、法两国知晓,失去了实施的意义。

时间就这么一点点地拖下去,不是不想进攻法国,而是没有更好的计划。直到德国元首遇到一位新任职的军长,事情有了转机。他不仅遇到一位军事奇才,而且同他一样善于“剑走偏锋”,这就是后来大家熟悉的德军名将——曼施坦因。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然而,“曼施坦因计划”的出台并不容易。

1940年2月,进攻波兰的德军主力已移师西线好几个月了,进攻法国的命令却迟迟不下,不是部队没有做好准备,而是没有一个“速战速决”的进攻计划。在德国元首例行召见新上任的军长时,遇到曼施坦因,才知道还有一份更好的作战计划。

这就是“曼施坦因计划”。陆军参谋部的“黄色计划”出台后,曼施坦因还只是A集团军群的参谋长,他对这个方案非常不满,并将其全部推翻,设计了更加精妙的进攻计划。然而,当他信心满满地提交到参谋部时,却遭到了退回。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原因也很简单,“黄色计划”是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拟定的,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参谋长彻底推翻,另起炉灶,不仅有冒犯上级之嫌,而且让两位高官颜面扫地。曼施坦因心有不甘,先后6次提交均遭退回,一气之下要求面呈元首。

这种越级行为可是犯了“大忌”, 总参谋长哈尔德一面斥责其“以下犯上”的行为,一面扣下他的计划,并将其调往一个新组建的军去当军长。这种“明升暗降”的做法,曼施坦因十分清楚自己遭到了排斥,无奈地准备去新的工作岗位。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巧合的是,在德军有个传统,新提拔的军职军官,上任前要与德国元首进行一次任前谈话。这让曼施坦因看到了希望,当他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时,立刻引起了元首的共鸣,甚至可以说两人心有灵犀、一拍即合,想到一起去了。

随后,德国元首严令陆军总参谋部,按照曼施坦因的计划组织实施。内容是,将德军136个师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先由B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和荷兰,以此将英、法联军主力调往该地区;同时,C集团军群佯攻马奇诺防线,牵制法军。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待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后,强大的A集团军群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与B集团军群一道对英、法联军主力,形成包围并“聚而歼之”,法国也就失去了最后的抵抗能力。这个计划堪称完美,既突然又高效,关键是能速决。

但德国元首却在进攻法国前,进攻丹麦和挪威,这是为什么?

“曼施坦因计划”,作为一个成熟的进攻方案被确定了下来,德国元首十分满意。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他要首先进攻中立的丹麦和挪威,更何况两国民众大都是德意志民族,这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吗?但在德国元首看来,很有必要。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一是,作为一战的亲临者,他十分清楚英国采取所谓的“饥饿战争”,在海上对德国进行全面封锁,致使德军物资奇缺,不得不选择投降。为了打破封锁,必须为海军寻找宽大的出海口,而挪威长达2万公里的海岸线,可以拥有理想的海军基地。

二是,德国2/3的铁矿石需要从瑞典进口,这是德军继续战争的根本。但到了冬天,波罗的海进入结冰期,铁矿石只能从挪威的不冻港纳尔维克装船,为了保证正常供应,挪威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还能对英国构成威胁,一举两得。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更主要的是,丹麦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其横在波罗的海通往北海最窄处,谁拥有丹麦,谁将获得海上主动权。德国拥有丹麦,海军可以直出北海,对英国进行海上封锁,而丹麦一旦落入英国手里,德国将再次遭到与一战同样的结局。

尽管丹麦和挪威都是中立国,又同属一个民族,但战争的不确定性,无法保证是否威胁到自身安全,与其等英国人来占领,不如自己先下手,断了英国人的念想。于是,4月9日德国向两个国家发出了最后通牒,丹麦太弱小了,当即就屈服了。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挪威的实力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有轻微地抵抗,就退守到北方了,并请求英、法两国援救。英国是最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局面,这将使海上封锁变得困难,而法国也想借机开辟新战场,以此减轻自己的压力。5天后,英、法联军登陆挪威。

双方在远离法国的挪威大战了一场,与强大的德军较量,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毫无还手之力的英、法联军节节败退,直到5月10日,德军开始入侵比利时和荷兰,法国受到严重威胁,这才草草撤离。不久,挪威投降。

波兰亡国7个月,德国为什么迟迟不进攻法国?曼施坦因计划6次遭拒

尽管德国为了利益,对自己的同胞——挪威和丹麦下手,确实有些“不地道”,但谁又能保证他们会不会被英国人利用呢?还是那就话,“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都是浮云”。也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战争没有对错,只有利益”。

专栏

两次世界大战,源于普鲁士的崛起

作者:白杨树下谈历史

14.95币

2人已购

查看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