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畫從書出,書以畫入

清朝周星蓮說:"字畫本自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以書法透入於畫,而畫無不妙,以畫法參入於書,而書無不神。故曰善書者必善畫,善畫者亦必善書"。早在石器時代,我國的文化遺址分部在黃河中、下游,主要有,仰韶文化,晚於仰韶文化的有大汶口文化及龍山文化。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仰韶文化彩陶,出土的陶器上面都是用黑色的線條繪製的魚紋、禽類、爬蟲類的圖案。是早人類沒有文字,只是將打措、捕魚等情況記錄下來,後來把這些記錄的圖畫簡化合成起來表示一種意思,就形成了中國的象形文字。儘管漢字經歷了千變萬化,但是依靠線條而組成規範卻始終沒有變。這些線條是從圖畫的線條中演變而來的,中國畫雖有渲染、沒骨等法,但主要還是以線條來造形,與寫字的基本因素出於同一根源,同源於線條。所以說,"書畫同源",書法是寫字的藝術,繪畫則是寫形的藝術。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書與畫各自肩負著自己的歷史使命,慢慢按照各自的藝術發展規律前進,文字與圖畫逐漸區別開來,書法與繪畫各自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同時書法與繪畫可以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中國書畫,畫從書出,書以畫入

中國書畫史自從有了毛筆、宣紙,就開始行成各自的特點。毛筆、墨、紙、硯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文房四寶。毛筆在墨的作用下運用粗細、徐疾、虛實的變化。宣紙讓墨色分為濃談、枯潤盡顯各自的藝術特色。

書畫同源於象形,均發揮毛筆的作用,在創作上與線條互相滲透。在技法上主要是運用"骨法用筆",很多繪畫中的技法都出自書法中來,如晉顧愷之的"春蠶吐絲"線條就是從書法中來。眾觀歷代的書畫家,他們的作品都滲透"書畫同源"的元素。作為優秀的書畫作品,要求不但具有美的外觀和形體,更重要的還要講究精神內涵和傳神及風韻。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能給人以氣脈貫通、神釆飛揚的藝術感染力,其中需要書法家觸一萬通,豁然有悟。作為畫家也是一樣,通過對物象的描繪融入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在繪畫中妙得靈感,情景交融地表達在畫中,使作品神韻生動,更富有藝術生命力。

中國書畫,畫從書出,書以畫入

中國書法還有一個更顯著的特點,就是書畫詩印相結合,這是中國畫的特有民族形式。在西洋畫中,畫家就是畫家,他們的作品很少涉及到其它方面的內容。而中國書畫就要懂文懂詩詞懂印章,還要懂音韻。是多方面結合的修養。如宋蘇軾是詩人又員書畫家,在畫中題跋第一人。這種風氣後來成為中國畫的一種傳統,它打破繪畫的侷限,藉助文字來表達繪畫不能表示的內容。

中國書畫是對孿生姐妹形影不離,他們相互扶持滲透。畫從書出,書以畫入,詩文相輔,互相促進發揚中國書畫藝術。

筆墨當隨時代,中國畫不管怎麼樣發展,不管怎麼樣變化,都不能離開民族特定的生存環境和傳統文化。

作為有志向的畫家,嚴格要求自已,在畫畫的時候,練一練書法,閒的時候賦寫點詩文,這也不失是一種品味的提升。

中國書畫,畫從書出,書以畫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