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芬蘭教育適合我們國家現在的教育體制嗎?為什麼?

藝林玉語


適不適合,不能拘泥於教育本身來談。教育體制的改革一定是超越教育領域本身的,很多時候決定教育體制變革方向的往往是那些與教育無關的事。可以借鑑,但照搬照抄肯定不行。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導致任何一個小問題都會被無限放大而成為一個大問題。中國的優質教育資源有限,我們在研究芬蘭教育問題的同時一定要理性看待當前的教育現狀。

芬蘭教育以其“學生假期多、入學晚、上課時數少、沒有補習沒有壓力而”文明。我想有兩點原因不容忽視:

  一、運用知識於生活的教育理念

  芬蘭重視學生運用知識於生活的能力,測驗的不是學生已經學到了什麼,而是學生可以用學到的東西做什麼。


   二、教育機會高度平等的社會制度

  芬蘭表現傑出的另一原因,在於「平等」這個理念在各個面向高度地落實。芬蘭能力最強與最弱學生之間差異為所有國家中最低;學生家長的社經地位對芬蘭學生表現的影響為所有國家中最小;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異亦是所有國家中最小。在不到5百萬的人口裡,基礎教育的學校就超過3千5百所。

而現階段中國適不適合學習芬蘭的教育體制呢?我想也有兩大問題需要我們關注。

一、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係

中國的教育改革談了很多年,但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踏踏實實。我們不能一言蔽之,認為這是整個教育體制的事。教育是社會諸多機制中的一環,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都緊密相連。簡單的說,中國目前的市場環境沒有給素質教育落地生根的基礎,中國的應試教育也是當前人才選拔機制和用人機制倒逼出來的。

二、基礎教育在城鄉、地域間失衡

中國的大城市基礎教育整體水平是領先世界的,在閱讀、科技、數學等等領域的各類測評成績讓人側目。但是中國還有廣大農村城市,和主動中小城鎮,教育的發展明顯滯後。這也不能直接推責為教育投入的問題能夠解決的。中國正處在產業改革的關鍵時期,面面俱到對於這麼大的國家來說也很艱難。


黃SIR熱評


國情不同,教育理念不同,家長想法和做法不同,所以芬蘭教育不一定適合我國的教育體制。看幾個對比

1.學生

芬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從一年級每週19節課到九年級每週30節課,我國從小學到九年級基本都是每週40節課。

芬蘭對學生做到了因材施教,學校沒有所謂“精英班”,學校根據每個學生對知識接受程度不同,智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材來針對不同的學生。

芬蘭對1—8年級的學生沒有考試,只有九年級學生參加高中入學考試,12年級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也沒有排名,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是非常重要的。

學校對學生鼓勵個性的發展,尊重個體差異是芬蘭基礎教育最大特點,芬蘭教師對學生沒有不比較,不拿優秀學生的作業給後進生做比較,不會將優等生的作業在班級裡展示。

2.教師

教師素養方面,要想在芬蘭教學必須經過五年的師範專業培養,取得碩士學位才能上崗。

教師待遇方面,工資待遇優厚,因此在芬蘭成為了最搶手的職業,在報考大學時,報考師範大學人是最多的,據統計競爭率是1:10。

教師自主方面,老師可以自主決定教學,不用寫教案,不用坐班,也沒有評優。靠的是老師責任,全社會的信任。教師深入教學,深入學生中去,能和學生打成一片,能蹲下身來和學生交流。

那麼學生其他時間都幹嘛去了呢?掌握多門外語,讓學生走向社會學會思考,學會和別人交流和互動,在課堂上學習廚藝,修理,插畫等多種才藝,為以後走向社會培養了工作能力和創業能力。

總結,學生信任老師,老師信任學生,社會也信任老師





教育奔跑者


可以分情況借鑑,但應該一時半會改變不了國內體制,芬蘭的教育理念崇尚自然,尊重孩子的好奇心,雖然改變不了大環境,可以從咱們家長自己做起,慢慢引導孩子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