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4月1日,張國榮已逝世17年了,而我們依舊愛著他。
2000年,張國榮「熱·情」演唱會在香港亮相,被央視評價為:這場演唱會從藝術理念,服裝道具,都代表著中國演唱會的最高水準,至今無人超越。
張國的演唱會造型一直也被人提起:他披著長髮,穿著Jean Paul Gaultier親手打造的“從天使到魔鬼”服裝主題,包括貝殼裙、性感透視衫、緊身衣……在臺上換了一身又一身。
也許我們現在看他的衣服沒什麼,但是在之前,國內從來沒有男星,在舞臺上有過這種看不出性別的打扮。正因為這樣,他的造型遭到了香港媒體的嘲諷,被認為「男人婆」、「穿舊衣」、「異裝癖」。直到在海外順利完成多場巡演,媒體才對他身上Jean Paul Gaultier模糊男女性別的設計,改變了看法。
都邁入21世紀了,無性別主義服裝還沒被大眾所接受,可以想象得出,在這個概念剛被提出時,是有多「不合規矩」。當年走上社會的女性為積極爭取平等權利,男性要改變呆板的著裝。
從Chanel做的第一條褲裝開始,再到60年代的吸菸裝和孔雀革命,男女裝的界限才逐漸被打破。經過80年代的解構主義加工,還有Jean Paul Gaultier、Gucci等大牌的加持,無性別主義時裝才成了現在常見的著裝。
糊塗地穿著「男女同款」不是時髦人的做派,所以,我們今天來聊聊無性別時尚(Genderless Fashion)。
無性別時尚出現之前
關於無性別主義,服裝設計師Rick Owens說過自己的疑惑:「我真不明白為什麼這代人認為是他們發明了性別流動性,在老早的時代裡,這事兒就很響亮了。」
Rick Owens說的沒錯,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時尚圈一直在和各種風格幹架。女性一直簡化自己的著裝,尋求幹練的「力量」感,而西裝革履的紳士們,用漂亮衣裳「對著幹」。
關於無性別主義,一切要從Chanel在1910年,根據海軍制服設計出第一條褲子說起。
一戰過後,女性走上社會開始工作,逐漸意識到「人生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Coco Chanel就是其中之一。她看膩了萬花叢,剪了自己的短髮、脫下緊身胸衣,換了直身型上衣和褲子,並說出經典臺詞「我自己決定想成為誰,這就是我」。
雖然她的行為在當時相當異類,可女人們還是默默吃了這劑安利。要知道在那時候,女性除了騎馬、騎自行車時可以穿褲子,平時穿到大街上都是違法的。而在Coco Chanel這種大膽姑娘帶領下,也有一小撮人「頂風作案」,Victor Margueritte寫的小說《女公子》(La Garçonne),裡面的女主角留著短髮、愛抽菸,愛穿男性化衣服,就是那個年代最普遍的「倔強」姑娘。
還有30年代,好萊塢女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和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也有著類似的裝扮。
不過,有著Chanel大神和電影的加持,女性穿褲裝還是不被大眾接受。瑪琳·黛德麗在巴黎旅行時還因為穿長褲,被抓到警察局。
認真說起來,「無性別時尚」從60年代開始,才發展到「起飛」。
60年代,因為女權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人開始反對社會性別歧視的問題,才第一次出現模糊性別的概念。
在美國,設計師Rudi Gernreich ,認為「在未來,性別概念不再重要」,做出只遮下半身的Monokini泳裝,很受前衛女士喜愛,接著又推出topless袒胸裙,他想通過一系列裸露身體的衣服,削弱性別標誌。
1968年美國的《紐約時報》,第一次出現了「Unisex Clothing」,來描述男女同款的服飾,百貨公司的商品目錄,還添加了「 his'n'her 」的新分類。
在法國,設計師伊夫.聖·羅朗(YvesSaintLaurent),打起男裝的主意,在1966年,為女性設計出了有名的吸菸裝。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抽菸還會有另一套裝備。在20世紀,上流社會參加宴會,會穿著長長的燕尾服。飯後吸菸也是重要的social時間,穿著正裝非常不便,人們會在此時會換上黑色便衣,這就是吸菸裝(Le Smoking)。
而 Yves Saint Laurent 推出的吸菸裝就是精緻版的男裝,中性化的服裝抹去男女差異,讓「無性別主義時尚」有了質的飛躍。
當然,也有人不接受新鮮的中性化服裝。當時大部分餐廳賓館都不允許女客人穿中性化的衣服,名媛Nan Kempner某天穿著YSL的套裝去高檔餐廳,差點吃了閉門羹,經理給出的理由是,「正式就餐場合,褲子和泳裝一樣不合適」,傳言最後她不得不把外套當裙子才進去(褲子自然是不能穿了)。
吸菸裝變成了女裝,男人見自己的衣櫥被姑娘們「搶佔」,自然不服氣。別忘了,高跟鞋、假髮全是那個愛臭美的路易十四發明的。
於是,在60年代嬉皮運動的中,男人們也進行了一場孔雀革命(Peacock Revolution)。法國大革命後,男士們的著裝就變成了簡約的西服, 低調又很實用。而在一切都反著來的60年代,男性的衣服也變得華麗,大面積的波普和歐普圖案,看起來確實美得像開屏的雄孔雀。
發展到70年代,「無性別時尚」被大衛·鮑伊(David Bowie)推向了極致。David Bowie與 「Glam Rock」一起橫空出世。時裝歷史學家Colin McDowell這樣評價他:「David Bowie是‘雌雄同體’之父,他將會一直影響著男裝和無性別時尚的潮流」。
高跟鞋、緊身衣、漂亮的妝發……David 所有性感妖嬈的造型,到現在都被各個行業當成靈感繆斯。
最後到80年代的解構主義,打亂了原本的時尚審美,幫助人們找到定位——無關男女,穿衣只為自己。從最開始的為女性身體發聲,到現在成為舒適、潮流的象徵。
掐指一算,「無性別時尚」經歷了幾十年的變化,才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
無性別時尚的「真面目」
無論是「女穿男裝」,「性別無差異化」,都是要在兩性的身份間找到中間地帶。「無性別時尚」,更有著「雌雄同體」以及「跨性別」的包容。
很多人會把「中性」當成「無性別時尚」,其實這兩個概念還有一些區別。「中性」強調的是在女性要man,男性要陰柔,把風格調到中間值。而「無性別主義」對於性別的定位不限男女老少,沒有任何意識標籤。關於這個問題,用大牌服裝舉例,再合適不過:
Saint Laurent幫女生把西裝變得更加合身,Hedi Slimane甚至把這股華麗搖滾風帶到了Celine。
90 年代的 Jean Paul Gaultier,讓男生也穿上了裙子。1997年那場大秀,被時尚媒體們評為:「他就像魔鬼一樣開啟了男女通用的高定大門」。
近些年,Virgil Abloh掌舵的LV,多了不少潮流元素,誰也不會覺得大面積的粉色和印花,不應該出現在男裝裡。吳亦凡沒少穿這些花衣服,並且穿得相當有調性。
Chanel少有男裝,代言人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是一直走中性路線的女王人設,從她身上可以瞭解,香家的衣服沒有性別之分。權志龍和陳偉霆很愛挑Chanel的女裝系列穿,看起來毫無違和感。
Gucci選擇的萊託少爺,也穩穩接住了品牌的文藝復古範兒。大片印花和鮮豔的顏色,本是女人味十足,但在萊託身上沒有半點「娘氣」。
山本耀司在 1983 年,對紐約時報的記者說:「我總是在想,到底是誰決定了男女服裝應該有所不同?」
男女裝必須要區別開嗎?在時尚金字塔頂端,「無性別時尚」已經給出了答案。
——
曾經,我們被要求男生要堅強「有男子氣概」,女生要溫柔「做事須妥帖」。
不過,現在的審美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Gucci的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被採訪時,解釋過:「那些不清晰的,才是最美的……Gucci的權威不再來自於如何誘惑男人。」
當然,女人穿西裝,男人穿裙子,怎麼選擇都沒錯。穿著儀式與性別本身,沒有多大關係。我們現在所追求的「無性別主義」,從一開始的打破傳統,到現在形成一種時尚理念。是為人們能了脫去固有標籤,追求個體差異、表達自我。
所以,甭管性別、年紀、外貌的框架,展現真實、自信的自我,不隨波逐流才是正經事。
(資料以及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