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01

“剩女”標籤,本質上是一場“偽幸福”論

魯豫說:“我們沒有被剩下,我們只是選擇一個人。主動和被動的語態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剩女”一詞,是2007年喜提中國新增“171個漢語新詞語”之一。這個本就帶著貶義的詞,卻用來定義大多數適齡的單身未婚女性(一般在27歲以上),讓她們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

由兩位以色列導演,歷時4年拍攝的“《剩女》(Leftover Women)紀錄片,真實到讓人窒息。本片選取了中國大城市裡三位職業女性,一個律師、一個文學工作者、一個電臺播音員,作為30多歲的單身女性,由於各自的因素依然是單身,卻被定義為“剩女”,面臨著被催婚的結果。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剩女》

幸福是由結婚的早晚來決定的,忽略了它的本質,這是很多人眼中的幸福樣子。

在北京工作的律師huamei,留著一頭幹練的短髮,對於愛情,她希望對方是一個接受過良好教育,且足夠尊重女性的人。

然而,某相親網站的婚戀中介把她的這一標準完美的忽略,對她說:

“我說話比較直啊,你年齡真的太大了,而且在相貌上也不是特別出眾。”

“啊?你真的覺得你的年齡不大?外貌很年輕?那是因為你在自欺欺人。”

“你從現在開始談戀愛——結婚——懷孕,最快都要36歲了。”

這些言論給多少女性帶去了身心的威脅、打壓和摧殘,好像我們的婚姻註定要被年齡、相貌、生孩子等因素束縛。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剩女》婚戀中介與huamei對話

面對大齡生育的問題,huamei表示她沒打算要生孩子。此時,婚戀中介聽到她不生育的觀點,就拋出了一句毫無邏輯的話:

“既然你希望走進婚姻,那你就不能選擇不生孩子,我希望你的性格不要因為工作的原因過於強硬,要柔一點。”

結婚生孩子突然就和性格的強弱扯上了關係,沒有規定要求誰結婚就一定要生孩子,婚戀中介這種陷進條條框框裡的思維根深蒂固,還要以此來評價她人、定論她人、束縛她人,實在是讓人喘不過來氣。

除了婚戀中介的咄咄逼人,huamei家裡人的不理解和婚姻觀,也是讓人無言以對。她姐姐說:

  • “你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 “我們家裡因為你一個人不結婚,幾個姐姐每天擔心死了”
  • “不結婚你就是個不正常的人”

此外,小外甥在大人們的潛移默化下,給huamei起了“光棍姨”外號……

面對家人的一致對抗,她也會用力掙扎,說:“你覺得你結婚幸福嗎……如果我像你這樣養孩子我寧願不要”……

最怕的就是,以愛之名來要挾一個人你要這樣做才會幸福,好像被綁架一樣,你不再是你自己了。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剩女》紀錄片中的huamei

huamei在鏡頭面前,非常崩潰地說:

我有種深深的不安全感,感覺要跟所有人鬥爭,敵人有千軍萬馬。

好端端的人生,過成這樣,感覺就是因為沒有結婚。

每個人的幸福都不該被“囚籠思維”決定,即便是你的親人也不行,這隻會讓你喪失自我。

何為“囚籠思維”?就是指一些人的思維已經固化,毫無邏輯可言,卻拿著這種思維去限定他人,像囚籠一樣把你困在裡面。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囚籠思維”

“剩女”標籤,本質上是一場“偽幸福”論,每個人口中的言語跟幸福本身無關,而是一場“人格攻擊”,別讓這種“囚籠思維”困住你。

02

3個因素,稀釋了你心中幸福的濃度

在奔向幸福的路上,最怕的就是你沒有幸福的自我選擇權,我們來看看稀釋你心中幸福濃度的3個因素:

1.強盜邏輯

所謂強盜邏輯,就是本身沒有邏輯,只能靠當強盜,才能讓邏輯通順。

在多數女兒的婚姻大事上,父母沒少操心,但卻是用“強盜邏輯”去提醒女兒,這樣的邏輯讓女兒們感到無奈。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強盜邏輯”

百萬銷量作家李尚龍在《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一書中,總結了6個常見的強盜邏輯:

A.先定結論,然後倒推證據 先認定一個結果,再找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

B.循環論證 用來證明論題論據的真實性需要依靠論題來證明的邏輯錯誤。

C.以偏概全 用個體代表群體,以偏概全。

D.訴諸權威 用一些專家說、大學聲明、名人效應等,提升可信度。

E.你弱你有理 其實,弱小強大和有理沒理是兩件事。

F.訴諸公眾 大家怎麼樣,你就該怎麼樣。

前洛杉磯華裔副市長陳愉跟她的媽媽,有過這樣的對話:

媽媽說:“那你能不能再跟我說說,你到底在加州忙什麼呢?”

陳愉說:“媽媽!你看了那些新聞剪報了嗎?我正在幫助數百萬人改善生活啊!”

媽媽說:“可難道你不知道,一個女人的工作就是做個好妻子、好母親嗎?

陳愉說:“不,媽媽,那是以前。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陳愉

陳愉在《30歲前別結婚》一書中寫道:

社會對你說:人無完人,所以降低標準,找到誰就嫁給誰吧;還說,抓緊結婚就等於是買了保險,不然以後找不到更好的怎麼辦。可是,婚姻絕不只是買保險。如果你同意降低標準,那麼你就成了“真愛不存在”這一信仰的追隨者。而在女人的生命當中,沒有什麼比這個信仰更陰險、更摧殘人的了。嫁給誰是你一生最重大的決定。

我們不該被社會、身邊的人說的各種邏輯迷惑,然後定性自己,一定要跳出強盜邏輯,跟隨內心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2.“情感暴力”思想——“我都是為你好”

哈佛大學資深心理導師加藤蒂三說:“有情感暴力傾向的人常常會站在“我都是為你好”的道德制高點上。這句話就像一把心鎖,會束縛對方的內心,成為控制對方的武器。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會認為自己正在做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實際卻是在折磨對方的身心。

因為“剩女”受到的情感暴力,對很多女性來說,有著以下3點不良影響:

A.不講理地奪走你生活的能量

父母的說話方式,讓你你沒有辦法好好跟他們相處,他們想支配你的幸福,總覺得自己說的沒錯,可是這種不對等的交流方式,讓你無言以對。

你開始無精打采、焦慮、不願意出門,本來的生活能量開始減少,長此以往,任何一點小事內心波濤洶湧。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遭受“情感暴力”的你

B.無法發洩的情緒,讓你緊閉心門

當你把家人的想法、言語看得越來越重,你就會把自己縮到一個角落,你不再有自己的主張,情緒也會隱藏起來,甚至就此會聽從父母的安排。

C.我明明有夢想要追,卻得不到理解

明明正在追求自己的夢,卻陷進“剩女”的各種評論中,你漸漸地感到身邊沒有認可你的親人。你不知道該怎樣和他們爭論,你現在最想做的事,就算爭了,也改變不了他們的想法。

《剩女》紀錄片中,電臺播音員心儀Xu Min的南京男友被母親一票否決。母親對女婿的標準是,非北京人不要,非體制內不要。

她哭訴著說:“你不尊重我。從小到大我都一直怕你。”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電臺播音員Xu Min的母親

母親卻只是在強調:

“我辛苦培養你這麼多年,高價供你讀書,給你買車買房,你現在卻把我說的一無是處,一點面子都不給我。”

女兒的婚姻被母親掌控,還把自己的辛苦和麵子擺在檯面上,一副”我都是為你好“的論調,不聽從女兒的真實想法,不尊重女兒的選擇,這樣的母親不亞於是一場”情感暴力“。

3.“群體極化”威脅

桑斯坦在著作《網絡共和國》中提出“群體極化”的定義:團體成員一開始就有某些偏向,在審議後,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後形成極端的觀點。

由於群體極化,我們的意志常常遭到父母、親人,甚至是整個社會風氣的評說。這讓我們對人生和幸福的判斷有了影響和威脅。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結婚不再是一個人的事

作為父母,往往是最明白你的現狀和選擇的,但在你的七大姑八大姨面前,結婚這件事的影響就一下擴大了。

“你是不是該結婚”這個問題很容易就被討論出“你必須趕緊相親,立刻結婚”的結果。於是,父母那邊僅有的一點理性也沒了,開始支持親戚,催婚、逼婚輪番上陣。

“群體極化”的威脅,會讓你孤立無援,感到無助,可只有你不斷地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才不會被眾人帶著走。

03

3個策略,讓你遠離“剩女”標籤困擾

年齡一大,就被定論成“剩女”,各種“囚籠思維”把你困住,你可以妥協,也可以掙脫、鬥爭,但結果都由你自己擔著。掌握3個策略,讓你遠離“剩女”標籤困擾:

1.“分工思維”

知名媒體人崔璀在《做自己人生的CEO》一書中提出了“分工思維":我不必為他人的困擾負責。這可以讓我們甩掉本不該我們承擔的包袱,輕鬆做自己。

這個分工思維可以用於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你擺脫束縛,解除限制,做關係的推進者。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要敢於擺脫思維束縛

比如在結婚這件事上,父母比我們還要著急、憤怒、傷心,甚至每次都會與我們吵架。而在大多數女孩的心裡,並不想因為被催婚就隨便地結婚,當責任和困擾混雜,導致越聽越煩躁、越說越亂,倍感壓力。

用”分工思維“能減輕煩惱,你可以這樣做:

假設,如果被催婚的人不是我,而是我姐姐——媽媽因為姐姐遲遲不結婚的事情傷心,我會怎麼做呢?極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我不會煩躁,因為有所抽離,我反而會清楚地反應出來,那是媽媽自己的失望和困擾。

我會看到一個著急的母親為了女兒的幸福正在發愁,我會走上去跟媽媽聊聊她的失望、安慰她,也可能會抱抱她,彼時彼地,我沒有內疚,也不會自責,更不會因為這些情緒的壓力,而跟她吵起來。

”分工思維“的核心在於改變思維模式,轉化內心的想法,在關係中化被動為主動。你不要把事情的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而是看到父母的失望,去理解、處理和麵對父母的情緒,用一種清醒的溫暖讓彼此的關係變得舒服。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分工思維”可以減少雙方負面情緒

2.“深度思考”語言技巧

心理諮詢中有一種語言技巧叫“深度思考”,當來訪者特別執著於某個錯誤觀點要進行二選一時,諮詢師會暫時跳出這個來訪者為自己制定的這兩個選項,引導來訪者思考有沒有其他可能,或者進一步思考他所描述問題的一些深層次意義,從來訪者的言語中找到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無形中說服對方。

家裡的長輩,每每談論你的婚姻問題時,會直接把結婚後的弊端隱藏起來,在他們的觀念裡,你的年齡就是該結婚了。

這時,你需要引導他們思考,還原婚姻生活的真相。讓他們知道你心中所想,讓他們明白結婚並不是越早越好。

比如:你老大不小了,別人家都有孩子了,你現在必須趕緊結婚。

你可以先跳出年齡和趕緊結婚這2個點,針對“別人家都有2個孩子了”進行提問:他們結婚生孩子後的生活怎麼樣?幸福是由結婚的早晚、跟別人做對比來決定的嗎?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幸福與結婚的早晚無關

日本作家渡航說:“深度思考是一種強大的能力,它在不斷的內省和反省中,摸索一切可能,探索一切的可能性,最後又加以否定。不斷反覆這個過程,這個世界上一切的答案都會顯現。”

上面這樣的提問,可以把話題引申到其他方面,探討到最後就會發現:結婚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有所規劃,才能決定婚後生活的質量;幸福是由自己決定的,並不受他人的生活狀態影響。

這樣通過深度思考來探討結婚,可以讓對方更為理性,將催婚變成一場關於人生和幸福的探討,反而會更加理解你現在的決定。

3.“三明治技術”

  • “你們煩不煩,一天到晚地催婚,是我結婚不是你們結。“
  • ”我現在要做的事多著呢,我結婚的事不要你們管。“
  • ……

這樣的溝通方式只會傷了父母關心你的愛意,也會讓他們採取其他方式來壓你,還有可能會爭吵、冷戰。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溝通方式不對,矛盾不斷

最親的人往往受傷最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我們的溝通用語有問題。父母關心你的終身大事,是應該的,面對父母們的催婚,我們不能惡語相向。

三明治技術是一種正念的、感性的溝通策略,每個人(包括神經敏感人群在內)都能用這種方法改善他們和伴侶、朋友、家人以及合作者的關係。

“三明治技術”溝通方式,有以下3個特點:

A.說話真誠、不直接、不作假、不討好;

B.可以表達自己真實所想,增加談話的自主權;

C.可以中和分歧、矛盾,減少傷害。

”三明治技術”的核心技巧就是“先甜後苦再甜”,換位思考的方式可以避免很多不該有的矛盾。

面對父母的催婚,你可以這麼說:“爸媽,我知道你們的用意都是為了我好,我也希望儘早成婚組建家庭。但是,你們不能保證我現在結婚就一定會幸福。作為女孩,能夠經濟獨立、開心快樂,是我當下更為關鍵的事。我答應你們只要遇見合適的人,就告知你們。“

紀錄片《剩女》:別讓“囚籠思維”困住你的幸福選擇權

”三明治技術”的核心技巧就是“先甜後苦再甜”

”三明治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少溝通中的矛盾,不至於破壞親情關係。運用”三明治技術“的4個建議:

A.集中在談話的關鍵問題上;

B.面對親人、他人的提議,要理解對方;

C.不要情緒激動地大吵大鬧,讓事情一發不可收拾;

D.你心中要有自己的決定,不要聽從對方的一切安排。

在奔向幸福的途中,沒有比塑造好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你經濟獨立、精神富足、自信樂觀,才能有力量應對愛情、婚姻中出現的問題,才不會在一味妥協中喪失了自我。

“剩女”不一定就不幸福,大多數女性是奔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結婚不一定就幸福,多少女性掉進“親密關係危機”的陷阱裡,無法掙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誰能做得了“你只要結婚,就會幸福”的主,更沒有人會承擔“你婚後生活不幸”的果。

所以,為什麼要被“剩女”的標籤困住?撕掉標籤,幸福的主動權應該牢牢地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總結

本文從《剩女》紀錄片切入,探討“剩女”這一社會話題,提出“囚籠思維”,大多數適齡的單身未婚女性深受“剩女”的定論影響,被催婚、逼婚,身邊的父母、親戚,甚至是社會各界,都用固化的思維、邏輯來評判女性的年齡和幸福的關係,這種“囚籠思維”牢牢地困住了很多女性。

作為女性,你要明白他們背後的“囚籠思維”,才能減小“剩女”的影響,本文從“強盜邏輯”、“情感暴力—我都是為你好”、“群體極化”威脅3個方面展示囚籠思維稀釋了很多女性心中的幸福濃度,從“分工思維”、“深度思考”語言技巧、“三明治技術”,讓你有機會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