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有防範的先手 也要有化解的高招——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

既要有防範的先手 也要有化解的高招——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1月13日,銀行保險業運行、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化解風險新聞發佈會在京舉行,介紹銀行保險業運行、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化解風險情況。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既要有防範的先手 也要有化解的高招——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

韓保江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中共中央黨校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教授。先後出版《刀尖上的舞者——關於中國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的案例研究》等個人專著和編著20部。

三大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攻克的難題、必須邁過的關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黨的十九大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的首要戰役。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風險點有哪些,如何理解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重要意義,怎樣增強謹慎之心、防範重大風險?圍繞這些問題,本期欄目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進行了專訪。

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保障

記者:黨的十九大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的首要戰役。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何重要意義?

韓保江:黨的十九大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放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的首位,意義重大。俗話說,“不怕慢,就怕站”。儘管受世界經濟低迷和國內“三期疊加”影響,使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較過去有所放緩,但由於經濟增長質量和發展均衡性的顯著提高,按照黨的十九大做出的戰略部署,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點兒懸念都沒有。那麼,什麼因素可能影響完美收官呢?那就是重大風險的爆發。如果我們對重大風險挑戰缺少應對的方法和充分的準備,防範不及、化解不力,那麼我們的經濟發展節奏和社會秩序就有可能被它打亂。

古人講:“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正可謂“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當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既有充分條件,也面臨巨大挑戰,同時也有更多風險隱患要防範。我國面臨的風險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部分領域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以及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必須提上首位。可以說,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既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大難點,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保障。只有增強防範意識、做好充分準備、提高應對能力,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才能確保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

記者:當前,我們面臨的重大風險是多方面的,您認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風險點有哪些?

韓保江:我們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和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經濟在持續40多年高速發展之後進入“三期疊加”的新常態,經濟社會結構都開始深度優化調整,改革發展任務艱鉅,同時國際形勢和周邊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尤其是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氾濫盛行,都使得我們的風險隱患增多、風險挑戰加大。這種情況下,我國面臨的重大風險不可能是單一的,必然是多方面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主題研討班上一下列出了可能來自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自然災害等領域的十幾種重大風險。這其中尤其要重視防範化解由於槓桿率過高而可能導致的金融財政風險以及經濟結構調整可能誘致的社會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防範化解風險的基礎。要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強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逆週期調節作用,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應更加重視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工作,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共產黨始終保持著“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樂不忘憂”的憂患意識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一以貫之防範化解風險挑戰,積累了許多經驗。在您看來,我國在防範化解風險挑戰方面的有利條件或成功經驗主要有哪些?

韓保江:我國防範和化解風險挑戰的有利條件有很多,比如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一盤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障,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組織協調,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擰成一股繩的磅礴力量,能夠在遇到風險挑戰時迅速形成全黨動員、舉國動員的強大合力。這是我們的優勢,更是我們的信心來源。

如果講成功經驗的話,我覺得一個就是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保持著“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樂不忘憂”的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自豪但不自滿。另一個就是我們始終秉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理念,始終重視防風險預案和應急管理體制建設,對潛在的風險有科學預判,並把這種防微杜漸、主動防範的意識體現在了我們的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中。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必須增強謹慎之心,對風險因素要有底線思維,對解決問題要一抓到底,一時一刻不放鬆,一絲一毫不馬虎,直至取得最後勝利。”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增強謹慎之心的深刻內涵?怎樣增強謹慎之心,防範重大風險?

韓保江:此次疫情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大考。其實在前進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必然會不斷面臨新的風險,應對新的挑戰,也必須要做好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時語重心長提出增強謹慎之心,體現了我們黨強烈的憂患意識、問題意識。

憂患意識其實是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堅持的一種寶貴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同志再次強調:“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來告誡全黨要有憂患意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回望歷史,我們一路就是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中走過來的,即便在取得成績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謹慎之心。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刻提出謹慎之心,也是對廣大黨員幹部的一個提醒,就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懈怠,要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和見葉知秋的敏銳。只有平時練好過硬的本領,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面對這樣的風險挑戰時,我們才能交出一張合格的考卷。

所以各級黨組織以及黨員領導幹部一定要深刻領會“謹慎之心”的精神內涵,把自身的責任使命擔起來,尤其是要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和敷衍塞責。對於任何可能誘發風險的苗頭性問題,要防微杜漸,用底線思維來幹事創業,時刻保持警醒,一時一刻不放鬆,一絲一毫不馬虎。同時要不斷提升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和本領,加強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防患於未然最根本的是加強科學的體制機制建設,增強抵抗力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上指出,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這為我們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提供了怎樣的思路?

韓保江: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段講話中為我們如何做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論。首先,我們要重點防什麼?那就是要重點防範“黑天鵝”和“灰犀牛”兩類風險。前者是指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發的重大破壞性事件。後者是指早已出現徵兆但由於馬虎大意或有意無意地耽擱而逐漸釀成的重大破壞性突發事件。就像人一樣,總是對小病小災不重視,習以為常小病釀成不可救藥的大病。這就像灰犀牛一樣,覺得它很笨拙、反應慢,但一旦受到它的襲擊就是致命的,所以對它更要格外小心。其次,這段講話給我們指出了應對重大風險的方法,那就是要“防患於未然”,既要不斷增強憂患意識,又要注意“下先手棋”,提前謀劃、提前演練、提前準備好應對之策。要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主動加強協調配合,堅持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各級黨政機關和黨員領導幹部都要繃緊“防範重大風險”這根弦,積極預防,留有預案。其三,這段話對我們如何提高應對重大風險能力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要有化險為夷、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高招”。這個“高招”就是在重大風險未形成之前,就要善於發現問題,先治小病。防患於未然,最根本的是加強科學的體制機制建設,增強對風險的抵抗力,要打有準備之戰。

再者,這個“高招”還要有“戰之能勝”的辦法、武器和能力。因此,要善於應用現代科技力量和智能化工具來提高我們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和水平。為此,各級領導幹部必須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掌握貫穿其中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保持頭腦冷靜清醒,善於從紛繁複雜的矛盾中把握規律,謀劃採取科學的方案加以應對,不斷積累經驗、增長才幹。

原文地址:
https://www.toutiao.com/a68175919393202508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