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漫走過的彎路,國漫會再走一遍嗎?

擁有廣闊市場的國漫是幸運的,因為國漫崛起並非摸著石頭過河,而是有日本、韓國、美國、歐洲等國的豐富經驗去學習,尤其是日本動漫。

日漫一直是國漫最重要的對標物,不能否認,日漫在很多地方依然領先於國漫,但是最近幾年,我們還是能感受到日漫正逐漸走下神壇。那麼日漫走過的彎路,國漫還要再走一遍嗎?

以下三個日漫面臨的問題,值得國漫從業者警醒。

強行續集導致爛尾

最近幾年的日漫,有影響力的新作不多,爛尾的老番不少。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當屬昔日火爆的"三大民工漫",目前已有《火影忍者》《死神》兩部爛尾,而《火影忍者》堪稱爛尾界的教科書,正傳爛尾之後,製作組還推出了更沒有下限的續作《博人傳》,繼續透支IP的價值,吃相極其難看。

日漫走過的彎路,國漫會再走一遍嗎?

《博人傳》B站評分4.2,豆瓣評分5.2

筆者作為十多年的火影老粉,連正傳的大結局都沒忍下去看完,當然不會關注更爛的《博人傳》,但前不久更新的《博人傳》134集,還是以崩壞的作畫、喂屎的情節,在動漫圈子裡掀起了不小的討論。

粉絲們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博人傳》為了抬新角色,強行削弱老角色,如第134集讓正傳的男二號佐助遭到了反派羞辱性的痛扁;二是動畫近乎弱智的戰鬥情節,如下面這個迷之走位,繞了一大圈然後跑到對手正面被一腳踢飛,意義何在?

日漫走過的彎路,國漫會再走一遍嗎?

事實上,《火影忍者》的崩壞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如正傳第387集的佩恩表情包,堪稱"世界名畫"。依稀記得當年的粉絲還在各種洗地,如今經過《博人傳》的洗禮,再鐵桿的粉絲也只能躺平任嘲。

日漫走過的彎路,國漫會再走一遍嗎?

導致動漫爛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商業原因。日漫目前的產業結構,幾乎不允許創作者們提前構思好作品的整體走向,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如果作品反響好,就強行續集,永不完結;如果反響不好,就匆匆砍掉,幾乎不給新人翻盤的機會。

所以目前一些現象級的日漫,為了避免晚節不保,都要作者和編輯規劃好作品的走向和完結節點,向粉絲保證絕不"狗尾續貂"。

"三大民工漫"的唯一倖存者《海賊王》,就於今年11月宣佈漫畫"將在5年內完結";而另一部現象級日漫《進擊的巨人》,也早在2018年就公佈了作者規劃的"最後一頁草稿"。

日漫走過的彎路,國漫會再走一遍嗎?

《進擊的巨人》官方公佈的最後一頁草稿

不過,有資格提前承諾"不強行續集"的,只是極少數有影響力的漫畫家,對於大部分漫畫作者來說,雜誌社和編輯的權力依舊很大,倘若編輯以商業利益出發,強行讓作者畫下去,爛尾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相對日漫來說,國漫崛起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像日漫那種長期連載的作品還是比較少的,但同樣會存在強行續集導致作品爛尾的可能。

並且,國漫的很多作品是根據網絡小說改編,而這些網絡小說的創作環境與日漫如出一轍,那些動輒上千章的網文,有多少是強行續集的注水內容,恐怕難以統計,如果在改編時沒有對原著內容挑選加工,這些注水內容也會影響改編作品的質量。

軟色情擦邊球

產業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會為行業帶來利益,也會帶來一些弊端。國漫在向日漫學習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沾染了日漫的一些糟粕。

眾所周知,日本社會的色情產業非常發達,而這一觸角也蔓延到了動漫領域,各種賣肉番、裡番層出不窮。雖然國內的社會環境與日本完全不同,在文藝創作上有著嚴格的政策紅線,但是回顧近些年的國漫作品,各種童顏巨乳、長腿翹臀、衣著暴露的女性角色,各種過度賣腐、賣肉、性暗示的情節依然存在。

日漫走過的彎路,國漫會再走一遍嗎?

求你們了,觀眾營養真的跟不上

清一色的錐子臉美女,導致國漫作品的角色審美過於同質化;各種不必要的裸露,讓這些作品的藝術層次也淪為下乘。其實,什麼是必要的創作需求,什麼是打著創作幌子的賣肉,觀眾還是能分辨的。

這些年,有些國漫作品畫質平庸、劇情稀爛,完全憑藉女性(or男性)角色賣肉,苟延殘喘地吸引一些播放量,這種"創作手段"不僅可恥,也很可悲。

事實上,日本的賣肉番氾濫,也對日漫產業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娛樂內容的創作者們是最懂人性的群體,而軟色情永遠是最吸引流量的手段,當劣幣驅逐良幣的行業風氣形成,當觀眾的審美取向被行業扭曲,真正內容精良的作品會更難熬出頭。

從業者生存狀態

前不久,日本動畫師/導演協會(JAniCA)公佈了81頁的《2019動漫製作者實態調查報告書》,該報告對382名動漫從業者進行了調研,受訪者主要為劇本、分鏡、導演、原畫等職務。

該報告書指出,日本41%的動漫從業者年收入不足300萬日元,56%的人租房,約60%的從業者單身,沒有繳納保險的自由職業者佔半數以上,患抑鬱症或其他職業病的現象非常嚴重。

日本雖然是動漫大國,人口眾多,但比起中美等國的動畫市場還是比較狹小,競爭也非常激烈,再加上日本觀眾的審美口味較高,導致日漫行業普遍對作品的質量要求較高,給予從業者的回報卻很少。

講述日本漫畫產業的職場劇《重版出來》,就描述了日本漫畫業對新人和兼職作者的殘酷壓榨。如劇中被稱為"新人碾壓機"的漫畫編輯安井,習慣用壓榨作者的方法保證銷量,他給那些入行小白的第一堂課就是:"工作不能用來寄託夢想",而他的高壓工作方式,也逼走了很多有潛力的新人漫畫家。

日漫走過的彎路,國漫會再走一遍嗎?

據筆者瞭解,國漫行業同樣存在著龐大的自由職業群體。因為成本原因,聚集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動漫公司通常只負責創意設計,具體制作則交給三四線城市的小工作室,或者是由兼職畫手完成,行業的繁榮並不能為這些一線創作者提供穩定的工作,"動畫民工"成為TA們的真實寫照。

報告書還指出,日本動漫從業者中,50歲以上的佔20%,並且這些老從業者資歷過強,思想卻不能與時俱進,所以無法制作出現代觀眾所追求的東西。

日本社會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非常嚴重,而動漫創作是偏年輕化,又非常考驗創意的一個行業,這些50歲以上的從業者,不可能人人都成為宮崎駿,他們將何去何從也是非常考驗動漫行業的一個問題。國漫的發展時間較短,老齡化問題尚不明顯,但中國同樣是人口大國,等到幾十年後,國漫行業又將如何安置那些50歲以上的老人?

最後,報告書統計了受訪者從事動漫行業的理由,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日本動漫從業者是抱著喜歡動漫、喜歡創作等理由從事這份工作的。

筆者相信,這點全世界的創作者都一樣,只有抱著對動漫的熱愛,才能做出優質的作品,但行業的發展也需要規範、健康的生態,"用愛發電"並不能支撐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