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溝通,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這世界上最令人感到遺憾,也最容易讓當事者在未來產生後悔情緒的事情有兩種:

一種是腦海裡有夢,但拖著不做。

另一種是心底裡有話,但憋著不說。

1.

我平時在網上發文章,無形間也充當起一個善意陌生人的角色。

所以,常有讀者對我發私信,來抱怨生活當中的另一個人。

比如,太太抱怨老公不在意她的感受;兒女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生活插手太多;

朋友甲抱怨朋友乙目中無人;老公抱怨太太吵鬧囉嗦;父母抱怨兒女不知深淺的性格;朋友乙抱怨朋友甲太敏感了……

每當收到這樣的私信,不管有沒有安慰,都會習慣性地回問一句:您跟我談到的這些話,對你的抱怨對象有說過嗎?

有意思的是:十個裡面有九個直接表示,沒有。

剩下的一個多半會先反問回來:說了又有什麼用?

我再追問過去:還沒到那一步呢,先來答下,說沒說過?

結果還是:沒說過。

其實這種狀況推演下去,很有可能出現一種人間喜劇:兩個各懷意見的人,直到分別時都不知道,原來對方的想法和感受,是那樣那樣那樣的。

正所謂所有的喜劇都有著悲劇內核,雖然看起來一路閉嘴,分別時都不把窗紙戳破,這種狀況蠻和諧的。

然而這只是理想狀態,現實是:你在與這個人真真切切地活著。過程中你們面和心不和,冷暖自知,痛苦一丁點都不打折。

而且,矛盾並不會因為一時的憋忍便化作青煙去;它遲早會爆炸,且攢得越久,爆炸得越晚,破壞的東西越多。

主動溝通,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2.

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沉浸在這種暴發之前的沉默呢?

從宏觀上看,有文化、觀念的影響。溝通時的含蓄、婉約、求弦外之音以達意,求心有靈犀以傳情,是我們既有優點,也有弊端的民族性格。

而從微觀上看,一個怕字,便能解釋很多。

我們怕說出來傷感情,怕把溝通的主動權交到對方手裡;

我們總覺得率先表達不滿是一種變相的示弱,況且直白吐露心聲,還蠻尷尬的;

我們習慣性地認定所有的衝突交流都是負面的,我們總以為對方會懂的。

然而當對方像一個正常人那樣:在沒有收到足夠的信息反饋前不可能很懂你的時候,我們便會抱怨,會苦惱,甚至會把想對對方說的話找其他人說無數遍,唯獨跳過對方。

最後,我們的手指會情不自禁地轉發一篇文章到朋友圈《找一個真正能懂你的人,太難了》。

主動溝通需要付出些代價,當我們害怕承擔這些代價而選擇沉默時,就沒有理由去奢求主動溝通帶給你的甜頭了。

主動溝通,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3.

其實,主動溝通需要付出的代價,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

把問題挑明,或指出對方的不妥,結果真的只有傷感情,起爭執,就此決裂嗎?

恰恰相反,策略性的衝突交流,反倒有可能讓雙方感情加深的。

心理學將人與人的溝通,歸納為五個層次。

一是單純問候。比如我說吃了嗎,你說吃了。睡了嗎,你說沒呢。這樣的交流最安全,但也最沒有黏性,咱們彼此重複一百次,也談不出什麼感情的。

第二個層次是信息分享。 我今天告訴你明天會下雨,你明天跟我說在校園裡都經歷了什麼。這樣的交流也不會起摩擦,但同樣,咱們的關係也不會深入很多。

第三個層次是價值觀交流。價值觀之間自然會有差異,甚至有分歧,但這種談話內容也最容易拉近彼此的心。你在什麼時候覺得某人是你的好朋友了?是當你發現你們已經開始交換觀點和想法了。

第四個層次是談情緒和感受。一萬句你早飯吃了什麼,都不抵一句:累麼。

第五個層次是交換秘密。當我們脫下層層偽裝,向彼此展示自己的一些自私,怯懦,對於不被愛恐懼、某件事的自責與種種求不得時,我們會有種感覺:彷彿兩個人是一個人,靈魂是一體的。

所以,每當你因為擔心踏入深水區危險,不敢與家人,朋友,伴侶聊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做一次伴隨著摩擦力的溝通時要記得:正是在那片荒蕪的沙漠裡,一處處寶藏在等著你呢。

當然,技巧需要掌握一點,就是多說事,少說人,多談自己的感受與訴求,少對你要溝通的人進行評判,這樣可以使分矛盾制在最小範圍。

比如,孩子對爸爸說:“你就是個強權家長,什麼都管把我當成你的附屬品,你就是不在乎我!”

同樣的話可以換成聊感受,聊訴求:爸,最近的幾件事您一直替我做決定,這讓我感到放心的同時,也有一種不太舒服的感覺——是不是我無能,是不是父親不尊重我意見呢?

這種負面情緒與猜測可能會影響到咱們的關係。我已經長大了,我的訴求是對一些事情我們可以交換信息,獨立決策。

主動溝通,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4.

這樣的話永遠不會傷和氣,反倒會把父母與子女,朋友甲與朋友乙,甚至是老闆和員工,芸芸眾生的一個和另一個,平穩過渡到情感交融的深水區。

那時你會發現一切的擔心和恐懼都是妄念,原來事情很好解:無非是我談談我的感受與訴求,你談談你的感受與訴求,真誠開放,坦誠相見罷了。

然而,還有最後一道無形的屏障阻礙著你我,那就是尷尬與不適。

尷尬是每個主動溝通者所必須付出的一點點代價,且非常值得。

不適註定會發生,但也註定是短暫且正常的。

我在生活中發現一種現象,我把它稱為“心理讓度”,即:溝通場域內的人或人群,對承擔尷尬任務的主動者,內心的包容與感激要比表面上看起來大很多。

比如,你主動跟父母說:咱們找時間,坐下來聊聊吧。

可能並不是很開放或適應的父母,此時會條件反射般回以嘲笑:嗨呀聊啥聊呀,一家人心裡有不就行了嗎,你個小屁娃娃還找我們聊,真是不習慣呢。

注意,別害羞,別退縮,請放心,他們嘴上這麼講,心裡卻在認可。

比如,課堂上,一個問題大家都沒勇氣站起來回答,氣氛僵持不下,一位同學站起來解圍。可能解得不是很漂亮,可能出現點可笑的差錯。

這時大夥也會不由自主地笑笑,但同樣請放心,他們內心裡體會到的舒適是實在的,並覺得那位同學不錯。

為什麼很多女孩子喜歡開朗陽光甚至臉皮厚一點的男孩子呢?她們明明嘴上嬌嗔著:你看你,丟死人了呀?請放心,因為她們心裡卻是一句:謝謝你啊,替我把我的那份尷尬給摘了。

為什麼明明談理想談人生會被恥笑矯情,但我毫不避諱地聊這些話題,總有讀者喜歡呢。

因為人跟人面上的議論靠嘴巴,但當你一個人讀文章的時候,是用心的。還是那句話——票不是用手投的,是用腳投的。

主動溝通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但所有的一切都非常值得。

主動溝通表面上看讓你被動了一下下,長久下來其實主動權是你的。

學會主動溝通,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它的價值在於:為你一次次地蕩掉不利於目標達成的心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