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福不可徼,禍不可避

老人言:福不可徼,禍不可避

福不可徼,養喜神以為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

人間幸福不可勉強追求,只要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礎;人間災禍實在難以避免,只要能消除怨恨的念頭,就是遠離災禍的法寶。

人活著是一種心情!這個世界本來很簡單,是我們自己把它弄複雜了,得到的就是痛苦。

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愉快的過生活。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有一分禪心來解救。紅塵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顆禪心。

老人言:福不可徼,禍不可避

一位老婦人,每天會到到寺裡燒香,總是哭哭啼啼的。寺裡的住持看久了,覺得很奇怪,便問她:“你為什麼每天總是哭個不休呢?”

老婦人回答道:“我哭是因為我的那兩個女兒,我的大女兒嫁給賣鞋的,小女兒嫁給賣雨傘的。”老太太邊說邊用衣袖擦眼淚。

“這不是很好嗎?”住持微笑著說道。

“你說得倒輕巧啊!天晴了,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愁不愁人?”老太太剛說完,住持同情地點點頭。

“下雨了,誰來買大女兒的鞋?愁不愁人?”老太太繼續說道,住持又是點點頭。

“愁死我了!愁死我了呀!”老太太竟至拍膝捶胸了。

老人言:福不可徼,禍不可避

“你是不是可以這樣想呢?”等老太太哭累了,住持平靜地告訴她,“天晴了,大女兒的鞋店生意就紅火;下雨了,小女兒的雨傘就有了銷路。這不是很好嗎?”

經過住持的這一番點撥,老太太破涕為笑:“瞧我這個死腦筋,怎麼沒有想到呢?還是你高明啊!”

從此,老太太來回住在兩人女兒家,天晴也笑,天雨也笑,由哭婆變成了笑婆。

對於一個悲觀的人來說,天下沒有一張合適他的凳子;對於一個快樂的人來說,即使天空下著雨,他的心空也是明媚的。

老人言:福不可徼,禍不可避

佛家常講“法喜充滿”,這個歡喜就是能量、精力充沛的現象。諺語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自己很高興、歡喜的事,可以不吃飯、不睡覺,精神都很好,因為心的能量、體的能量特別豐富。這個能量是從歡喜裡面得來的。

人間幸福不可勉強追求,只要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就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礎;人間災禍實在難以避免,只要能消除怨恨的念頭,就是遠離災禍的法寶。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十分有緣,兩人在公元1019與1021年相繼出生,彷彿有約在先,年輕時都曾在同一機構擔任一樣的職務。兩人互相傾慕,司馬光仰慕王安石絕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馬光廉潔、謙虛的人品,在同僚們中間,他們倆的友誼簡直成了某種典範。

老人言:福不可徼,禍不可避

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卻慢慢地變狹,相互唱和、互相讚美的兩位老朋友竟因為互不相讓而結怨,反目成仇。

有一回,洛陽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開,包拯邀集全體僚屬飲酒賞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員們個個善飲,自然毫不推讓,只有王安石和司馬光酒量極差,待酒杯舉到司馬光面前時,司馬光眉頭一皺,輪到王安石,王安石執意不喝,全場譁然,酒興頓掃。司馬光大有上當受騙被人小看的感覺,於是喋喋不休地罵起王安石來。

王安石以牙還牙,祖宗八代地痛罵司馬光。自此兩人結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個“拗相公”的稱號,司馬光的忠厚寬容形象也大打折扣,以至於蘇軾都罵他,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司馬牛”。

老人言:福不可徼,禍不可避

“拗相公”的拗性和“司馬牛”的牛脾氣更激化了他們的衝突,王安石太自信了,這個“敢為天下先”的改革派領袖根本不把司馬光放在眼裡,就像一位鬥牛士,看見兇猛的蠻牛衝過來了,還嫌不夠刺激,揮動手裡的紅布,要讓牛變得更加激怒。

司馬光也不是好惹的,他雖不是一頭兇猛的蠻牛,卻有比牛更尖銳的武器。他又是上書,又是面陳,告了“拗相公”的御狀。罪狀之一是“不曉事,又執拗”;罪狀之二是拉幫結派,利用皇帝給的特殊權力,拉攏了一幫江西等地冥頑不化的蠻子。結論是:此人不是良臣,而是賊民。一直把王安石搞下了臺,司馬光才罷休。他們早年抱定拯救國家和百姓的理想,終於成為一個泡影。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馬光對他們早年的行動都有所後悔。大概是人到老年,與世無爭,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與牛脾氣,而達到謙和的境界。

老人言:福不可徼,禍不可避

王安石曾對侄子說,以前交的許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實司馬光這個人是個忠厚長者。司馬光也稱讚王安石,誇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勞大於過錯。

彷彿是又有一種約定似的,兩人在同一年的五個月之內相繼歸天。天國是美麗的,“拗相公”和“司馬牛”儘可以在那裡和和氣氣地做朋友,吟詩唱和了,因為在那裡,什麼政治鬥爭、利益衝突、性格相違,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了。

佛道中常講究緣份在眾生當中,兩個人能夠相遇、相識,那便是緣分。如果你因為整天想著如何去報復對方而心事重重,內心極端壓抑,那麼倒不如放下仇恨,寬恕對方。或許,因此你可以多一個可以談心的好朋友。每一個人都需要朋友,多一份寬恕,便能令我們多一位朋友。

老人言:福不可徼,禍不可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