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放到现在就是地道的“扶贫钉子户”!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至刘宋初年著名的诗人、辞赋家,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的宗师爷!从他的家史来看,应该是一位官三代,或者官二代。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时,应该已经没落了。

《桃花园记》、《饮酒》、《归田园诗》都是传世经典的名篇巨制。特别是后世对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极尽赞美!但从一个现代普通人的观点来看,从他的经历正印证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道理,如果放在现在,简直就是全位“扶贫钉子户”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放到现在就是地道的“扶贫钉子户”!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对于古人来说,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实现个人理想的出路,也是唯一谋生的手段。陶渊明的书应该读得不错,所以他也和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想着学以致用。所以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离家开始了他的宦游生涯。史书中没有记载他这次出去干什么了?但他的诗《饮酒·其十》 里自已说了。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从九江远游到了东海边上了,按当时的交通情况来说的确够远的了。那他远游干什么去了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京城建康附近当了个小官。为什么要出来呢?“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出去找个混饭吃的工作呗!而且也如愿以偿了,但他自已又觉得凭我的本事混个肚儿圆还不容易吗,稍有所作为就有剩余,但这样就坏了自已的名声,还不如回家在家待着呢!也许幼年官宦家庭,在内心深处看不起这种为生计而奔波的生活,也许因为文人的清高,

总之,他真回家去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放到现在就是地道的“扶贫钉子户”!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二十九岁的时候,他又出来当了州里的祭酒,“祭酒”这个官曾专门是祀的小官,后世也管教育,但当时陶渊明时代祭酒具体做什么不可考,但总之是个小官。没多久,他不干了,辞职回家。也许当时读书人不多的缘故,也许是当地官员比较惜才,也有可能老陶家祖上在当地比较有人脉。在陶渊明官回家不久,州里就召他回去做主簿,他直接就拒绝了!宁可在家闲着也不愿意上班啊!

到他四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出去给桓玄当起了幕僚。也就当了两年的幕僚吧,老娘病逝,按规矩他得回家守孝三年。丁忧结束后,他又给当时的将军刘裕当参军;后又给建威将军刘敬宣当参军,不管如何跳槽,总之还算在仕途。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放到现在就是地道的“扶贫钉子户”!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到他五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又当上主政一方的彭泽令,也就是九江彭泽县的县官。但这个县令只做了八十多天,写了那首著名的《归去来兮》彻底告别了官场,离开的理由就是我们熟知的那句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乍一看,五斗米是多少呢?笔者没有找到晋代的换算方式,但与之较近的唐代,一升大概两三斤的样子,十升为一斗。五斗也就一百来斤,所以后世人理解为为那一百来斤米而“折腰”真划不来!真为大诗人抱屈。但事实可能不是我们想像的这样!

《晋书职·官志》上有这样的记载:高级官员“食俸日五斛”,二品官是“食俸日四斛”,三品官是“食俸日五斛”。一斛是十斗,也就是说一品官俸禄是五十斗,二品官是四十斗,三品官是三十斗。至于县令是多少,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据此推算陶先生所言五斗应该是可信的。然而,《晋书职·官志》所说的是“食俸日五斛”, “食俸日四斛”,也就是说这是

指日薪,而不是月薪,更不是年薪。是不是感觉恍然大悟呢?一天就能挣一百多斤米,一个月三四千斤大米,就放在现在来说,工资也不低啊!说不为权贵低头,陶渊明此时是县令,地方官啊,不会每天都有上司的身边,向谁折腰低头呢?所以,应该是为自已不愿意处理繁杂的政务找一个好听的借口而已。像这样的员工,这样的官员,总想着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能算一个合格的基层官员吗?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放到现在就是地道的“扶贫钉子户”!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不当官唯一的生存手段就是种地,耕读传家也是受人尊重的。然而,陶渊明陶先生地又种得如何呢?先来看他写的两首《归田园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南山下种豆,豆苗长势并不很好,草长得很茂盛,但豆苗很稀疏。如果现在哪位农民家的庄稼长成这样,肯定会受到左邻右舍的耻笑吧!只有懒汉才能把地种成这样!但陶先生一大早就出门,月亮升起了才踩着露水回家,也很用功啊!但他是否一心用在种地上呢?值得怀疑。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干什么去了呢?带着一群晚辈们去找那些荒芜了的人家,寻古探幽去了!放在现在来看,绝对是不务正业!但是,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他还是位酒鬼,几乎到了嗜酒如命的地步。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这样说: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爱喝酒,又买不起。亲戚朋友请他去喝酒,去了就放开了喝,不醉不归!别人带着酒来看他,他先把自已灌醉了,对客人说:“我喝醉了,你们走吧!”其实,在他当县令时,分给他一片公田,他打算全部种高粱。结果老婆不愿意,只好划出五十亩种稻子,二百亩种高粱!为什么种高粱呢?他要种高粱酿酒!不安心种地,好好教育教育下一代也行啊,可是……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是他做的《责儿》,意思是:我都老了,虽然有五个儿子,但都不喜欢读书。阿舒十六了,懒得无人能比。阿宣十五,也无心学习;雍端十三了,还六七不分呢!通儿快九岁了,只知道找栗子和梨吃!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既然这样,我还不如把自已灌醉了,眼不见心不烦啊!日子过成了如此,还是陶醉在酒中!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放到现在就是地道的“扶贫钉子户”!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由此,我们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个好农民。从归隐初的“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到后来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日子是越过越差,以致《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饿得实在不行了,上门去乞讨,但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好在主要一看就知道是上门乞讨的,主动送上食物!一个伟大的诗人落到如此地步,情何以堪呢?现在研究陶渊明的一些人认为,虽然这首诗写乞讨,但不一定就是陶渊明的亲身经历!其实,这些所谓专家从内心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会去乞讨的事实,更不敢相信他会沦落到去乞讨!但事实如此,

如果说写《乞食》不是他的真实经历,那么,他写的那些田园诗、饮酒诗同样不可能的真情实感了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放到现在就是地道的“扶贫钉子户”!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像陶渊明这样,做官,安不下心来踏实工作,只想着回家;种地,不是好把式,总跑到荒村野地游玩。动不动还把自已灌醉了!像这样的人,能把日子过好吗?如果放在当下,即便扶贫干部帮扶,估计也很难脱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