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萬噸牛奶倒進下水道,美國大蕭條一幕重現?

在中學教科書裡,提到30年代經濟大蕭條,都提到過這麼一段話: “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

如今類似的一幕也真實地在歐美國家上演了。4月初,威斯康星州的奶農由於牛奶滯銷,將數十萬加侖牛奶倒入下水道。(10萬加侖≈375噸)

每天1萬噸牛奶倒進下水道,美國大蕭條一幕重現?

現在,加州奶農也開始被迫倒牛奶了。據機構測算,今年來全美範圍內,每天要白白倒掉15000噸的牛奶。相當於8個國際標準游泳池!

每天1萬噸牛奶倒進下水道,美國大蕭條一幕重現?

無獨有偶,英國三萬噸的優質啤酒,因為沒人消費,而不得不在保質期來臨後白白倒掉。

果然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

這就又回到了當初困擾我們的靈魂拷問——為什麼賣不掉的牛奶、啤酒寧願倒掉,也不送給窮人?

在初中教材裡,更多將這種現象歸結為道德問題——都是萬惡的資本家搞的鬼,寧願浪費也不願讓利賣給窮人,因為資本的目的就是賺取利潤。

但如果真去挖掘倒牛奶的歷史,你會發現倒奶的其實是奶農。這其中還涉及到了複雜的利益博弈,以及奶農合作社與散戶奶農的鬥爭。所以,倒牛奶又變成了一個商業保護行為。

每天1萬噸牛奶倒進下水道,美國大蕭條一幕重現?

類似的倒牛奶的例子還有:菜賣不掉就鋤地裡,水果賣不掉爛地裡。造成物資白白浪費的元兇到底是誰?

首先,商品社會一切矛盾的根源都來自於供求關係。倒牛奶現象的本質。就是商品的滯銷和成本問題。在商品供大於求的時候,擺在賣家面前的一般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 “捂”盤待漲。這點在樓市、或者茅臺酒上就比較明顯了。如果房價下跌,賣家又不缺錢,索性不賣等價格漲再說。但“捂”顯然不適合奶農。因為牛奶的保鮮很成本很高,同理水果也是。

在中國,有些地方政府會幫助建造水果冷庫,緩解壓力。奶企也會把收來的奶噴粉,做成容易儲藏的黃油和奶酪。

但如果這還解決不了供需問題,那就只能用第二種辦法——降價出售。但奶農生產出來的奶,不是自己拿到路邊就能賣掉的,需要由奶商來收購。然後奶商再去加工、運輸,通過一系列中間環節加價,進入到銷售環節。

打個比方,疫情前供需平衡,奶農生產一公斤牛奶的成本在3元左右。奶商的收購價格在3.5元。然後加工、存儲、物流、銷售等流通環節的成本,大概4.5元。賣到我們手裡的零售價,假設每公斤12元左右。

現在疫情爆發了,牛奶需求急劇下降。零售價降到10元每公斤,還賣不掉。中間環節運輸不暢,成本從4.5漲到了7元。奶商想要盈利,只能不收奶或者少收奶,或者在收奶價格上剋扣。

至於那些多下來沒人要的奶,奶農又不可能自己負擔中間環節的高昂費用。所以倒掉是相對虧損最少的選擇。

其中也不排除更極端的現象,就是牛奶一滯銷就倒掉。這就涉及到市場博弈了。主要是賣家為了維護供求平衡,讓牛奶價格不至於崩盤。美國去年牛奶的總產量在9900萬噸,如果真按機構測算的那樣,每天倒掉15000多噸,相當於每天產能的20%被處理。如果疫情繼續發展下去,不排除會造成更大的損耗。

至於把牛奶送給窮人,送也是要成本的。前面說到的物流等中間環節勢必要有人買單。這部分錢奶農不願意出、收奶商不願意出,窮人更沒法出。這時,要麼政府補貼消費券,創造更多需求。

要麼國家扶持奶農、補貼企業,和中國在主糧產業的做法有點像。但這一點,即便是在以農牧業為主業的新西蘭,也早就不這麼操作了。所以在歐美,政府扶持奶企和奶農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奶農倒奶看上去是奢侈浪費,但對他們來說,還有別的選擇嗎?

股票下跌不可怕,把握抄底機會才是王道!海豚股票“選股”功能實戰性超強,神奇指標提示抄底時機,直觀方便!還有Level-2、趨勢指標、主力動向等超實用功能,幫您洞察主力動作,把握買賣時機!點擊直接免費下載,登錄後贈送一個月指標權益,您的專屬鏈接點擊直接免費下載>>>

每天1萬噸牛奶倒進下水道,美國大蕭條一幕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