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范仲淹:大宋第一狂人

作者:書房君(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他與晏殊、包拯、歐陽修同朝為官,他比王安石、司馬光大十多歲,

他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文學家、教育家;

他精通音律及古琴,是寫過棋史的圍棋高手,

他研究醫藥,是書法繪畫的妙手;

他又是經驗豐富的旅行家,一生遊歷過南北方很多地方;

他祖籍邠州(今陝西省),生於河北正定,居住於蘇州吳縣。

他寫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他呼應良好的民風,勤儉節約,是北宋的一代名臣;他也是全國青年都景仰的士大夫,後學蘇軾對他敬若神明,他說範公的功德“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劉鈞飾演范仲淹(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他就是北宋狂人范仲淹。

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書房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范仲淹。


公元989年10月1日,范仲淹出生,這一年是宋太宗端拱二年。

他的父親範墉曾擔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屬於機要秘書。

兩年後,父親去世,家境艱難。

母親為了養活他和姐姐,改嫁到山東長山一戶朱姓人家,

范仲淹不得不改姓朱,叫朱說。

繼父朱氏在湖南的安鄉縣、長山縣等地宦遊,范仲淹跟著輾轉於各地。

朱氏的幾個兒子不待見范仲淹,變著法子欺負他,好在他一心向學。

公元1008年,范仲淹入長白山醴泉寺讀書。

為了躲開朱家人,他在寺廟一待就是三年。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范仲淹楷書道服贊卷局部(藏故宮博物院)

有一天回家,范仲淹看到朱家兄弟生活很奢侈又浪費,希望他們能節儉一些。

兄弟沒能理解范仲淹的態度,很不高興地說:“花的是我們朱家的錢,你管不著!”

范仲淹便與其兄弟理論,不料,被兄弟提及母親改嫁的往事,

徹底打擊了范仲淹,傷心的他下定決心離開此地去外地求學。

公元1011年,23歲的范仲淹告別母親,來到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求學。

應天書院所在的應天府大有來歷,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發跡之地。

在1006年,宋真宗升宋州為應天府。

范仲淹來應天書院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014年,宋真宗親自駕臨應天府,升應天府為南京。

宋真宗是誰?他是熱播劇《清平樂》宋仁宗趙禎的父親——趙恆。

范仲淹來到應天書院以後讀書異常勤奮,朱熹曾說范仲淹:“五年未曾解衣就寢”。

他兜裡沒錢,又心疼母親。在書院的五年中,他過著不堪回首的生活:

“夜或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其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者,公自刻益苦”。


夜裡昏昏欲睡,用涼水洗面。

每天只煮一鍋粥,放在一邊,餓了就就著鹹菜吃,他等於喝了幾年的冷粥。

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堪稱宋代典範。

在這樣的環境下,范仲淹養成了浩然之氣。

同學給他好吃的、施捨錢財,他一概拒絕。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范仲淹行書二札帖-邊事帖(藏故宮博物院)

他說:“我已經習慣了喝粥,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

艱苦的求學生涯不僅豐富了范仲淹的學識,更是磨鍊了他的意志品質。


公元1015年,范仲淹27歲。

這一年他要參加考試,考中就得以進入仕途。

考試前,讀書人流行去寺廟燒香祈福,求神靈保佑,考試及第。

范仲淹隨行同學去了寺廟祈求金榜題名。

當時,寺廟有一算命先生,據說很靈,

范仲淹問,“您看看,我將來能當宰相嗎?”

算命先生看了一眼范仲淹,說不能。

范仲淹接著說:“做不了宰相,能當看病的大夫嗎?”

算命先生:“你不是想當宰相嗎?怎麼又改大夫了?”

范仲淹答道:“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我只想濟世救民。”

算命先生感覺他的志向很了不起,大大地給他點了一個贊:“有此心,真宰相也!”

結果,這一年,他考中進士,在首都東京皇宮見到了皇帝。

踏上仕途,接著迎娶了副宰相李昌齡的侄女為妻,婚姻為他搭建了一個社交平臺,他的苦日子熬到頭了?

數年後,李氏為他生下了範純仁,人稱“布衣宰相”。


初入官場的范仲淹人微言輕,但他清醒地認識到北宋王朝政治上的各種弊端。

仕途第一站是到廣德軍任司理參軍,五六年後任泰州西溪鎮監管食鹽倉庫。

在做九品芝麻官的時候,結識了滕子京和青年才俊富弼。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清平樂》劇照

公元1025年,36歲的范仲淹給朝廷寫了《奏上時務書》,揭露朝廷恩蔭氾濫的現狀。

在上這一封書的同時,范仲淹還給王曾、張知白等朝廷的重臣自薦,希望得到更大的平臺上一展政治抱負。

期間,曾寫一首《江上漁者》,反映漁民辛勞,表達了自己對勞苦百姓的同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江上漁者》

兩年後,范仲淹的母親去世。范仲淹再次上書宰相,提出自己的改革想法。

這一次,范仲淹的上書引起了宰相王曾的注意,他很欣賞范仲淹的才華,要求晏殊推薦范仲淹進入朝廷做官。

這是慶曆新政的先聲,但王相併沒有理會范仲淹的改革聲音。

時任興化縣令的范仲淹帶領百姓治理水患,踐行為官是為民的態度,重修了捍海堰,很多流離失所的百姓也重新返回了家鄉,百姓田地和鹽場得以保護。

范仲淹因政績突出,被提拔調回首都東京工作。


回到京師的范仲淹受不了朝政的腐朽,給仁宗呈百官圖,把官場隱秘的利益鏈條亮了出來,矛頭指向了呂夷簡及他提拔的數十人,一時讓京城的官場地震了。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宋仁宗(《清平樂》劇照)

劉太后垂簾聽政,朝廷為她慶生。他大膽上書劉太后,認為官家(皇帝)是九五至尊,不應該率領文武百官為太后祝壽行跪拜禮,這些事應由宰相代皇帝行禮。

沒過多久,范仲淹又上書,請求劉太后還政於官家。

范仲淹對時弊多思考,多次諫言,得罪不少權貴,呂等人反撲范仲淹。

雙方鬥爭激勵,歐陽修、餘靖、尹洙、蔡襄等人力挺范仲淹。

最終結果是范仲淹先後被貶三次。正直的官員被貶,雖敗猶榮。

第一次被貶,官場朋友們把他送到東京城門外,給他點贊:贊他堅持自己的態度,他不畏權貴,雖然被貶,但“此行極光榮”。

後來再被貶,也有朋友安慰繼續點贊,說“此行愈加光榮”。

第三次被貶,還有朋友繼續安慰,說“此行尤為光榮”。

三起三落的范仲淹聽後笑道:“仲淹前後已是三光了!”

面對三起三落,范仲淹豁達樂觀的態度就像他曾寫的一首詩《野色》一樣:

非煙亦非霧,冪冪映樓臺。


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


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野色》


范仲淹說: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范仲淹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是“祖宗之法”(趙宋王朝自建國伊始為謀求長治久安而創制的一系列制度法規)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宋代崇文抑武、鼓勵士大夫參政議政,客觀上塑造了這一時期寬鬆和開明的政治氛圍。

仁宗期間,大批名臣湧現朝堂,范仲淹率先開北宋士風,這股風在北宋一起就是百餘年,蘇軾就是在股強勁的士風興起之時出生。


范仲淹的剛正給年輕的仁宗皇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仁宗親政後,召范仲淹回京。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此時,朝廷上下直接或間接地攻擊劉太后垂簾聽政時所行政事的人越來越多。

范仲淹非但沒有藉機報復劉太后,反而規勸官家說,太后受命先帝,保護您10多年,一些小的過失當遮擋的要遮擋,要保全太后的名聲。

仁宗聽後很感動,下令不許再議論劉太后垂簾聽政時的政事。從此,仁宗更加敬重范仲淹的人品,成為他心目中主持改革的最佳人選。

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西夏國,西北告急。

公元1040年,52歲的范仲淹被仁宗調往陝西,出任知延州,擔任邊防副司令。

上任後,范仲淹主要是整頓軍隊,修改制度,訓練士兵,修築軍事工事和要塞,節省邊境財政支出等措施。

經過一系列改革後,邊防加強,軍隊戰鬥力加強。

同時,范仲淹作將領,愛護士兵,對於前來歸附的各部羌人少數民族誠懇接納,信任不疑,因此西夏軍隊也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統轄的地區。

戍邊期間,范仲淹還寫了首詞《漁家傲·秋思》,來記錄這段征戰生活。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 秋思》

宋夏開始議和,仁宗迫不及待地將55歲的范仲淹從西北前線調回京城,授予他掌管兵權的樞密副使之官對西夏形成孤立局面,迫使西夏向宋稱臣,達成議和。

不久,仁宗罷免了呂夷簡的宰相之位,重組了執政班子。

此時,范仲淹身邊圍著歐陽修、尹洙、富弼等人,范仲淹倡導的改革,就此拉開了序幕。


慶曆三年(1043年),呂夷簡死了,晏殊出任首相。

范仲淹與富弼給仁宗呈上了《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主張: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這十項措施再一次觸動了既得利官僚,真正贊成擁護新政的官員屈指可數。

學者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說,前五項是肅清吏治,後三項為富民強兵,最後兩項賞罰分明。

隨著新政的推行,反對范仲淹的人越來越多,不時有各種聲音傳到了仁宗的那裡。

其中,最讓仁宗不安的就是范仲淹的結交朋黨。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宋仁宗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仁宗曾問范仲淹:自古以來結為朋黨的都是小人,難道君子也會結黨嗎?

范仲淹答:臣在邊境時,看見既有勇於作戰的人相互結黨,也有怯懦避戰的人相互結黨。在朝廷也一樣,正人君子和姦邪小人各有黨羽……如果一心向善的人結為朋黨,對國家有什麼壞處呢?

范仲淹直接承認了自己結交朋黨,仁宗對他有了不滿。

慶曆五年,反對范仲淹的聲音越來越激烈,仁宗改革信心逐漸下降。

在這時期,范仲淹依然接受了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的邀請為重修岳陽樓寫了一篇千古絕唱《岳陽樓記》,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先賢為榜樣,發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用事態度。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這種境界曾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可以說,范仲淹是北宋第一勵志狂人。

就在這一年,北宋外部局勢有所緩和,仁宗經過反覆權衡,最終罷免了范仲淹、富弼和支持新政的宰相杜衍。

短暫的”慶曆新政“宣告失敗,范仲淹也因此被貶到鄧州。

仁宗朝以寬鬆開明著稱,卻又暴露出國家行政施為滯緩的問題。或許可以說,這種一體兩面的特點,是北宋開國以來政策基調發展造就的結果。慶曆新政的出現與夭折,正與此有關。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范仲淹離京前,與好友歐陽修小聚,在酒席上,感慨無限,寫一首詞《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表達了改革失敗自己內心的苦悶: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剔銀燈·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在鄧州,范仲淹創辦花洲書院,經常去書院講學,還寫了一首《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禳下營百花洲親制》,表達了自己與民同樂,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鄧州時光,是范仲淹最快樂的幾年:一首詩,一盤棋,幾杯小酒,一群好朋友。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蘆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慶曆之後,社會上仍然湧動著變革的思潮。翰林學士歐陽修針砭時弊稱:“國家自數十年來,士君子務以恭謹靜慎為賢。及其弊也,循默苟且,頹惰寬弛,習成風俗,不以為非,至於百職不修,紀綱廢壞。”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范仲淹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范仲淹原配李夫人去世早,繼娶聶夫人也未能長壽,張氏本是范家侍女,在侍婢中比較慧麗,范仲淹大她32歲,這是屬於范仲淹最美好的鄧州時光。

公元1050年,61歲的范仲淹創辦“範氏義莊”。

範氏家族以科舉而興,又靠蔭補、婚姻關係等手段使家族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創置和經營“義莊”使這一家族在兩宋時期久盛不衰,維持了較為長久的世家大族地位。

由此,范仲淹開啟了宋代慈善事業的一個新時代,對後人從事慈善事業,也有深遠影響。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足見范仲淹深廣的智慧。

公元1052年冬天,朝廷命范仲淹去潁州為官,當時范仲淹已經病重,仍然帶病走上去潁州的路,途徑徐州時逝世,終年64歲。

范仲淹生前不經營家產,去世後全家老少70餘人只能住在官舍裡為他守喪。

朝廷贈范仲淹為兵部尚書,諡號“文正”。

埋葬後,仁宗親自題寫了墓碑,叫

“褒賢之碑”

梁啟超曾說:“五千年來歷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兩個人:范仲淹和曾國藩。”

范仲淹:《清平樂》中第一名臣,因改革寫《岳陽樓記》留名千古

范仲淹用一生踐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態度,揭開了宋代歷史上富於生氣的篇章。

正如朱熹對范仲淹的稱讚:“本朝人物第一人”。

作者:書房記,讀書人的精神家園。這是一個能讓你讀很多書,漲很多姿勢的自媒體平臺。書房菌有一手絕活,把厚厚一本書的精華,用一篇文章講明白,而且講得有營養又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