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德式嚴謹”,還有鄰里溫情 | 睡前聊一會兒•海外抗疫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今天,我們來聊聊疫情中的德國。

最近,柏林的天氣越來越暖和,原本因疫情勉強宅家的德國人又漸漸坐不住了,家門口的公園天天都有警察專門盯著違反接觸禁令的年輕人——一個月前,德國全境禁止2人以上聚集(家人伴侶除外),並保持至少1.5米的距離。此前,這個公園已多次登上媒體,起初是因遊客如潮、對疫情毫不在意,後來變為增派警力罰款驅離,最新的則是:草地上曬太陽的人依然很多,不過彼此間隔、錯落有致,讓警察挑不出毛病——這大約就是傳說中的“德式嚴謹”。

除了“德式嚴謹”,還有鄰里溫情 | 睡前聊一會兒•海外抗疫

其實,倒不是德國人對疫情毫不在意,隨著確診人數攀升和管控措施升級,超市裡戴口罩的人明顯多了不少,公寓鄰居們進出大門,也都用手肘推門了,週末親友聚會的喧鬧,也多日未曾聽到。當然,對抗病毒除了靠居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守望相助的力量同樣重要。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公寓門廳公告欄上的幾張便籤條:“親愛的鄰居們,當前的情況你我都不曾經歷,但如果你需要幫助,請儘管聯繫我,購物、修理或是其他,我們願意幫助您。”文末,鄰居還留下了自己的電話和名字。

從首都柏林到偏遠市鎮,無數鄰居貼出這樣的紙條,自發參與社區公益,幫助隔離在家或是不便出門的老人:代買物品、送藥上門、照看孩子、照顧寵物花草。柏林還開通了一條公益熱線,供孤獨在家不便出門的老人免費和志願者聊天解悶。透過這些例子就不難理解,在推特和臉書上,伴隨“冠狀病毒”一同出現的關鍵詞為什麼是“鄰里互助”。

這樣的便籤、熱線並非疫情催生的新事物,而是德國民間力量的日常延續。

它脫胎於中世紀以降的城邦自治傳統,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教訓,讓“人人有責”成為德國人從小就樹立起的基本共識。疫情中沒有人可以獨行,互幫互助不僅是危難時刻的暖心之舉,也是紓解難題的重要力量。

疫情當前,流浪漢等群體面臨著更嚴峻的生存壓力。但我們也看到,在柏林街頭的欄杆上,懸掛了很多塑料袋,這是市民自發留給流浪漢的食物。一個名叫阿德勒的15歲少年,學校停課期間也沒閒著,他和朋友組建了一個信息共享網站。人們只需在首頁點擊“提供幫助”按鈕,填寫姓名、所在地區、聯繫方式並勾選能提供的幫助,就能成為志願者,阿德勒的團隊則會對接需要幫助的人們。

除了“德式嚴謹”,還有鄰里溫情 | 睡前聊一會兒•海外抗疫

這是3月2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一家閉門歇業的餐館外擺放的桌椅。新華社發(張平攝)

同樣遭遇危機的,還有餐館、酒吧、咖啡館等商鋪,由於管控措施,它們已經一個月沒有收入。關門的理髮店,也影響了巴登符騰堡州州長克萊馳曼,他的板寸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走形。州長先生倒也達觀:“我的髮型表示,我本人是遵守管控規則的,希望別人也如此。”疫情期間,儘管德國政府已經推出7500億歐元的經濟支持計劃,5人以下小企業每月可以申領9000歐元補助,但這並不足以為所有企業解決燃眉之急。

熱愛生活的德國人同樣為它們伸出了援手。一群居住在柏林的藝術家、程序員、撰稿人和電影人,聯合上線了一個名為“幫助柏林”的網站,人們可以在網上購買停業店鋪的代金券,待恢復營業後再去消費,以此幫助店鋪維持資金流動性。

在“拯救你熱愛的街區小店”網站首頁醒目的標題下方,參與援助的數字持續增加:僅柏林已有2461家店鋪被收錄,籌集金額超過106萬歐元。在德國,類似的網站還有幾十個,他們全部都由民間自發組織,幾乎不收取費用。一個名為“鄰里救星”的網站,將上述店鋪信息標註在電子地圖上。將地圖放大到全景,16個聯邦州的店鋪信息和數字星星點點,彷彿是德國疫情動態統計圖的另一種形式。但不同是,後者令人焦慮,前者給人希望。我也不由按圖索驥,買了家附近一個披薩店的代金券,希望疫情防控再加把力,剎住蔓延之勢,讓這家店能恢復人氣如初。

這正是:鄰里共舟楫,同心方克敵。

(文 | 巴赤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