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 | 《教育名家》:別開生面,獨樹一幟(3)

對抗語文

信老師的課堂除了辯論賽、閱讀分享等之外,還有一個“每週美文推薦”的活動。活動開展時,每個學生要向全班推薦一篇自己所選的美文,分享給大家。因為真正的語文教學絕對不能只囿於教材本身,必須有一個更大的學習天地。恰如語文教育家葉聖陶所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每週美文推薦”,目的就是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但文章的質量有高低優劣之分,所以,學生通過自己閱讀而認為的美文,向大家推薦並被認定者,一般來說多是上乘之作。所以,當某一個學生讀了文質兼美的作品並予以推薦後,全班七十多個同學也多會隨後閱讀起來。這種量多質優的閱讀,讓學生的語文水平步入到持續攀升的良好態勢。好的作品中不但文辭優美,還多有真善美的思想在其中流淌。所以,讀得多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水漲船高的同時,生命境界也會不斷地提升。

但個別時候,也會有意外“事件”發生。

在一次“每週美文推薦”的活動中,一位與寫過“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一千古名句的詩人同名的陳子昂同學,站起來意味深長地說道:“我今天向大家推薦兩篇文章,敬謝各位選讀。”說完之後,他又有意提高了一下嗓門:“其中有一篇文章的題目叫《對抗語文》。”

信老師深感意外,其他同學也面面相覷。陳子昂竟然在語文老師面前“膽大包天”地推薦《對抗語文》,其用意何在?

而更多同學則因顧及老師的面子,言不由衷地說:“不聽《對抗語文》。”

其實,他們並沒有聽清推薦的另一篇文章的題目,當陳子昂一說出《對抗語文》這個題目的時候,便頃刻燃起了聽讀的強烈慾望。這自然逃不過信老師的“法眼”。所以,她舉手示意,不慌不忙地說道:“陳子昂,我想聽《對抗語文》,你就讀吧!”

眾所周知,《對抗語文》是《收穫》雜誌副編審葉開抨擊當今語文教學的一篇文章,其中談到:在小孩子最需要汲取人類文明精華的時候,卻給他們餵了垃圾;語文教育時至今日還在表演和說謊;這條語文教育流水線,會把一個個原本愛讀書的孩子,在讀教材做習題的過程中,完整地教成廢品。

顯然,他用犀利的思想與辛辣的文筆,對當前語文教育的弊端進行了猛烈的鞭撻與無情的痛斥。所以,文章發表後,在語文界甚至整個教育界,都引起了非常強烈的反響。

所以,陳子昂朗讀《對抗語文》的時候,顯然也在很多學生的心裡激起了一陣不小的波瀾。

不過,信老師是理智的,她認為,過於偏激的言辭與觀點,往往會讓年輕氣盛的高中生脫離正確的航向。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她首先以欣賞的語調肯定了陳子昂獨特的“眼光”,並對他那敢於質疑和大膽批判的精神進行了表揚。

她說:“大家也要向陳子昂同學學習,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具有自己的觀點,即使對於老師所說和書上所言,也應當具有自己的看法,乃至大膽的質疑和批判。”

信老師不動聲色地稍事停頓之後,用“但是”一轉,便開啟了她的另一番宏論——

“在風華正茂的年華,擁有批判精神固然可嘉,可僅有批判精神卻是遠遠不夠的。在現實中,推翻與摧毀一個固有的‘大廈’也許並不十分困難,可要想重建起來往往難乎其難。比如對於當今的高考制度,批判之聲一直不絕於耳,有些說法還相當激烈;可是,如果將其廢除,重建一個人人滿意的新高考制度,真的是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要永懷赤子之心,永葆批判精神,但同時又要具有通過表象看本質的分析意識,以及很強的建設意識。”

至此,信老師的話戛然而止,但“此時無聲勝有聲”。它在所有學生的心裡重新掀起了波瀾,就連陳子昂也在重新審視《對抗語文》,也開始思考如何在繼續保持批判精神的同時,更加全面地看待各種不同聲音的文章,併力所能及地去在建的“大廈”上添磚加瓦。

毋庸置疑,語文教學問題很多,可是,在談這些問題的人中,真懂語文教學者幾何?君不見,即使一個從來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未必能對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教學說出個子醜寅卯,卻可以大言不慚地對語文教學說三道四。其實,構建一套讓所有人認可的語文教材體系,絕對是一個極其艱難的行程。

不過,這次的“對抗”,最終還是以完美的結局告終。信老師之言,在敲擊學生心扉的同時,也讓他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加全面與深刻的認識。何止於此?它還讓學生在以後看待其他問題的時候,儘可能地不再趨向極端,而是通過辯證的思考,步入一個“中和”之路。

張馳代課

大凡聽過信老師演講者,幾乎都會為其口若懸河、出口成章的才華所折服;而聽其上課時,除了佩服其對語文教材內涵的深刻把握之外,還會對其獨具的思想光芒所照耀。所以,她在衡水中學就有了一個“金不換”的綽號。

而在學生的心裡,她更是無法超越的一座巍峨的高山。

可信老師想,既然在辯論賽上學生可以挑戰並“贏”了老師,那麼,課堂之上,學生難道就不能一展才華,勝過老師一籌嗎?

一次,信老師因公要去北京出差,按照慣例,將由其他老師代她上課。可她轉念一想,這次機會是不是讓位於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演繹精彩?這些已經在讀高二的學生,在好多方面已經嶄露頭角,有了不同凡響的表現。尤其是張弛同學,僅僅是語文積累本,就做成了自己的《古文觀止》。

想至此處,信老師很是興奮。馬上去見張馳,告訴他出差期間由他代自己上課。他先是一愣,旋即亢奮起來,欣然答應下來。

信老師出差回來後得知,張弛“老師”的課——《歸去來兮辭》講得非常成功,甚至有的學生覺得他比老師講得還好。雖然作為老師,被學生超越了,覺得面子上有點過不去,但她仍然為孩子們的創造力感到由衷地高興。

我們不妨看看同學們的感受——

“剛知道《歸去來兮辭》這篇課文是張弛給我們講時,我真的感覺不可思議。但一上課我們的顧慮就全消失了,他風趣的語言和旁徵博引很快吸引住了我們。儘管只是初出茅廬,但張弛課堂的駕馭能力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一句話,這幾節課,很精彩!不是老師,勝似老師,不是老師,但又超越老師。”

張弛則說:“我站在講臺上時,除了興奮和緊張外,更多的是胸有成竹,本著課前制定的方針,我堅信自己能夠上好這三堂語文課。”

這次被學生超越,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為什麼?因為信金煥老師在給了張馳同學教學的自主權的同時,也賦予其以充分的信任,這在無形中激發了張馳內在的潛能。他不但傾其全力進行備課,還廣泛地徵求了一些同學的意見與建議。特別是在如何吸引同學們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上來的問題上,他進行了深入思考與研究,並得到了不少同學的支持。他發現:如果授課者一味講解而忽視了聽課者的能動性,那麼即使所教的課容量很大並且緊張度很高,聽課者也還是會走神,從而讓不少知識從大腦中一閃而過。因此,他制定了授課的主方針——讓同學們廣泛參與,至少活躍40分鐘。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只有在熱情與智慧共舞的時候,才能如願以償。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馳的課大大超過了預期的效果。

同時,從這次上課中,張馳對信老師又增添了新的信任與敬佩。只一篇《歸去來兮辭》,就讓他好多天忙得不亦樂乎,況且還有不少同學的“拔刀相助”,不然,根本無法取得成功。而信老師天天上課,堂堂精彩,她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該是何其多啊!可是,不管上哪一節課,信老師都表現得那麼從容與自信,而且都能讓同學們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獨具的審美愉悅與生命張力。

其實,通過張馳代課,也讓信老師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學:是不是應當將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還給孩子?即使是老師精心設計的提問,是不是也悄然深藏起來,讓學生通過自己思考而提出來?很多重點難點,是不是讓學生去探尋,並通過自學或合作學習來解決?如此等等的很多問題,好長時間在信老師的腦海裡一直翻卷著。新的思考,生成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又變革了原有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於是,大家發現,信老師的課堂教學,又實現了新的突破。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信老師在取得一個又一個驕人成績的時候,並沒有悠然地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繼續踏上了新的探索征程,去構建其具有變革意蘊的“新”的教學風景。

原文地址:
http://3g.k.sohu.com/t/n4440501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