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真正聪明的女人,为什么都在远离“朋友圈”和“饭局”?

心理学:真正聪明的女人,为什么都在远离“朋友圈”和“饭局”?

从朋友圈、好友动态到各种名义的聚餐饭局,网络信息时代,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越来越多地被要求具备一种交际沟通能力,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然而,表面上的过度亲密背后,却是越发疲惫的肉体、越发空虚的灵魂,以及日渐疏离的人心。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聪明的女人,为什么都在远离“朋友圈”和“饭局”?

其实是因为她们懂得在繁华喧嚣中回归自我,退居灵魂深处,从孤独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心理学:真正聪明的女人,为什么都在远离“朋友圈”和“饭局”?

“狂欢”让现代人的精神缺了钙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人,本质上,生来孤独;而如今日益泛滥的“朋友圈”和日益频繁的各式“饭局”却渐渐地挤压了个体本该拥有的“孤独”的生存空间,“剥夺”了个体内省与成长的权力。

而且自古以来,我们深受传统儒家宗亲文化的影响,有着更为浓厚的血缘、地缘观念,伦理关系也更为复杂和亲密。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孤独”一词是带有贬义色彩并被认为是可耻的。

心理学:真正聪明的女人,为什么都在远离“朋友圈”和“饭局”?

可是当下的时代,孤独更多地代表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疏远、隔离的感受,而且,孤独并不完全代表消极、孤立、不合群。

很多时候,孤独只是个人主动选择的一种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并且能够从中获得自我沉寂,自我修炼,自我升华。

那些活得优雅的女人,总能够时不时逃离人群、享受孤独,将更多的时间拿来自我修行和成长,而不是让不断更新的朋友圈和频繁的饭局肆意掠夺精神的力量。


心理学:真正聪明的女人,为什么都在远离“朋友圈”和“饭局”?

独处的魅力在于自省与沉淀


心理学研究表明,喜欢独处的人拥有更为强大的自省、自愈能力,以及更为敏锐的创新思维。

哲学家叔本华甚至说,“独处是精神卓越之士的注定命运”。

一个想要在自己的领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个想要让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意义的人,无不需要从无数次的独处中不断地进行自省与沉淀,倾听和寻找内心那个最真实的自我,然后慢慢成为更好的人。

在德国,有一家名为“慢时光”的特色咖啡店,在营业的时间里,他们会为客人提供免费的点心,只以客人在店中逗留的时间的长短来收费。

但是没想到生意却出奇的好,很多人都愿意那一刻的平静买单,并且吸引了很多游客。

可见,喧嚣中的我们无不需要在安静中、在独处时体悟人生的真谛。

而真正聪明的女人必定有一颗甘于宁静、乐于独处的心,即便处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即便目睹灯红酒绿的繁华城市,她们的内心也是心定如水,波澜不起的。


心理学:真正聪明的女人,为什么都在远离“朋友圈”和“饭局”?

远离人群,做自己的“女王”


作家安妮宝贝曾说,“能够温柔耐心地对话的人太少了,更多时候,更多人,他们关心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虚假和热闹”。

正是如此的,很多时候,所谓的形色各异的朋友圈和饭局,不过是浮华世界的表象,没有什么比自我内心的修行更为重要。

教育纪录片《零零后》中有一个小女孩叫一一,一如她的名字,父母希望她能过简单平实的生活。

一一从小就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而总是默默地独自一人发呆、看书或者唱歌,老师们一度担心她远离伙伴会让她在未来缺乏生存的能力。

而如今十几岁的她尽管已经能够很好地和朋友相处,但她仍旧喜欢时不时地走出人群,一个人抱一本书在咖啡厅里坐一下午。

对长大之后的一一来说,与朋友交往和独处同样重要,如果说朋友是接收来自这个世界的信息的话,那么远离人群而独处就是整理来自这个世界的信息,将人际往来中学到的一些东西进行升华和沉淀,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心理学:真正聪明的女人,为什么都在远离“朋友圈”和“饭局”?

张楚在歌里唱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可是,孤独的人究竟是可耻的吗?我想,千百年前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世界华语诗坛泰斗洛夫有一首小诗《雨中独行》:“风风雨雨,适于独行;而且手中无伞,不打伞自有不打伞的好处。”

那些在生活中温柔坚定的聪明的女人,她们往往都如始终雨中独行的那个人,敢于坚持自我独立意识,能够适当的远离喧嚣世界,独自走出“风雨”之外,去享受“伞外”的自由个性之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