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友泉读书记丨关于《水浒传》及其中的宋江

田友泉读书记丨关于《水浒传》及其中的宋江


田友泉读书记丨关于《水浒传》及其中的宋江

江南一景(摄影:方伏华)

每一部名著,都会受到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人群的喜爱——特别是被誉为最早时期的白话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中的一团义气,义学当先、间杂着部分家国情怀,不断地牵动人心……

《水浒传》一书通过描写梁山众好汉反抗欺压、聚义水泊梁山并发展壮大,以及之后受宋朝招安,和受招安后为宋朝廷征战,最终消亡的民间起义式群体命运大起落的宏大人物传记故事,传奇而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事件,从发生(反压迫起事)、发展(反贪官、劫富济贫、抗围剿)直至失败(受招安、征讨折损)的全过程。

从当时所处的环境意义上,深刻揭示了该农民起义事件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们的反抗斗争精神,和他们朴实的社会理想,也详尽、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深层诱因、内在情由及历史原理。

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和时间节点上,任何人物的出现,都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家庭、工作或生活环境。

宋江也不例外。

宋江从一个街市小吏,到怒杀阎婆惜被官府拘拿之后,脸上烫了囚字,还差点丢了性命……

被结义兄弟们救上了水泊梁山,是由于平日里待人和善又重义气,人气旺盛的他,几经周折终于被人拥戴坐上了聚义厅的第一把交椅。

众所周知,他是梁山水泊的头,在现代语境里面,该叫老大、老板……

其手底下的一百零七将,听命于他,以致于最后都被他带上了归顺朝廷及其后的不归路。

宋江为人和善又大度、有胸怀,处事果断、讲义气,自然获得了极好的人缘……嬴得及时雨宋公明之美誉,又有大当家的身份,山寨屡遭围剿却又能在一百零八兄弟姐妹齐心协力之下,一起御敌化险为夷……

一百零八将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这些形形色色、每一位都充满神秘色彩的各式人物,就令《水浒传》成了我在少儿时期如痴如醉的一部经典读本!

据可考资料《东都事略·侯蒙传》记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这些《水浒传》的前后参照版本资料记载,说的多是“三十六天罡”为主角的版本,而在最终成果版本《水浒传》中,“七十二地煞”还是有相当戏份的。

又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印证了一百零八将开展大规模活动的范围,以及接受朝廷招安的真实性。

宋江的威望也与日俱增,也影响着社会反潮流的底层老百姓,令当时的封建朝廷视为隐患。

在命运和前途的大问题面前,宋江也多次深思熟虑,想突破一下“深藏功与名”的现状,为一百零八人为首领的这个大群落找到真正的发展出路。

在得到朝廷多番示好之后,准备与众人大干一番业,甚至想夺取天下的踌躇满志,此刻却微妙辗转,好似唤起了他那份深藏于心的报国之念……以至于最后虽然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但却在征讨地方武装暴动力量时损兵折将,弄得兄弟离散、死伤惨重,直至聚义厅(后改为忠义厅)的往昔义气、和气不再。

此外,李僩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

还有记载,说是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讨方腊的战役……

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对照史事年鉴,宋江等人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3年之久。

方腊,何许人也?据史考记载,方腊同宋江一样,也是一支民间反封建朝廷的起义力量。

既然都是奔着为底层的劳苦大众谋幸福,揭杆起义反贪官污吏、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既然是干着一番共同目的的事业,岂不都是令老百姓拍手称快,后来怎么又打到一块儿了呢?

前途,在任何一个朝代和任何人的正常发展进程中,都是至关紧要的内容。

宋江为了一百零八名兄弟姐妹更好的大义和前途,在苦苦追寻的发展之路上,被无能的朝廷当成马前卒,为统治阶级的利益作了牺牲品和陪葬品!

尽管命运多舛和不断思变,最后还是没有摆脱服务于阶级和政治,并在追求的路上鞠躬尽瘁。

纵观小说中的宋江的一生,忠、义、仁、勇皆在,人物性格鲜活、爱憎分明,既有兄弟手足之心,也兼顾君臣体恤之情,更维护着封建礼教中的夫妻之纲等等传统文化,以及其浓郁的民俗文化部分……其中的纲常伦理,渲染得极其丰富。这也正合了宋江以及其他一百零七个人的命运--虽然小说在铺垫和其它细节安排中,将某些人也进行了归隐山林或出家等微妙处理,但当代好创新的编者人等还是在名著效应之后,衍生出了许多诸如“水浒小英雄列传”等传记传说之类的话题与内容。

据可靠资料显示,《水浒传》的原本故事题材取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后经过宋、元、明等历代的人们根据民间传说编撰、整理而成。

宋代的说书伎艺最为兴盛,在民间流传的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用,来作为创作的话本素材。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等,当时说的就是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有“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的表述,并说明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的像;但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未说到故事内容。现在我们看到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就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有可能出于元人,也或许是宋人旧本、而到元时又有增益。

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朝廷招安、平定方腊时候为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经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之后的系统连贯整体的线装版本。

众所周知,元代却是有盛行杂剧的好氛围, 其时,就有大量的水浒戏的版本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三十六将的绰号姓名……

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有许多的不同,都基本和主要人物——宋江有密切关。

宋江的命运决定了一百零八将所有人的命运:抗争变聚义,聚义变忠义,忠义变悲剧……家和国,永远存在记忆里。

这或者与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

当然,还有记录罗贯中是后来的编纂者,所以在现存刊本署名中,有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的事实记录。

感谢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罗贯中两位先生,及之前《宋江》、《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存图编撰原本的人们,才得以为我们留下来的这一完整、宝贵的文学著作成品遗产!


【部分资料,参考“大百科全书数据库”等相关内容,在此致谢!】


温馨提示:

文艺类图文稿,除原创作者作品版权之外,评论及其他文字与编辑图文内容权属归“风采世界”所有,任何转载请署作者名并备注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