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這家實體書店,為何選在此時開張?

明天是世界讀書日。今天下午,小木橋路上的海派書房裡,三三兩兩的客人在書店中閱讀、“淘寶”,午後陽光灑落在窗邊的咖啡桌旁,留下一室溫馨。

世界讀書日|這家實體書店,為何選在此時開張?

另一角,大屏幕上滾動播放著“海上美談宣傳篇”,幾分鐘後,市民演講大賽頒獎活動正式在這裡舉行。這是海派書房開業的第一天,也是疫情期間滬上第一家新開業的實體書店。

《上海街頭》《魔都》《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書架上,一溜串海派書記一字排開,漫步其中,醇厚的咖啡香氣縈繞比較。書房一隅,可愛的文創產品讓人愛不釋手。

世界讀書日|這家實體書店,為何選在此時開張?

身為大隱書局旗下第10家書店,海派書房聚焦“海派”主題,“這是上海書店人對於戰勝疫情,擁抱春天的一份願景。疫情之下,儘管實體書店會面對很大壓力,但我們一定會頑強生長。”大隱書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軍說。

世界讀書日|這家實體書店,為何選在此時開張?

海上美談,發現身邊之美

此次在海派書房舉行的“海上美談”市民演講大賽,是今年上海市民文化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市民美育行動計劃”的一個重要項目。去年12月啟動以來,共收到378件視頻應徵作品。市民用自己的語言述說著對美的感受,對美的希冀,並將美融入家國情懷之中。最終評選出百強選手及10位優秀演講人,10位優秀演講人將作為“海上美談”市民演講推廣大使,陸續走進實體書店和公共空間,行走尋美、觀展識美、書房論美、大家話美。

世界讀書日|這家實體書店,為何選在此時開張?

由於大賽橫貫整個疫情期間,不得不全部依賴網絡進行,宅家也催發了市民參與的熱情,還為演講提供了不少關於疫情的話題。作品選題較廣,涉及工作生活個人情感以及成長等方方面面,涵蓋了農村、城市環保、藝術場館、校園、交通地鐵、醫務(疫情)等多方面的內容。參與市民的年齡跨度從10歲到70歲不等。

世界讀書日|這家實體書店,為何選在此時開張?

松江區的朱語桐小朋友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演講作品《如果抗疫有顏色》用兒童的眼睛看到抗疫中的“天使白”是一道逆行風景,“志願紅”為身邊的人們帶來溫暖,還有“環衛橙”、“熒光黃”、“迷彩綠”、“警服藍”,她用這些五彩的顏色拼出我們的城市之美。

嘉定區74歲的章家華老人作品《上海老法師——我頂崇拜的人》用滬語如和後生聊家常般詼諧幽默地講起那些各領域頂頂厲害的能人,有用半個豬頭燒出12種不重樣菜的大廚師,也有醫療領域的專家等等,體現了上海的工匠精神,彰顯海派文化特色。

徐匯藝術館策展人唐麗青以一個館員的身份講述了徐匯藝術館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藝術帶給人的遠遠不是視覺上的享受,它會穿過你的眼睛,一直深入到你的靈魂深處”。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小故事書寫城市的大故事。

大賽像一面多稜鏡,反射出斑斑駁駁的社會影像。

走進書房,感受人文之美

除了美食、美景和動人故事,這個城市總需要一個地方,讓市民匆匆的腳步停下來,歇一歇,感受心靈之美,這就是書店。

一場疫情似乎將所有公眾活動都從線下搬到了線上,實體書店也受到強烈衝擊。四月春光無限好,走出家門,感受春天氣息的同時,也可以到書店感受人文之美。

世界讀書日|這家實體書店,為何選在此時開張?

徐彙區世界讀書日以“‘書’醒——閱讀的春天”為主題,開展了一場特殊的文化消費活動,通過各種方式向市民派發文化消費大禮包,邀請市民走進徐彙區的特色書店,感受閱讀的春天。

而剛剛開業的海派書房,就是其中之一。為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題的書店,在圖書選品上,聚焦海派文化、滬版圖書,“疫情導致人流變少,但我覺得這恰恰是一個契機,讓實體書店進行業態調整和空間優化提升。”劉軍說。

在劉軍看來,和網絡書店拼銷量、拼品種,肯定不行,必須發揮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也就是現場體驗感。未來,書店將聚焦海派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開展各類豐富的線下活動,“我們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維護好這個閱讀空間上。”

無論生活變成什麼樣,書店在,市民的精神支柱就在。

活動特地為讀者推薦了10家市民身邊最美的特色書房:博庫書城(宜山路店)、大隱書局(美羅城店、武康大樓店)、隴上書店、新華書店(港匯店、日月光店)、鍾書閣(徐匯店)、海派書房、幸福集薈(黑石公寓店)、元龍音樂書店。4月22日至26日期間,讀者可前往指定書店,消費金額滿100元即可免費獲贈價值110元的“徐匯有禮”閱讀大禮包一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