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招生官:招生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

留學熱潮升溫,至今高燒不退,越來越多的同學會選擇出國進行深造,近幾年每年出國留學的人數都在不斷的刷新著前一年的記錄。隨著人數的增多,競爭力也就越來越大,海外名校錄取率持續走低,那麼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是每一個申請者在申請中應該深思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申請是一門玄學。有些學生的背景並不十分優秀,但是他們卻拿到了超出自己實際水平的錄取結果,而有些硬件實力很強的學生,卻與自己的夢校失之交臂,這是為何?

這不由得引發大家的思考: 到底怎樣的學生才會得到招生官的青睞?

名校到底是怎麼招人的?他們青睞怎樣的學生?這至少是每一個想申請到海外名校的同學必須先搞懂的問題,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不像國內的大學完全以高考成績來決定錄取學生,美國的大學不只是通過標準分數來決定你是否有資格被錄取。也就是說在校成績、標準化考試成績,不是決定你是否被錄取的唯一衡量標準。

美國大學不僅僅強調學術的重要性,他們還希望知道who you are,what do you want,how can you contributeto our community,他們希望錄取的學生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而綜合素質強的學生才可能是最有競爭力的申請者

簡單的說就是通過“硬背景+軟實力”雙維模型來對申請者進行評估。


哈佛招生官:招生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


國外高校招生委員會在招生的時候要看的東西挺多的,比如足夠優秀的標準化考試成績(GPA,託福,GRE),豐富的文書內容以及你的科研背景牛推獎項等等(學術能力、非學術追求、個人品質。)

學術表現可以反映出一個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課外活動可以反映出學生的興趣愛好、天賦特長,志願者活動可以反映出學生的道德和價值觀。而衡量學生資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的性格。

至於具體什麼樣的學生才能得到招生官的青睞,這個我們不能去空想,而是要從招生官那裡去打探/瞭解,方能知彼知己百戰百勝。


哈佛招生官:招生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


我們根據哈佛教授對以下兩個問題的回答來分析一下:

問題:你們最喜歡什麼樣的學生?

教授回答:哈佛的學生從來不問這個問題,他們會思考我想要什麼,Harvard有什麼,是否可以一起做點什麼。

這位教授的回答非常平實,也很有代表性:頂尖的學校都在尋找主動性強的“合作者”。

那麼主動性強的“合作者”意味著什麼?


名校想知道:你為什麼來?以後會怎樣?


招生過程中,學校往往特別在意兩點:

1、Motivation:你到底有多想學這個專業?

2、Potential:你到底能不能學好?有多大可能性今後在這個領域裡做出不同凡響的成就?

“合作”意味著你們是不是氣場相合。

比如,麻省理工(MIT)偏重技術革新,在校園裡隨處可見各種黑科技;Harvard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大家見面最喜歡討論現在有哪些亟待革新的社會問題;而Stanford鼓勵學生“折騰”,創業相關的講座遍地都是,很多教學樓都是“輟學者”後來的捐贈。

每個學校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偏好,如果你對這個問題有深入思考,而且在申請過程中充分展示(尤其是通過個人陳述和麵試),會幫助學校瞭解和評估你的motivation和potential,提高錄取率。


哈佛招生官:招生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


我們再來看一下達特茅斯的前申請審閱官。對於申請者評估的看法。

以下是這位招生官的原話:

作為一名前招生顧問,我很喜歡讀大學申請材料,每一份申請在我看來都像一幅拼圖,我要把不同的信息拼湊起來,找出申請人完整的形象。

這按圖索驥的過程正是工作令我著迷的地方。如果申請講述的故事真實可信、令人難忘,我會給它們很高的評分;如果處理得當,申請的每一個部分都能成為這個故事的一環。

申請中有些部分是選填的,但我的建議是給出所有的信息,因為每一頁的信息越充實,我就越能感受到申請人的投入。

在我看來,每一個“Undecided”的選擇都是一次被浪費的機會,因為申請人原本可以藉此展現他們的興趣,但最後卻選擇了放棄,非常可惜。



01、關於標準化考試

我曾在一所藤校審閱申請材料,標化考試成績是申請人必須提交的,因此我希望申請人儘可能多地提供考試信息。如果一次考試就拿到了高分,這很令人佩服;但如果考了三次以上,分數再高我也不為所動。


哈佛招生官:招生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


02、關於活動列表

這是我最喜歡讀的部分!如果填寫得當,活動列表就像是一篇擁有十個章節的小說,每一章都讓我更加了解故事的主角。如果能從活動列表中發現共同的主題,解開之前的疑惑,我會感到很開心。比如說,在社區大學選修了新生文學課的孩子同時在自己的高中創辦了讀書俱樂部?我可喜歡讀到這樣的信息了。


哈佛招生官:招生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


03、關於申請文書

大家都以為文書才是申請故事的開始,但當我讀到這個部分時,我想看到的是故事的高潮。

如果個人陳述能解答我此前對申請人的特質或者興趣的疑問,我會感到欣慰。

如果這篇文書裡的故事新鮮感十足,我會感到驚喜。

如果這篇文書能牽動我的心,我會感到滿足。

對我而言,無聊和虛偽是文書寫作中最大的罪過。

狂妄自大語法錯誤讓人心塞得多。不過我最討厭的應該是狂妄自大的語法錯誤

雖然我審閱過上千份申請,但我能記住自己最喜歡的申請人,他們身上優秀和特別的氣質總能讓人一眼就認出來。

他們就像是你喜歡的小說人物,你會不自覺地好奇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會盡可能地去了解他們的過去,他們的申請簡直引人入勝。希望這樣的申請能更多一些,那招生官們就不會感到無聊了!


哈佛招生官:招生是一門藝術,不是科學


因此我認為,與其說怎樣的學生會得到招生官的青睞,不如說,怎樣的文書會打動招生官吧。畢竟從沒有見過你的招生官,所能看到的、讀到的關於你最直觀的印象就是來自申請材料了。爭取讓自己的申請文書更生動一些、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地更有趣一點吧!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

行動的第一步,可以從認真琢磨學校的官網開始:

1. 認真讀每一句話,搞清楚每一個抽象的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比如leadership到底是什麼,怎樣才算有leadership)

2. 理解項目的培養目標;

3. 看項目的課程設置(未來你要學哪些課,每門課具體學什麼有什麼用,需要哪些先修課程);

4. 看教授的研究興趣是怎麼一路演變的;

5. 看在讀學生都是什麼樣的。

同時,需要關注這個領域的新聞,快速搞清楚正在發生什麼,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麼,琢磨自己可以怎麼投身其中。


在申請中,你提供的成績單、語言考試成績、實習/科研經歷、比賽獎項、個人陳述、推薦信等,甚至面試,都是學校對你進行全面瞭解和評估的工具,只有知道了招生官審閱材料的“套路”,你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