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閩安古村一角

福州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為閩安鎮。

從漢唐時期到清代時,閩安一直是我國東南沿海商貿、軍事、文化重鎮。

尤其是在清代,閩安在閩臺海防和保衛臺灣、維護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祖國派兵戍臺的年代大部分集中在清代。清代時,閩安水師非常著名,實力強大,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戍守和衛臺灣,包括收復臺灣、平定臺灣、三年一輪換戍守臺灣、在整個閩臺沿海巡防並消滅海盜,以及抵抗外國侵略軍。"——閩安文史專家楊成和

清代時,祖國怎麼保衛固有領土臺灣?

  • 閩安協臺衙門:保衛臺灣的軍事指揮部

據史料記載,清順治年間,清政府在閩安設立了閩安協臺衙門,並組建了我國最早的一支海軍水師——福建閩安水師,下設左營、右營和烽火營等,常駐兵力多達三到五千。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閩安協臺衙門

閩安水師在在閩安協臺衙門的指揮下,主要負責閩江流域、閩海及臺灣澎湖的防務工作,戍守臺灣的軍隊也大多調自閩安水師。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統一臺灣以後,臺灣隸屬福建省管轄,設一府三縣,即臺灣府、諸羅鳳山、臺灣三縣。在軍事上,臺灣鎮總兵出由福州將軍、閩浙總督與福建水師提督節制並派兵戍守。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閩安水師船艦停泊水域

為了加強在臺灣的戰備防守、長治久安,從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起,清政府實行了三年一換的閩臺班兵制,從福建各地抽調將士輪番前往臺灣駐防戍守。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閩安協臺衙門改設副將駐防,所轄左右兩營官兵進入正規應制,屬綠營兵,設水陸十營,成為戍守臺灣的主力軍

  • 閩臺班兵制

班兵制實行的兩百多年間,閩安水師參與戍臺的將士達13萬人。這些來自閩安水師的將士父死子繼、子承父業,代代鎮守臺灣,被稱為"世兵",為保衛臺灣、抵禦外敵、穩定臺灣社會立下了汗馬功勞,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閩臺班兵巡防路線圖

當年閩安水師戍守臺灣的巡防路線是:

高雄—花蓮—釣魚島—基隆—淡水—臺中—高雄。

這十分確切地證明臺灣、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固有領土。

至今,在閩安還保存著許多戍檯曆史文物,都顯示著這段歷史的真實。

比如在閩安虎頭山,有一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在大陸涉臺清代墓群中單體數量首屈一指。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已列為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

實物見證: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

  • 一位退伍軍人發現了這個墓群

這個墓群原先大家稱為"虎頭山清軍義冢"。1992年以前,憑藉小山之險,墓群在雜草之中藏匿與世隔絕,漸漸湮沒於時光之中,僅留下一個傳說在山下的閩安村中傳揚。

1992年,從部隊退伍的楊成和開始對閩安的文史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和整理。在一次和閩安老人會會長林文華的聊天后,他決定去尋找這座傳說中的墓群:

"那時我從部隊退伍回來,林文華那時已60多歲了,他說:'我們閩安以前有一個叫'百四四'的墓群,現在都不知道在哪裡了,你不妨去查找下。'

我很感興趣,就和同村的幾位朋友一起去尋找。

可是找了三天多了,還是沒找著,身體已經很疲累了。

我們幾個就想,不如算了,以後再說。"

他們就在一高處坐下來休息。不經意間,一眼看到下面好像有一個小墓碑,還有很多石頭,心中再起希望。

於是,他們起身向前,就披荊斬棘,穿過密密的野藤野樹,撥開小墓碑周邊的野草藤蔓,他們發現,這裡整齊排列著一個個小墓。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排列整齊的小墓,橫12排,豎12排

"閩安一直有一個傳說就是這個'百四四'墓群。為什麼叫'百四四'?

我們把墓群清理後發現,這墓群的小墓排列是這樣的:橫12排,豎12排,應該是144個。

但因為年代久遠,有些小墓可能已經毀圮,最後,我們只清理確認了135個小墓。"

  • 入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找到這個墓群后,楊成和等人對墓群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得到了各方的高度關注。

第二年(1993年),這個墓群以"虎頭山清軍義冢"之名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

2013年,又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名為"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

那麼,這個清代的墓群為何引起如此的重視呢?這得從一百多年前的臺灣"牡丹社事件"說起。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藉口"牡丹社事件",日軍3600餘人在臺灣南部琅嶠登陸

"牡丹社事件",沈葆禎率大軍打敗日軍

  • “牡丹社事件”,日本猖狂

1871年11月30日,一艘從琉球那霸返回宮古島的船隻,在海上遇颱風,於同年12月17日漂流到臺灣南部八瑤灣高山旗的牡丹社與高士佛社,船上有66人登陸,54位船民被排灣族人誤殺,其餘12人逃往臺南,第二年轉往福州琉球館等待安排回國。

琉球自明代洪武年間起,就與中國建立了"宗藩關係",歷代琉球國王都由中國皇帝冊封。但到1972年,日本卻自行對琉球國王進行所謂"冊封",將琉球侵吞為屬國。

於是,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三年,日本卻以這一事件為藉口,詭稱高山族同胞住地不屬於中國領土,並將琉球和臺灣作為他們向南擴張的首選地,於同年5月10日派出日軍3600人乘18艘艦船入侵臺灣,從現在的臺灣恆春半島登陸,兵分三路進攻牡丹社,遭到臺灣同胞的英勇抵抗。

1874年6月初,日本侵略軍佔領牡丹社,以龜山為中心,建立所謂總督府,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牡丹社事件"。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沈葆楨與臺灣

  • 沈葆禎率大軍由閩安出發,赴臺驅趕緊日軍

事件發生以後,當的5月下旬,清政府任命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各國事務大臣"。

6月14日,沈葆楨率領率閩安水師左右營和福建船政水師等27個營及精銳淮軍13個營近一萬將士,從閩安等地出發,乘福建船政所造之船前往臺灣驅逐日本侵略軍。

清朝大軍抵達臺灣以後,在沈葆楨的指揮下,屢敗日軍。11月24日,日本侵略軍倉惶逃出臺灣。清軍取得了重大勝利。此後多年,日本忌憚清軍水師的實力不敢再犯。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福州戍臺將士墓群為每個為國捐軀者立碑紀念

沈葆禎歸葬陣亡將士於閩安,青山埋忠骨

  • 沈葆禎做了一件好事

有戰爭,就有死亡。這些閩安水師官兵中,有陣亡的,也有因瘟疫去世的。

沈葆楨命令軍隊用他們的遺骸裝進海罐,然後運回閩安,安葬在閩安虎頭山上,並立碑紀念。

墓碑上,刻寫著這些將士的姓名、籍貫,這在全國是唯一的。

據統計,墓群所葬殉國英雄中,籍貫為福州閩安鎮及閩侯縣的最多,有59個。另外就是來自長樂、福清、連江等福州沿海縣市的。

應該說,這是沈葆禎做的一件大好事,體現了他的人道主義關懷和對將士們的尊重。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墓群廣場

  • 這個戍守臺灣將士墓群有何獨特之處?

在這場驅日保臺的戰爭中,閩安水師的135名將士為國捐軀,他們的遺骸被運回歸葬於閩安虎頭山上,當時,當地民眾稱之為"義冢"

這個墓群面向東北,一面依山,三邊瀕臨溪澗山谷,右側和前後兩邊都用花崗石砌築。

墓埕用三合土夯平,現在墓群上方建成了一個小廣場。廣場邊上立有國家級和福建省級文物保護碑等石碑。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義冢"碑

整個墓群面寬13米,縱深11.5米。

墓群中央立有一方大石碑,高0.85米,寬0.42米,正中有楷書刻著"義冢"兩大字,上款刻有"同治歲次甲戌冬",下款刻有"十月吉旦立"字樣,表明了墓群設置的年代在清代同治年間。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這是我國唯一一個將陣亡將士的籍貫、姓名單獨列碑的墓群

墓群內,每位清兵遺骸裝在一個陶罐內,每位一壙,排列井然。

各墳分為橫直各12行,都用三合土封頂。

墳前都各立有一塊花崗石質小墓碑,墓碑高0.37米,寬0.24米,厚0.8米。碑面鐫刻陣亡將士的籍貫及姓名,籍貫橫排,姓名豎排,其中127面有姓名,8面是無字碑。

據統計,葬於此的將士按碑文提示,有閩邑53人、福清29人、長樂13人、同安15人、惠安3人、興化2人、南安2人、閩清1人、安溪1人、連江1人、無地址7人、無名氏8人。

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鐵證

閩安水師等清軍將士戍守臺灣長達近三百年。

三百年間,在和平年代裡,他們以馬革裹屍的壯烈情懷守護祖國寶島,開疆拓土、守土安民;在歷次臺灣動盪不安的局勢中,他們用生命捍衛了國家安全,抵禦侵略、驅逐海盜,鞏固萬里海疆、保護臺灣同胞生命安全。

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是我國唯一一個將戍臺陣亡將士的籍貫、姓名單獨列碑的墓群,意義重大。

這樣一個獨特的墓群,體現的是鐵一般的事實:中國自古就擁有對臺灣的主權地位,臺灣自古就屬於中國的固有領土。同時,這個獨特的墓群,也反映了閩臺血脈同宗,共同抵禦外敵的民族精神。

臺灣自古屬於中國領土,福州馬尾這個獨特墓群很有說服力,鐵證!

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

如今,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已經成為大家憑弔當年為國捐軀、保衛我國領土臺灣的英雄們的場所。

閩安當地的學生、福建各地的軍隊將士、海關人員及海峽兩岸社會各界人士,會在這裡舉行紀念活動。

如今國運昌盛,兩岸同胞當記住這些戍守臺灣、為國犧牲的英雄們。

#喚醒好春光##文史之旅##福州身邊事#@頭條旅遊@頭條帶你遊中國@頭條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