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古韵 创新助业兴——大城县红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探秘



匠心传古韵 创新助业兴

——大城县红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探秘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红木正红。4月8日,廊坊宝德风古典家具有限公司(下简称“宝德风”)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对家具表面进行刮磨处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日渐恢复,大城县红木家具企业陆续复工复产。

以红木闻名,以红木传世,大城县红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该技艺起源于明清时期,改革开放后焕发出勃勃生机。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大城县红木家具产业更是快速发展,从单一变为多元,形成了以冯庄、堤北、叶庄子、南赵扶等村街为中心,辐射周边38个村街,企业达2000余家,年加工70万件(套),年产值80亿元,从业人员达5万人的中国北方最大红木产业聚集区,并赢得了“中国京作古典家具之乡”等美誉。

如今,大城工匠们不仅传承传统技艺,在制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还锐意创新,不断吸取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赋予红木家具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在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文明的火种得以世代传承,产业与文化实现了完美结合,同时推动了县域经济加速发展。

匠心传古韵 创新助业兴——大城县红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探秘

叶双陶向客户介绍榫卯结构。


历史选择了大城 大城选择了红木——

几十年风雨兼程

从家庭小作坊到产业大集群


红木家具在大城的发展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一代代大城工匠进京谋生,之后便将京作红木家具制作技艺传到家乡。后来,由于时局动荡等多种原因,大城工匠返回家乡。新中国成立后,大城县做木工的人不少,但因种种原因,很少有人做红木家具。

今年59岁的宋玉顺是宝德风的董事长。他从19岁起,一边跟父亲学习木工手艺,一边为乡亲们制作家具。1983年发生的一件事,促使他和很多大城人开始深入接触、了解红木家具。

“那年,天津市文物局在大城县外贸局设立收购点,收购红木家具等。来自广东、香港等地的古董商人‘淘’到不少宝贝,赚了不少钱。”宋玉顺说。看到这个商机,很多大城人开始走街串巷收购、贩卖红木家具,宋玉顺是其中之一。他还系统学习红木文化知识,并尝试修复古旧红木家具,渐渐有了原始积累。

随着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红木家具需求量不断增加。宋玉顺便购买木材,按照客户需求制作红木仿古家具。2002年,他创办了宝德风。此时,大城的许多红木家具小作坊发展为企业,红木家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廊坊陶然居家具有限公司(下简称“陶然居”)董事长叶双陶也是当年走街串巷收购、贩卖红木家具的工匠之一。2002年,叶双陶创办陶然居,专门生产、出售红木家具,并不断扩大规模。2015年,陶然居第三代工厂投入使用。

经过多年打拼,以陶然居、宝德风、红日、正德发为代表的大城红木家具企业不断成长,在市场浪潮中找准定位、坚定航向,成为引领当地红木家具市场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红木家具共包括5大类40余种,远销国内外。以叶双陶、宋玉顺为代表的大城工匠于2017年被授予“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目前,在南赵扶镇,大大小小的红木家具企业鳞次栉比,产业集群优势正在充分释放。


匠心传古韵 创新助业兴——大城县红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探秘

双福工艺品店的工人正在制作手串。


没有传统就不是京作 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

几十道工序精雕细琢

完成木材到艺术品的转变


虽然已引入机械化设备,但很多大城红木家具企业仍坚持一个原则:纯手工完成关键工序。“红木家具价格贵,原因之一是木材稀缺,之二就是人工成本高。一件家具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大大小小的工序。正因如此,红木家具不可能大批量生产。它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大大超越了使用价值。”宋玉顺说。

在陶然居的展示厅,插肩榫、抱肩榫、燕尾榫等榫卯结构占据了很大空间。“在世界家具行业中,只有中国古典家具采用榫卯结构。”叶双陶介绍,榫卯结构是力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拼接处不用一颗钉子,保持了木材的原生态,延长了家具的使用寿命。

如果说榫卯结构是红木家具的内在美,那么纹饰和器型就是其外在美。在宝德风的一个车间,几位雕刻师正在雕刻云龙柱。这是京作红木家具最经典的纹饰。

“大城红木家具起源于宫廷,多采用龙飞凤舞、鸟兽花卉等纹饰,器型注重雍容华贵。”宋玉顺说,他曾经制作了一把圈椅,为了让圈的弧度、靠板的弧度贴合人体曲线,他花了一年多时间确定器型,纹饰也经过多次修改。

把细节做到极致,这就是大城工匠的匠心所在。凭着技术团队精湛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宝德风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家具修复指定单位。


创新才有生命力 转型才能健康发展——

从古典到“新古典”

不断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我国的红木家具一直属于高端消费品。前几年,红木家具市场“野蛮生长”,导致如今的红木家具市场现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近两年,面对原材料消耗殆尽等问题,企业调整、转型迫在眉睫。大城红木家具企业该如何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红木国标中,黄花梨、小叶紫檀、大红酸枝被称为“老三样”。由于国内“老三样”资源已经枯竭,所以,目前市场上的“老三样”几乎全靠进口。受濒危管制、成材时间长等因素影响,近几年,“老三样”价格大幅上涨,一木难求。

廊坊宏艺轩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萍颇具战略眼光。2013年,她在大城红木家具行业内率先提出,采用“老三样”之外的大果紫檀(花梨木类红木)为红木家具原料,有效降低了成本。

创新研发、更新设备、提升产品质量等,也是大城红木家具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潮头的重要“法宝”。

从2012年开始,大城正德发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倾力在“新”上狠下功夫,不断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同样是一把椅子,不断融入新工艺,就会更受消费者欢迎和喜爱。”公司董事长郑德发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生产的皇宫椅,在椅背和扶手上雕刻出牡丹花样,在目前的大城红木市场尚属首例。椅背采用S型设计,人坐上去,腰部有依靠,十分舒适。”

为了让公司产品符合各个年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刘萍和团队以“新古典”为整体设计风格,既传承传统工艺,又与现代家居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相结合,设计出“玉梳”等多个系列产品。

在大城县红日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数台不同功能的大型设备开足马力加紧生产。砂光机“吞”入一根粗糙木料,几秒钟后,“吐”出来的木料已变得光滑平整,比人工刮磨、打磨半天的效果好上几倍。“企业从2017年开始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升级,先后引进砂光机、拼板机、洗料机等7台设备,工作效率提升了10%,人工成本减少了30%。”该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苑秀岭告诉记者。

如今,当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创新研发、更新设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同时,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大力集聚产业人才。南赵扶镇是红木家具企业主要聚集区,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对域内红木家具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如突出品牌建设,对知名红木家具企业进行整体包装推广,促进行业整体升级发展;坚持标准引领,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引导本地企业占领行业发展的主动权和制高点。


延伸产业链 丰富红木文化内涵——

文化与产业正在深度融合

新旧动能正在强力转换


“这批手串品相不错,价格也合适。”在大城县双福工艺品店,店主缴福举和妻子郝福妹正在招呼客人。他的店铺主要销售以印度小叶紫檀、越南黄花梨等为材质的工艺品摆件和文玩手串,大多数产品由他设计。

缴福举和妻子早年制作、经营红木家具,后来,由于资金等原因,他们转行做起了工艺品生意。通过几年打拼,他们拥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注册了品牌“双福家”。

随着大城红木家具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产业链正在延伸。文化与产业正在深度融合,旧动能与新动能正在强力转换。

目前,大城县形成了红木、贸易、旅游、文化等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2015年,河北省重点项目大城红木文化产业新城开业,包括展示中心、古玩商业街、中国红木城、配套住宅、中国国际红木交易基地等,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红木文化一站式体验基地。2019年,中国红木城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外,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和《寻宝》栏目都曾报道过大城红木家具行业;大型音乐剧《紫檀》成为宣传、推动大城红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名片;大城县首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进一步提升了红木文化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如今,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城正以新的发展动能向世人发出“中国京作红木看大城”的邀请。大城县红木产业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手记

秉承“工匠精神” 谋求更大发展


目前,大城县依托红木家具,以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红木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京作古典家具之乡”这一荣誉绝非虚名。

通过红木家具,我们看到了大城人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尊崇。他们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精心雕琢,把每一块木头当成有生命的个体去对待。他们将对红木家具的热爱融进一凿一斧中,用精湛的技艺吸引更多人走近、了解红木家具。

通过红木家具企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大城县对红木文化产业的大手笔推进。近年来,在推动红木家具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城县不断深挖红木文化内涵,把红木家具贸易延伸为红木文化传播,通过举办各类文旅活动,促进文化与产业交融共生,这对促进县域红木产业集群发展上档提速以及红木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大城县红木文化产业发展渐入佳境,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红木家具凝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只要所有从业人员继续秉持“工匠精神”,不断谋求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城县红木文化产业一定会开启世界家居文化新境界,书写新时代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来源:大城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