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避免行動偏誤

01

疫情之下,你有行動偏誤嗎?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瞬間打破了所有人的節奏,更讓很多人都焦慮了起來。

公司業績斷崖式下滑,眼看現金流快斷了——焦慮!

上班族無法按時復工,眼看房貸車貸到期了——焦慮!

對疫情無法預判,不知道生活什麼時候才能恢復正常——焦慮!

在這種嚴重焦慮的情緒和不確定情形的影響下,我們會很容易產生要做點兒什麼的衝動。

此前,一則“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引發全網沸騰,短時間內全網的雙黃連口服液被一搶而空,甚至獸醫用藥、雙黃蓮蓉月餅也被搶空了。

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避免行動偏誤

更有人在藥店排長隊購買,他們完全就沒有思考一下,倘若搶購雙黃連時被感染了,不是得補嘗失嗎?

我看到網上有篇報道,鄭州一位被確診的女子,就疑似因為排隊購買雙黃連而被感染的。因為她除了排隊買雙黃連,其他時間都沒有與外界接觸過。

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避免行動偏誤

而杭州有家公司,因為業績下滑嚴重,老闆召集30人開會商討對策,結果11人被感染。

所以你看,人總是傾向於在不確定情形下做一個“行動巨人”,就算這個行動不一定有用。

經常聽到一句話:做點什麼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強。

其實這就是人的一種本能:行動偏誤。

02

什麼是行動偏誤?

《清醒思考的藝術》裡面是這樣描述行動偏誤的:

在不明情形下我們會產生要做點什麼的衝動,隨便什麼,不管它有沒有幫助。之後我們會感覺好受些,雖然也沒有好轉,事實甚至往往正好相反。

以色列研究員巴爾·艾利,還做過一個統計研究:

足球點球的時候,射中球門的左邊、右邊和中間的概率,理論上來講各佔1/3。

也就是說,如果守門員完全就站在中間,就有1/3的機會擋住點球。但是,沒有守門員會這麼做。

因為,人的本能反應是,就算撲向錯誤的一邊,也比站在中間看起來更聰明。

所謂行動偏誤,也就是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

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避免行動偏誤

03

為什麼我們會傾向於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呢?

我們分別從人體本能、外部誘因,以及心理需求三個方面,來聊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1、拔腿就跑是人類的原始本能

先來假設一個場景,現在你一個人在野外,且周邊隨時有可能出現兇猛的野獸。

這個時候,就算你身後只是傳出一陣類似猛獸的聲音,也你一定會馬上跑。

因為這個時候跑比不跑的風險更小。

萬一裡面是一隻大老虎呢?就算不是野獸,先假設是的,總比去冒險要好吧。

而我們人類原始社會的生存環境就是這樣的,所以,經過幾千年來不斷繁衍進化,人類早就學會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先選擇相信並且行動。

這種本能,就會使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情形時,無法安靜地待著而什麼都不做。

2、做出行動更符合他人的期待

球場上的守門員,明明站在中間擋住球的幾率與撲向兩邊是一樣的,但他們總是會向左或向右撲倒。

因為他們覺得,倘若自己沒擋住球,而且還站在中間沒動的話,隊友和教練都會責怪自己。

但如果自己有行動,沒擋住球的話,大夥不一定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可能會覺得對方太狡猾了。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傾向於行動起來。

不是因為自己真的想行動,而是因為我們為了符合他人的心理期待。

我們的“做”,是做給他人看的,而並不是自己的真實意願。

3、獲得掌控感是我們的心理需求

我們的心理是喜好對周邊的事物擁有掌控感的。

當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情形時,其實對於我們心理來說,就相當於失去了掌控感。

因為我們對疫情什麼時候結束並不知道,我們對身邊人的感染情況也不清楚。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就更傾向於來做點兒什麼,讓自己能夠找回這種掌控感,就算不是真的掌控。

所以,一旦情形不明,我們就想要做點兒事情,以此希望能滿足內心對於掌控感的需求。

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避免行動偏誤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我們瞭解了出現行動偏誤的原因。

同時,我們也發現行動偏誤會帶來一些壞處。

可能會導致我們做出衝動的決策,又或者把本就不確定的生活搞得更糟糕。

因此,接下來,我們再來聊聊如何才能避免自己盲目的行動。

04

如何才能“忍得住”,從而避免行動偏誤

1、用目標思維,確定行動的必要性

當我們在計劃一項行動之前,首要的工作就是搞清楚這個行動的意義。

很多時候之所以盲目地行動,根本原因是我們並沒有搞清楚自己的目標,不知道行動的意義。

有人可能會說:不對啊,我很清楚買雙黃連口服液是為了防止被感染啊?

真的是防止被感染嗎?

不是,買雙黃連口服液只是為了降低自己的焦慮。

如果是為了防止被感染,那我們更應該待在家裡就行,出去不是更容易被感染嗎?

你看,這種行動其實是毫無必要的。

因此我們需要用目標思維,搞清楚自己行動的必要性。

我們可以通過問自己這三個問題,來了解自己行動的真正目的,從而確定是否真的有必要這麼做。

1)做這個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在進行一個行動之前,可以先自我思考:到底為什麼要做出這個行動?做出這個行動的意義在哪裡?

2)我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通過這個行動,我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有時候,我們在行動之前,其實並沒有去思考自己行動的目標,甚至有可能壓根就不知道目標。

3)做這個有助於達到目標嗎?

有了前面兩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我們就應該思考:通過這個行動,真的有助於達到自己的目標嗎?

這可以幫助我們去把自己的行動和目標鏈接起來,讓自己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行動到底有沒有意義。

比如疫情發生以來,我看到很多公司都在做一些線上的營銷。

坦白來說,這樣的精神很好。

但是,很多公司其實在做線上營銷之前,完全都沒有想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有的甚至做一個線上活動,所有目標都想達到,既想引流,又想成交,還想順帶服務下老會員。

其實只要深入挖掘一下自己的目標,很多營銷活動效果會好很多。

所以,通過這三個問題,可以去幫我們理性分析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行動,或者說到底該如何行動。

正所謂,

最大的選擇,是方向選擇。

目標不清楚的行動,就是盲目行動。

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避免行動偏誤

2、避免控制錯覺,減少不必要的行動

所謂控制錯覺,是指我們總是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控制或影響我們客觀上無法控制或影響的東西,從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斷。

簡單來說,對於我們明明無法控制的事情,但我們本能的認為自己採取行動就可以控制。

賭徒,期望通過擲色子的力量來控制色子的大小;

球迷,期望通過手和腳的動作來干預比賽的結果。

其實這樣做毫無意義,色子的大小和比賽的結果,並不會受我們這些動作而影響。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行動其實都毫無意義,但我們自己卻認為自己掌控了一切。

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做,才能儘量的避免控制錯覺呢?

1)客觀分析影響因素。

之所以會出現控制錯覺,很大的原因就在於自己期望獲得對事物的掌控感。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需要客觀的分析事物結果的影響因素,讓自己清晰明白的看到到底是什麼影響了結果。

2)建立可控邊界。

搞清楚影響因素之後,我們還得明白自己的可控邊界在哪裡,也就是搞明白哪些因素是我們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

有了這個範圍之後,我們接下來就只需要在這個範圍內行事就好了。

舉個例子。

在自己完成一項複雜或困難的任務時,我們客觀的進行分析的話,發現影響任務完成得好壞的因素,分別有自己的工作態度、知識技能、外部環境等。

當我們明白這個問題之後,其實發現這裡面只有態度是我們目前可控的,其餘兩項我們都短時間內無法控制。

所以,我們就只需要關注自己是否態度積極的在完成這項任務就好了,這就是自己的可控邊界。

畢竟,任務完成的結果如何,影響因素太多,你根本控制不了。

當我們能夠避免控制錯覺得出現,才能夠讓我們減少不必要的行動。

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避免行動偏誤

3、善於系統思考,分析問題背後的問題

我們的生活環境,其實是一個充滿各種系統的世界,我們與系統密不可分。

這就說明我們在分析一件事物的時候,不可能通過單一的方面看到本質。

因此,善於系統思考,才能有效的避免盲目行動。

所謂系統思考,就是指我們在解決某一問題時,不是把它當作一個孤立、分割的問題來處理,而是當作一個有機關聯的系統來處理。

這就要求我們在思考一件事物時,必須要全面、整體的進行看待。

  • 防止分割。對即將進行的行動,與周邊其他的事物聯繫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思考分析,而不是隻看到這一次的行動目的是什麼。
  • 防止靜態。事物從來都是運動而非靜止的。我們需要從一個動態的角度來考慮這個行動是否是可行的,而不是隻看當前。

比如,對於一個老股民來說,一定知道股市中頻繁交易並不是一件好事。

可他們卻又總是忍不住漲一點就要出手,跌一點的時候又買回來。

但一個懂得系統思考的人,並不會這麼頻繁的進行操作。

他們會將一支股票其中的某一個週期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分析公司、分析行業,而不是將其分割為一天一天的漲跌。

而且很有可能,當前的價格遠低於其實際價值,但因為只看到短期靜態的價格上漲就拋售,其實自己好不容易賺的錢,完全都交了手續費了,得不償失。

很多人做事情,首先是考慮自己有沒有資源,然後就開始做。

但是從系統的角度來看,必須要先找到系統的結構,然後根據結構找到一帶多的重點或是抓手,把所有力量聚焦在抓手上,就可以做少得多。

學會系統思考,可以幫助我們跳出侷限的視野,能夠站得高、看得遠,找到問題背後的問題,而非只關注當前個體的行為。

即使毫無用處,也要採取行動:疫情之下,我們如何避免行動偏誤

05

寫在最後

在原始的社會,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情形時,被訓練得必須要快速行動,否則就會被野獸所攻擊。

而今天,我們再次面對不確定情形時,還是像在野外一樣快速行動的話,其實很有可能只是一時的衝動。

這種衝動,不只沒有幫助,甚至還會帶來其他不可控的結果。

因此,我們在不明情形下的行動,更應該要理智思考,搞清楚行動的必要性、避免控制錯覺,以及分析問題背後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