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波動,“避險資產”怎麼選?

近期在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疫情影響波及全球股市,美股10天4次熔斷,同時也對全球資本市場造成衝擊,尤其是和美股關聯性較高的歐洲股市、日韓股市等,全球多個國家進入技術性熊市,一時間全球市場避險情緒升溫。基於此,咱們本期就來聊聊硬核“避險資產”怎麼選?

一、全球市場多番波折,A股表現較強韌性

近期A股表現出較強韌性。2月24日至3月20日,全球多數股指跌幅超過20%,反觀A股,上證綜指(-9.67%)與深證成指(-12.72%)表現相對堅挺。

恐慌情緒蔓延之下,全球尋找避險資產,其中中國A股成為不少海外機構一致看好的方向。比如3月1日,摩根士丹利指出,全球資本市場因新冠病毒而動盪,中國將成為“資產避難國”,並將中國股市評級從“持平大盤”上調至“超配”;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發表的文章中也表示,在應對新冠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巨大沖擊方面,中國經驗表明,正確的政策能對抗擊疫情和緩解其影響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正逐步復工復產,“經濟出現了令人安心的正常化跡象”。

二、支撐A股抗跌及配置價值的積極因素有哪些?

首先,國內疫情防控效果顯著。

目前在我國政府快速有力的應對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3月12日國家衛健委正式宣佈我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反觀海外疫情發展情況,以2月20日為分界線,在這之前疫情爆發主要集中在中國,在這之後全球出現加速擴散趨勢。興業證券認為,從本次公共衛生事件處理方式來看,中國所展現出的制度優勢、採取的正確措施,將逐步被全球投資者認可,逐漸體現出我們的制度優勢。

二是,貨幣政策空間優勢。

面對疫情的意外衝擊,全球央行均不同程度採取寬鬆政策應對,降息和釋放流動性。相較美國而言,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措施及時到位,貨幣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支持,穩定國內經濟增長和防範金融風險。

第三,A股估值較低,優勢明顯。

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目前wind全A的市盈率約16倍,從過去十年維度來看,處於40.13%百分位,換言之,市場目前處於十年中位數以下。

應對波動,“避險資產”怎麼選?

另外對比全球,作為價值窪地的A股在疫情衝擊下跌幅度較小的同時,估值也相對較低。例如跟美股相比,標普500PE當前(截至2020.3.20)為16.2倍,僅小幅低於2005年以來的均值18.7倍。反觀A股,滬深300PE當前為11.1倍,大幅低於2005年以來的均值16.5倍。可見,從相對和絕對估值看,A股都明顯低於美股,估值優勢明顯。

應對波動,“避險資產”怎麼選?

所以面對全球市場的一波三折,在眾多機構看來,此時不應被恐懼所裹挾,而應該聚焦長期,保持理性。比如海通證券認為,“對A股不用很恐慌, 市場主要由內因決定,儘管會受到海外市場波動的情緒傳染,但由於中國疫情已經基本控制住,加上估值處在低位,因此長遠看市場向上的大格局不會改變。”

三、避險資產怎麼選?

綜合以上內容,姐認為——謹慎是目前應有的態度,戰略上保持樂觀,戰術上不過於激進。換言之,疫情僅是階段性影響,不會改變經濟及市場長期向上趨勢,但是短期波動不可避免。

所以作為普通投資者,咱們目前能做的就是兩件事:

一是儘量減少不確定事件對自己心情和投資行為方面的影響,比如疫情還會持續多久?市場未來是漲是跌?

二是明確瞭解當前不確定環境下,有哪些是確定的,比如,疫情一定會過去,刺激一定會出臺等等……

接下來要做的是把眼光放長遠,依照確定性事件去做自己的資產安排,比如按照既定計劃,堅持用長期閒錢投資、不加槓桿;另外應對目前風險,還應當多元配置,在自己的投資組合中加入一味有效的“避險資產”。

那麼問題來了,“避險資產”怎麼選?

姐覺得首先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與股市存在低關聯性,好處在於避免和股市同漲同跌,起到較好的風險對沖作用;第二,穩定性要強,以此平滑投資組合的波動性;三是要具備良好的流動性,這樣才能滿足隨時變現的需求,換言之這是避險資產的“剛需”;最後就是穩收益,雖說我們的目的在於避險,但對收益也要有追求,不然就會成為投資組合中的無效資產,不具備長期配置價值了。

對號入座,哪類資產具備以上條件?

光大保德信固收分析師鄒強之前發表觀點認為,當下是在從流動性風險為主的第二階段向衰退風險為主的第三階段轉化的過程中,不管是在第二還是第三階段,

債券都是不錯的資產,利率往往在第三階段伴隨經濟下行而創出新低。

也確實,從近期表現來看,中國債券吸引力提升。同時中信證券觀點表示,全球恐慌情緒蔓延,全球大類資產進入避險模式,債券市場體現出避險資產特徵。短期來看,海外疫情的進一步擴散和發酵可能繼續在風險偏好的角度壓制股市、利好債市,全球債券利率後續預計都有進一步向下的空間。中長期看,中美利差進一步走闊對海外資金吸引力增強,中國債券可能成為全球核心資產


另外,隨著國內基金品種的不斷豐富,某些類型的公募基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充當散戶配置“避險資產”的角色。比如能很好對沖系統性風險,力爭實現穩定收益的公募對沖類產品。此類產品在2013年拉開發展序幕,截至2019年底,我國目前存量公募對沖產品規模達到167億元。(數據來源:興業證券)

應對波動,“避險資產”怎麼選?

公募對沖產品的最大優勢是自身表現免疫於市場走勢,從而起到很好的風險規避作用。舉例來說,比如將2013年12月-2020年2月21日期間的市場劃分為上漲、下跌、震盪三種狀態,進一步呈現不同狀態下公募對沖產品表現:

應對波動,“避險資產”怎麼選?

從結果來看,在市場下跌的區間內,公募對沖產品的表現都較為穩定(如下圖),且都顯著跑贏滬深300和wind全A的同期表現。即便在震盪市(2013年底至2014年7月以及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對沖產品的業績也穩定優於市場表現,可見此類產品確實有一定的風險對沖作用。

應對波動,“避險資產”怎麼選?

最後小結一下,目前在全球恐慌、市場震盪的背景下,大家要儘量保持理性和耐心,沒必要太過悲觀,也不要盲目抄底,我們能做的是“既來之則安之”,對決不可避免,不妨主動出擊,尋找現下更合適的投資機會和標的。正如姐上文說的,在組合中加入一味“避險資產”,賬戶“防震”的同時,一方面能降低外圍市場波動帶來的心理干擾,減少非理性投資行為的發生概率,比如低位割肉;另一方面保持充足流動性,給予自己更多的擇機空間。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