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真正聰明的女人,為什麼都在遠離“朋友圈”和“飯局”?

心理學:真正聰明的女人,為什麼都在遠離“朋友圈”和“飯局”?

從朋友圈、好友動態到各種名義的聚餐飯局,網絡信息時代,人和人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人們越來越多地被要求具備一種交際溝通能力,以適應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

然而,表面上的過度親密背後,卻是越發疲憊的肉體、越發空虛的靈魂,以及日漸疏離的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那些真正聰明的女人,為什麼都在遠離“朋友圈”和“飯局”?

其實是因為她們懂得在繁華喧囂中迴歸自我,退居靈魂深處,從孤獨中汲取成長的力量。


心理學:真正聰明的女人,為什麼都在遠離“朋友圈”和“飯局”?

“狂歡”讓現代人的精神缺了鈣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人,本質上,生來孤獨;而如今日益氾濫的“朋友圈”和日益頻繁的各式“飯局”卻漸漸地擠壓了個體本該擁有的“孤獨”的生存空間,“剝奪”了個體內省與成長的權力。

而且自古以來,我們深受傳統儒家宗親文化的影響,有著更為濃厚的血緣、地緣觀念,倫理關係也更為複雜和親密。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孤獨”一詞是帶有貶義色彩並被認為是可恥的。

心理學:真正聰明的女人,為什麼都在遠離“朋友圈”和“飯局”?

可是當下的時代,孤獨更多地代表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疏遠、隔離的感受,而且,孤獨並不完全代表消極、孤立、不合群。

很多時候,孤獨只是個人主動選擇的一種生活狀態、生活方式,並且能夠從中獲得自我沉寂,自我修煉,自我昇華。

那些活得優雅的女人,總能夠時不時逃離人群、享受孤獨,將更多的時間拿來自我修行和成長,而不是讓不斷更新的朋友圈和頻繁的飯局肆意掠奪精神的力量。


心理學:真正聰明的女人,為什麼都在遠離“朋友圈”和“飯局”?

獨處的魅力在於自省與沉澱


心理學研究表明,喜歡獨處的人擁有更為強大的自省、自愈能力,以及更為敏銳的創新思維。

哲學家叔本華甚至說,“獨處是精神卓越之士的註定命運”。

一個想要在自己的領域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一個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意義的人,無不需要從無數次的獨處中不斷地進行自省與沉澱,傾聽和尋找內心那個最真實的自我,然後慢慢成為更好的人。

在德國,有一家名為“慢時光”的特色咖啡店,在營業的時間裡,他們會為客人提供免費的點心,只以客人在店中逗留的時間的長短來收費。

但是沒想到生意卻出奇的好,很多人都願意那一刻的平靜買單,並且吸引了很多遊客。

可見,喧囂中的我們無不需要在安靜中、在獨處時體悟人生的真諦。

而真正聰明的女人必定有一顆甘於寧靜、樂於獨處的心,即便處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即便目睹燈紅酒綠的繁華城市,她們的內心也是心定如水,波瀾不起的。


心理學:真正聰明的女人,為什麼都在遠離“朋友圈”和“飯局”?

遠離人群,做自己的“女王”


作家安妮寶貝曾說,“能夠溫柔耐心地對話的人太少了,更多時候,更多人,他們關心的只是這個世界的虛假和熱鬧”。

正是如此的,很多時候,所謂的形色各異的朋友圈和飯局,不過是浮華世界的表象,沒有什麼比自我內心的修行更為重要。

教育紀錄片《零零後》中有一個小女孩叫一一,一如她的名字,父母希望她能過簡單平實的生活。

一一從小就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而總是默默地獨自一人發呆、看書或者唱歌,老師們一度擔心她遠離夥伴會讓她在未來缺乏生存的能力。

而如今十幾歲的她儘管已經能夠很好地和朋友相處,但她仍舊喜歡時不時地走出人群,一個人抱一本書在咖啡廳裡坐一下午。

對長大之後的一一來說,與朋友交往和獨處同樣重要,如果說朋友是接收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的話,那麼遠離人群而獨處就是整理來自這個世界的信息,將人際往來中學到的一些東西進行昇華和沉澱,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心理學:真正聰明的女人,為什麼都在遠離“朋友圈”和“飯局”?

張楚在歌裡唱到“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可是,孤獨的人究竟是可恥的嗎?我想,千百年前莊子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世界華語詩壇泰斗洛夫有一首小詩《雨中獨行》:“風風雨雨,適於獨行;而且手中無傘,不打傘自有不打傘的好處。”

那些在生活中溫柔堅定的聰明的女人,她們往往都如始終雨中獨行的那個人,敢於堅持自我獨立意識,能夠適當的遠離喧囂世界,獨自走出“風雨”之外,去享受“傘外”的自由個性之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