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功卓著的北宋名將狄青,沒在沙場倒下,卻在猜忌中冤死

狄青是北宋一朝難得的優秀軍事將領,他有勇有謀,在宋朝的西北戰事中立下了卓越的戰功,然而這麼一位名將,卻最終在宋朝重文抑武的大環境下,蒙受不白之冤,最終鬱鬱而終,成為一位悲劇將軍。

狄青是山西人,他出生自一個貧寒的家庭,從小弓馬嫻熟,善於騎射,一身是膽。在他十六歲時, 他的哥哥與人鬥毆獲罪,狄青大義凜然的代兄受過,被“逮罪入京”充軍,從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戰功卓著的北宋名將狄青,沒在沙場倒下,卻在猜忌中冤死

1038年,西夏李元昊起兵反宋,狄青被朝廷挑選到邊境作戰,又開始了血戰沙場的邊塞生涯。他勇猛無比,經常在隊伍之前衝鋒陷陣,四年之間,經歷了大小二十五戰,中過八次亂箭。他被人稱“狄天使”,每次戰鬥都把頭髮披散開來,還帶著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英勇衝殺,無所畏懼。

由於作戰勇猛,狄青名聲大噪,很快便被推薦給了當時同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的韓琦和范仲淹,兩人一見,均覺得他是個人才,以禮優待。范仲淹還教狄青讀《左氏春秋》,刻意培養,還讓他學習兵法知識。狄青也不負眾望,立下了赫赫戰功,很快便升任為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等職位。事實證明,狄青不只是會衝鋒陷陣,也不只是會戰術,他還有一定的戰略眼光,堪稱帥才,這在他之後的嶺南平叛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西北戰事平定的八年之後,廣西少民首領儂智高起兵叛亂,自稱仁惠皇帝,攻陷南寧,又破沿江九州,一直打到廣州城下。宋廷多次組織軍隊征討,均是大敗而歸,還被擊斃了多個高級將領,朝野為之震動。正在滿朝文武一籌莫展之際,已升任樞密副使高官的狄青主動請纓。

戰功卓著的北宋名將狄青,沒在沙場倒下,卻在猜忌中冤死

九月,狄青被任命為宣徽南院使,仁宗親自為他把酒送行。狄青到嶺南後首先停戰整頓部隊,整肅軍紀,並將違反命令擅自作戰導致失敗的三十多名將校處斬,全軍相顧失色,為之敬服。

之後,狄青乘敵不備,率輕騎襲取崑崙關,于歸仁鋪(今廣西南寧東北)列陣。叛軍雖士氣極高,但是狄青指揮若定,令騎兵從左右衝殺,叛軍陣腳大亂,紛紛潰逃。宋軍乘勝追擊,平定叛亂。在平叛期間,仁宗曾以厚賞為諾,想讓交趾國(今越南)派兵援助,狄青極力反對,他認為交趾國作為蠻夷之地,貪得無厭,如果他們乘機再發動戰亂,將會無法抵禦。在他的堅決反對之下,仁宗取消了向交趾借兵,在叛軍被平定之後,“人服其有遠略”。

狄青回到朝廷之後,官復樞密副使,然而,立下赫赫戰功的他卻開始遭到疑慮和猜忌。北宋立國之初,為了避免五代十國時期的武將專政奪權和兵亂頻發的弊端,便極力壓低武將地位,把重文輕武作為基本國策。由此造成了文人主政,他們看不起武將,更何況是出身低微的,從一個小兵升至國家最高軍事長官的狄青,在遠征嶺南之時,就有大臣提議派宦官來監視狄青,後來因為情勢緊急才作罷。

雖然立下大功,連宋仁宗都標榜狄青乃“朕之關張”,但是在文臣心中,疑忌和不安卻達到了頂點。他們開始紛紛上奏,請求將狄青遣出京師,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宋仁宗始終沒有聽從他們,在他心中,狄青功勳卓著,棄之是為不義,而且在當時那種強敵環據的時代,這樣的武將必有其用。

在文彥博請求罷免狄青時,仁宗堅持說狄青是忠臣,豈料文彥博立馬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作為後周臣子,後來起兵奪權建立大宋,他言下之意趙匡胤雖然是忠臣,但是有了軍權就立馬變成了奸臣?這些話對心地仁厚,待人寬和的宋仁宗來說並沒有什麼冒犯的感覺,但且換個皇帝,文彥博怕是要被抽上幾鞭子。

臣僚百官紛紛進言罷免狄青,更有甚者以罷官相威脅,還有人開始造謠說狄青家的狗頭長角,說狄青家夜有奇光,就連京師發水,狄青避家相國寺,也被認為是狄青要篡位謀逆的行動,就連原來屢屢稱頌狄青戰功,譽之為良將的龐籍、歐陽修等人也極力反對繼續任命狄青。

狄青聽說此情勢之後,到中書門下詢問,想為自己辨別清白,話音剛落文潞公文彥博便眼睛直直的盯著他說:“沒有其它意思,就是朝廷懷疑你而已。”囂張無禮至極,狄青見此場景不由得驚怖,站立不穩連退幾步。

終於,眾議成林,曾參殺人,1056年,僅作了四年樞密使的狄青被罷官,貶去陳州。狄青到陳州後已是惶惶不安,而文彥博還是派人每月兩次定期到狄青家中查問,狄青更是“驚疑終日”,不到半年,就被折磨的鬱鬱而終。

戰功卓著的北宋名將狄青,沒在沙場倒下,卻在猜忌中冤死

這位年僅四十九歲,為大宋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沒有在烽火硝煙中倒下,卻在猜忌和迫害中含冤而死。他死後,仁宗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