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一本教你如何正確放下偏見的書

原本是想推薦一部好看的電影,但是恰好今天是“4.23 世界讀書日”。

所以還是趁著這個一年一度的好日子聊聊讀書這件事。

“世界讀書日”——一本教你如何正確放下偏見的書

小王子立體書

今天推薦一本好書:《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

“世界讀書日”——一本教你如何正確放下偏見的書

本書的作者約翰·奧莫亨德羅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波茨坦分校人類學系傑出教學教授。

他從事文化人類學導論課程教學37年,本書便是他37年來教授人類學導論課程的點滴心得。

雖然這是一本人類學導論教材,但是作者採用了一種其他導論教材罕見的寫作模式:

一種極似中國明清擬話本小說“入詩、入論、正話、結詩”的結構。

藉助這種彷彿源自佛經變文故事的寫作方式,他將融合個人體驗的反身性民族誌與教材內容巧妙結合,從故事中不知不覺地引出章節主題。

就像擬話本小說:先用一個濃縮了該章節主題的富有啟發性的小故事,點出主人公將在“正話”部分經歷的冒險,並在閱讀“正話”的同時與“入論”中的小故事互相印證,進而自然的歸納出“結論”所要呈現的具有教育意義的主題。

全書按照人類學家認識文化、理解文化、闡釋文化的基本步驟分成 11 個問題依次排列,逐層遞進,將人類學的基本概念嵌入我們認識文化的過程中,避免了專注獨木忘乎森林的困境。

11 個問題是什麼

每個領域的研究者都有一套獨特的問題和詞彙來理解這個世界。

文化人類學家也不例外。

這些問題代表了大多數人類學家在研究中都對人類提出的基本問題。

1.什麼是文化?

人類學家試圖描繪(闡釋)、解釋、捍衛、或改變的,是怎樣的人類?

2.如何瞭解文化?

我該如何最大限度地發現某種文化中人們共有的認識?

3.這種實踐或觀念的背景是什麼?

這些實踐或觀念,在這些人們生活的其他領域中,又表現為怎樣的原因、組成、結果、影響或象徵?

4.其他社會也這麼做嗎?

其他社會的做法於此是同是異?原因何在?

5.這些實踐與觀念在過去是怎麼樣的?

是什麼把這些塑造成今天的模樣?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怎樣的變化?

6.人類生物性、文化與環境是如何互動的?

人類的身體或其生理環境是如何塑造行為的?行為又如何影響了身體或生理環境?

7.什麼是群體與關係?

社會機制或群體對這些實踐與觀念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人們是如何組織起來完成各項任務的?權威如何確立?權力如何分配?

8.這意味著什麼?

這些實踐、物體或表述,對參與者有什麼意義?如何將他們對此的經驗和感受傳遞給沒有參與的人?

9.我的視角是什麼?

我的個體和文化角色會如何影響我的認識?這種文化對我瞭解自身文化有何幫助?這又如何改變了我?

10.我在下判斷嗎?

我有沒有對這一幕預設了道德判斷,讓我戴上有色眼鏡,拘囿了我的看法?我該基於何種立場來判斷這些實踐或觀念?

11.人們在說什麼?

我所觀察的人們如何談論他們的所作所為?如何談論我對他們的研究?我該如何研究他們?他們又是怎樣看待我筆下的他們的?

這 11 個問題和章節中,你或許理清了之前模糊的概念,或許看到了平日裡熟悉的現象,又或許增加了看待事物的新思路。

一言以蔽之,學習文化人類學能讓你洞悉、探索我們千差萬別的世界。

什麼是文化

在瞭解什麼是文化之前,首先我們要先知道文化人類學是什麼?

文化人類學是對人群之間思想和行為上異同之處的描述和解釋。


文化人類學是對其他人類生活方式的闡釋與悅納。

文化人類學家詢問有關於人們生活的問題,來自我們對“文化”的定義。

文化是一群人通過習得,對其所作所為和每件事物的意義共有認識。

“習得的共有認識”與本能或天生的行為相對,指的是人們天生罕有,只有通過從小學說話、學走路、獲得文化而得到的能力。

“習得”的意思,打個比方,一個北方人搬去南方所獲的文化,就比那些土生土長的南方人要少。

“習得的共有認知”意為:一個北方人如果去學習南方的文化,北方人就會模仿他從自己的鄰居和許多其他南方人身上看到的常見的東西。

如果北方人瞭解或做了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這就不屬於文化。

“習得的共有的認識

”意為:文化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中。

“一群人習得的共有認識”強調了“共有”的觀念,唯有集體共享方可謂之文化。

“一群人通過習得,對其所作所為的認識”說明,文化會指導我們的行為,有時候是我們意識到的規則與知識,如“車走右,人行左”,有時是你無意識間模仿周遭形成的習慣。

“一群人通過習得,對其所作所為和每件事物的意義共有的認識”意思是:文化不僅會指導人們該幹什麼、怎麼幹、什麼時候幹,還預示和解釋了其他人會做什麼、說什麼。

文化不同於文明

文明是指:由集約化食物生產維持,圍繞提供管理、商業、藝術和宗教領導的大都市中心,組織而成的複雜社會。

文明代表眾多社會或文化中的一種形式,所有這些社會都建立在一般共識之上。

文化不是行為

儘管它可以指導我們的行為,告訴我們這些行動者該做什麼、為什麼去做。文化是一種無法自現的共有認識。

文化無法解釋人們的每一樣所思所為,儘管文化指導著行為,但它卻不是其所關聯的行為本身。

身邊隨處可見的文化現象

雞和蛋的故事

位於加拿大北部紐芬蘭的婦女以前不吃雞肉,是因為她們在養雞的過程中認為:它們和奶牛一樣是食物的生產者,而不是食物的本身。

雞的一生對她們來說是下蛋的一生,而不是吃肉的一餐。

所以雞不是養來吃肉的。

對於現在“吃雞”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一種飲食習慣來說,我們追溯到 20 世紀可以發現,“吃雞”其實很晚才出現。

紐芬蘭的婦女拒絕食用雞肉,既不是一種個人禁忌,也不是突發奇想。

事實上,在很長的歷史時間內,人們都認為雞肉不值一吃,甚至令人厭惡。

無論確切原因何在,不吃雞肉都算是一個源頭古老、範圍極廣的文化觀念。

那麼作為現代人看待這些和我們的生活相去甚遠的文化時,就要跳出我們本文化的現世主義中心,避免“今日之事一如昨日之事”的思維方式。

現世中心主義者認為:今天我們生活的方式是常態,或者是最好的、永恆的。

然而群體的觀念和行為隨著時間的變化也一直在改變。

我的腸胃啊

生物與文化是我們這個物種(智人)適應地球生活的兩種方式。

我們在生物上進化為文化動物。

文化也反過來塑造了生物性:我們的行為方式影響了我們的健康。

文化塑造了人們對世界的共識,使文化參與者適應了自己的生物侷限性。

比如:紐芬蘭人和他們的北歐親屬之類飲食中有很長喝牛奶歷史的人群,由於進化出在成年後腸內仍能繼續產生乳糖酶來分解乳糖,所以他們的成人可以飲用牛奶。

飲用牛奶能讓某些北方地區或草原環境中的生活更有保障,於是當地人群也就進化出喝牛奶的習慣。

而大多數文化的飲食中沒有牛奶,所以大多數人都保持了人類最初的生物特徵:

人在斷奶後就停止生成乳糖酶。

文化中沒有喝牛奶習慣的成人,喝了牛奶往往會感覺很難受並有不良反應。

我們稱之為:乳糖不耐受。

而對疾病的免疫力也是這樣的一種方式。

綠色和平者的抗議活動

紐芬蘭大溪鎮向來有獵殺海豹的行為,後來導致大量綠色和平組織示威者和反對獵殺海豹的抗議者,專程跑到此處海濱,帶著電視攝像機舉行了一次廣為報道的反捕獵抗議。

遊行和後續遊說試圖讓歐共體禁止海豹產品,導致海豹價格在紐芬蘭陡降,海豹捕獵活動銳減。

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遇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價值體系衝突,而且這種互動正在不斷增長。

當綠色和平示威者一窩蜂的舉行了抗議活動後,他們並不知道獵捕海豹對北島人意味著什麼。

捕殺海豹是為了避免過多的,漁民賴以生存的鱈魚被吃,捕獵海豹的收入可以用來支付修理漁船的費用,隆冬季節,經過幾個月的失業,出去捕獵海豹可以讓他們的生活保持自我滿足。

但是我們該如何“客觀地”去理解那些我們認為不好、甚至在道德上會讓人產生厭惡感的觀念呢?

相對主義這一問題,讓我們思考在面對異文化時的道德立場。

相對性問題的目的是將道德議題擺到文化遭遇的面前,這樣本文化中產生的判斷,就不至於給我們在異文化中的體驗帶來過多的偏見。

從而讓我們邁向某種程度上的文化相對主義,這種方式有助於我們認識到文化價值和標準上的不同。

我們的文化為我們觀察的世界提供了“過濾器”。

社會在濡化我們的過程中,要我們相信我們自己所作的是正確的、聰明的、自然地、並鼓勵我們如是從之。

民族中心主義意為只用自己本文化的價值和標準去判斷其他文化。

與異文化相遇會強化我們的民族中心主義,這也能推動我們去反思該如何思考所知道的事情,並使我們改變看法。

如果我們想用創造性思維提出對人類同胞有益思維看法,我們就必須跳脫出我們自身所受教育的侷限。

林中路

本書是一張出色的人類學“知識森林”地圖。

我們生活在一個形形色色、千差萬別、複雜且日新月異、不斷變遷的世界。

這個世界好比一個巨大的森林。

我們以往的基本認知好比是給森林中的每棵樹貼上標籤、銘牌,讓我們知道森林的基本構成。

但即使認識了森林中的全部樹木,我們還是會在林中迷路,無法展開自己的探險。

而“人類學家思考方式”讓你從更大的生態角度去了解林中樹木的分佈基本規律。

想要在這片林中走的更遠,需要我們從對一株植物的喜愛,轉化為對整片森林的熱愛。

跨國際、跨民族的文化交流因全球化而日益頻繁,因文化差異造成誤解的幾率也大大增加。

如果我們能夠以寬容的心態,更多理解他人的觀念與文化差異,我們自己的生命也將發出更明亮的光彩。

世界讀書日,願你們都有好書相伴。

“世界讀書日”——一本教你如何正確放下偏見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