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01

“剩女”标签,本质上是一场“伪幸福”论

鲁豫说:“我们没有被剩下,我们只是选择一个人。主动和被动的语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剩女”一词,是2007年喜提中国新增“171个汉语新词语”之一。这个本就带着贬义的词,却用来定义大多数适龄的单身未婚女性(一般在27岁以上),让她们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

由两位以色列导演,历时4年拍摄的“《剩女》(Leftover Women)纪录片,真实到让人窒息。本片选取了中国大城市里三位职业女性,一个律师、一个文学工作者、一个电台播音员,作为30多岁的单身女性,由于各自的因素依然是单身,却被定义为“剩女”,面临着被催婚的结果。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剩女》

幸福是由结婚的早晚来决定的,忽略了它的本质,这是很多人眼中的幸福样子。

在北京工作的律师huamei,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对于爱情,她希望对方是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且足够尊重女性的人。

然而,某相亲网站的婚恋中介把她的这一标准完美的忽略,对她说:

“我说话比较直啊,你年龄真的太大了,而且在相貌上也不是特别出众。”

“啊?你真的觉得你的年龄不大?外貌很年轻?那是因为你在自欺欺人。”

“你从现在开始谈恋爱——结婚——怀孕,最快都要36岁了。”

这些言论给多少女性带去了身心的威胁、打压和摧残,好像我们的婚姻注定要被年龄、相貌、生孩子等因素束缚。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剩女》婚恋中介与huamei对话

面对大龄生育的问题,huamei表示她没打算要生孩子。此时,婚恋中介听到她不生育的观点,就抛出了一句毫无逻辑的话:

“既然你希望走进婚姻,那你就不能选择不生孩子,我希望你的性格不要因为工作的原因过于强硬,要柔一点。”

结婚生孩子突然就和性格的强弱扯上了关系,没有规定要求谁结婚就一定要生孩子,婚恋中介这种陷进条条框框里的思维根深蒂固,还要以此来评价她人、定论她人、束缚她人,实在是让人喘不过来气。

除了婚恋中介的咄咄逼人,huamei家里人的不理解和婚姻观,也是让人无言以对。她姐姐说:

  • “你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 “我们家里因为你一个人不结婚,几个姐姐每天担心死了”
  • “不结婚你就是个不正常的人”

此外,小外甥在大人们的潜移默化下,给huamei起了“光棍姨”外号……

面对家人的一致对抗,她也会用力挣扎,说:“你觉得你结婚幸福吗……如果我像你这样养孩子我宁愿不要”……

最怕的就是,以爱之名来要挟一个人你要这样做才会幸福,好像被绑架一样,你不再是你自己了。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剩女》纪录片中的huamei

huamei在镜头面前,非常崩溃地说:

我有种深深的不安全感,感觉要跟所有人斗争,敌人有千军万马。

好端端的人生,过成这样,感觉就是因为没有结婚。

每个人的幸福都不该被“囚笼思维”决定,即便是你的亲人也不行,这只会让你丧失自我。

何为“囚笼思维”?就是指一些人的思维已经固化,毫无逻辑可言,却拿着这种思维去限定他人,像囚笼一样把你困在里面。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囚笼思维”

“剩女”标签,本质上是一场“伪幸福”论,每个人口中的言语跟幸福本身无关,而是一场“人格攻击”,别让这种“囚笼思维”困住你。

02

3个因素,稀释了你心中幸福的浓度

在奔向幸福的路上,最怕的就是你没有幸福的自我选择权,我们来看看稀释你心中幸福浓度的3个因素:

1.强盗逻辑

所谓强盗逻辑,就是本身没有逻辑,只能靠当强盗,才能让逻辑通顺。

在多数女儿的婚姻大事上,父母没少操心,但却是用“强盗逻辑”去提醒女儿,这样的逻辑让女儿们感到无奈。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强盗逻辑”

百万销量作家李尚龙在《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一书中,总结了6个常见的强盗逻辑:

A.先定结论,然后倒推证据 先认定一个结果,再找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B.循环论证 用来证明论题论据的真实性需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

C.以偏概全 用个体代表群体,以偏概全。

D.诉诸权威 用一些专家说、大学声明、名人效应等,提升可信度。

E.你弱你有理 其实,弱小强大和有理没理是两件事。

F.诉诸公众 大家怎么样,你就该怎么样。

前洛杉矶华裔副市长陈愉跟她的妈妈,有过这样的对话:

妈妈说:“那你能不能再跟我说说,你到底在加州忙什么呢?”

陈愉说:“妈妈!你看了那些新闻剪报了吗?我正在帮助数百万人改善生活啊!”

妈妈说:“可难道你不知道,一个女人的工作就是做个好妻子、好母亲吗?

陈愉说:“不,妈妈,那是以前。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陈愉

陈愉在《30岁前别结婚》一书中写道:

社会对你说:人无完人,所以降低标准,找到谁就嫁给谁吧;还说,抓紧结婚就等于是买了保险,不然以后找不到更好的怎么办。可是,婚姻绝不只是买保险。如果你同意降低标准,那么你就成了“真爱不存在”这一信仰的追随者。而在女人的生命当中,没有什么比这个信仰更阴险、更摧残人的了。嫁给谁是你一生最重大的决定。

我们不该被社会、身边的人说的各种逻辑迷惑,然后定性自己,一定要跳出强盗逻辑,跟随内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2.“情感暴力”思想——“我都是为你好”

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加藤蒂三说:“有情感暴力倾向的人常常会站在“我都是为你好”的道德制高点上。这句话就像一把心锁,会束缚对方的内心,成为控制对方的武器。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会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实际却是在折磨对方的身心。

因为“剩女”受到的情感暴力,对很多女性来说,有着以下3点不良影响:

A.不讲理地夺走你生活的能量

父母的说话方式,让你你没有办法好好跟他们相处,他们想支配你的幸福,总觉得自己说的没错,可是这种不对等的交流方式,让你无言以对。

你开始无精打采、焦虑、不愿意出门,本来的生活能量开始减少,长此以往,任何一点小事内心波涛汹涌。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遭受“情感暴力”的你

B.无法发泄的情绪,让你紧闭心门

当你把家人的想法、言语看得越来越重,你就会把自己缩到一个角落,你不再有自己的主张,情绪也会隐藏起来,甚至就此会听从父母的安排。

C.我明明有梦想要追,却得不到理解

明明正在追求自己的梦,却陷进“剩女”的各种评论中,你渐渐地感到身边没有认可你的亲人。你不知道该怎样和他们争论,你现在最想做的事,就算争了,也改变不了他们的想法。

《剩女》纪录片中,电台播音员心仪Xu Min的南京男友被母亲一票否决。母亲对女婿的标准是,非北京人不要,非体制内不要。

她哭诉着说:“你不尊重我。从小到大我都一直怕你。”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电台播音员Xu Min的母亲

母亲却只是在强调:

“我辛苦培养你这么多年,高价供你读书,给你买车买房,你现在却把我说的一无是处,一点面子都不给我。”

女儿的婚姻被母亲掌控,还把自己的辛苦和面子摆在台面上,一副”我都是为你好“的论调,不听从女儿的真实想法,不尊重女儿的选择,这样的母亲不亚于是一场”情感暴力“。

3.“群体极化”威胁

桑斯坦在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提出“群体极化”的定义: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些偏向,在审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由于群体极化,我们的意志常常遭到父母、亲人,甚至是整个社会风气的评说。这让我们对人生和幸福的判断有了影响和威胁。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结婚不再是一个人的事

作为父母,往往是最明白你的现状和选择的,但在你的七大姑八大姨面前,结婚这件事的影响就一下扩大了。

“你是不是该结婚”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被讨论出“你必须赶紧相亲,立刻结婚”的结果。于是,父母那边仅有的一点理性也没了,开始支持亲戚,催婚、逼婚轮番上阵。

“群体极化”的威胁,会让你孤立无援,感到无助,可只有你不断地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不会被众人带着走。

03

3个策略,让你远离“剩女”标签困扰

年龄一大,就被定论成“剩女”,各种“囚笼思维”把你困住,你可以妥协,也可以挣脱、斗争,但结果都由你自己担着。掌握3个策略,让你远离“剩女”标签困扰:

1.“分工思维”

知名媒体人崔璀在《做自己人生的CEO》一书中提出了“分工思维":我不必为他人的困扰负责。这可以让我们甩掉本不该我们承担的包袱,轻松做自己。

这个分工思维可以用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摆脱束缚,解除限制,做关系的推进者。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要敢于摆脱思维束缚

比如在结婚这件事上,父母比我们还要着急、愤怒、伤心,甚至每次都会与我们吵架。而在大多数女孩的心里,并不想因为被催婚就随便地结婚,当责任和困扰混杂,导致越听越烦躁、越说越乱,倍感压力。

用”分工思维“能减轻烦恼,你可以这样做:

假设,如果被催婚的人不是我,而是我姐姐——妈妈因为姐姐迟迟不结婚的事情伤心,我会怎么做呢?极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我不会烦躁,因为有所抽离,我反而会清楚地反应出来,那是妈妈自己的失望和困扰。

我会看到一个着急的母亲为了女儿的幸福正在发愁,我会走上去跟妈妈聊聊她的失望、安慰她,也可能会抱抱她,彼时彼地,我没有内疚,也不会自责,更不会因为这些情绪的压力,而跟她吵起来。

”分工思维“的核心在于改变思维模式,转化内心的想法,在关系中化被动为主动。你不要把事情的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而是看到父母的失望,去理解、处理和面对父母的情绪,用一种清醒的温暖让彼此的关系变得舒服。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分工思维”可以减少双方负面情绪

2.“深度思考”语言技巧

心理咨询中有一种语言技巧叫“深度思考”,当来访者特别执着于某个错误观点要进行二选一时,咨询师会暂时跳出这个来访者为自己制定的这两个选项,引导来访者思考有没有其他可能,或者进一步思考他所描述问题的一些深层次意义,从来访者的言语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无形中说服对方。

家里的长辈,每每谈论你的婚姻问题时,会直接把结婚后的弊端隐藏起来,在他们的观念里,你的年龄就是该结婚了。

这时,你需要引导他们思考,还原婚姻生活的真相。让他们知道你心中所想,让他们明白结婚并不是越早越好。

比如:你老大不小了,别人家都有孩子了,你现在必须赶紧结婚。

你可以先跳出年龄和赶紧结婚这2个点,针对“别人家都有2个孩子了”进行提问:他们结婚生孩子后的生活怎么样?幸福是由结婚的早晚、跟别人做对比来决定的吗?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幸福与结婚的早晚无关

日本作家渡航说:“深度思考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它在不断的内省和反省中,摸索一切可能,探索一切的可能性,最后又加以否定。不断反复这个过程,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答案都会显现。”

上面这样的提问,可以把话题引申到其他方面,探讨到最后就会发现:结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有所规划,才能决定婚后生活的质量;幸福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受他人的生活状态影响。

这样通过深度思考来探讨结婚,可以让对方更为理性,将催婚变成一场关于人生和幸福的探讨,反而会更加理解你现在的决定。

3.“三明治技术”

  • “你们烦不烦,一天到晚地催婚,是我结婚不是你们结。“
  • ”我现在要做的事多着呢,我结婚的事不要你们管。“
  • ……

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伤了父母关心你的爱意,也会让他们采取其他方式来压你,还有可能会争吵、冷战。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沟通方式不对,矛盾不断

最亲的人往往受伤最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沟通用语有问题。父母关心你的终身大事,是应该的,面对父母们的催婚,我们不能恶语相向。

三明治技术是一种正念的、感性的沟通策略,每个人(包括神经敏感人群在内)都能用这种方法改善他们和伴侣、朋友、家人以及合作者的关系。

“三明治技术”沟通方式,有以下3个特点:

A.说话真诚、不直接、不作假、不讨好;

B.可以表达自己真实所想,增加谈话的自主权;

C.可以中和分歧、矛盾,减少伤害。

”三明治技术”的核心技巧就是“先甜后苦再甜”,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避免很多不该有的矛盾。

面对父母的催婚,你可以这么说:“爸妈,我知道你们的用意都是为了我好,我也希望尽早成婚组建家庭。但是,你们不能保证我现在结婚就一定会幸福。作为女孩,能够经济独立、开心快乐,是我当下更为关键的事。我答应你们只要遇见合适的人,就告知你们。“

纪录片《剩女》:别让“囚笼思维”困住你的幸福选择权

”三明治技术”的核心技巧就是“先甜后苦再甜”

”三明治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沟通中的矛盾,不至于破坏亲情关系。运用”三明治技术“的4个建议:

A.集中在谈话的关键问题上;

B.面对亲人、他人的提议,要理解对方;

C.不要情绪激动地大吵大闹,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D.你心中要有自己的决定,不要听从对方的一切安排。

在奔向幸福的途中,没有比塑造好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你经济独立、精神富足、自信乐观,才能有力量应对爱情、婚姻中出现的问题,才不会在一味妥协中丧失了自我。

“剩女”不一定就不幸福,大多数女性是奔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结婚不一定就幸福,多少女性掉进“亲密关系危机”的陷阱里,无法挣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谁能做得了“你只要结婚,就会幸福”的主,更没有人会承担“你婚后生活不幸”的果。

所以,为什么要被“剩女”的标签困住?撕掉标签,幸福的主动权应该牢牢地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总结

本文从《剩女》纪录片切入,探讨“剩女”这一社会话题,提出“囚笼思维”,大多数适龄的单身未婚女性深受“剩女”的定论影响,被催婚、逼婚,身边的父母、亲戚,甚至是社会各界,都用固化的思维、逻辑来评判女性的年龄和幸福的关系,这种“囚笼思维”牢牢地困住了很多女性。

作为女性,你要明白他们背后的“囚笼思维”,才能减小“剩女”的影响,本文从“强盗逻辑”、“情感暴力—我都是为你好”、“群体极化”威胁3个方面展示囚笼思维稀释了很多女性心中的幸福浓度,从“分工思维”、“深度思考”语言技巧、“三明治技术”,让你有机会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