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中毒!四五月少吃這類食物

近幾日,多地發佈謹慎食用海紅的安全警示。每年四五月,食用海紅造成食物中毒的事件頻發。海紅,又叫貽貝,是北方常見的食用性貝類,浙江與上海地區將其煮熟後的乾製品稱為淡菜。小小海紅,何以引來大家的關注?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教授陳舜勝告訴記者,食用海紅容易引起中毒,主要是因為海紅等貝類生物食用了有毒物質,然後在體內蓄積毒素造成的。

當心中毒!四五月少吃這類食物

圖說:海紅(貽貝) 來源/東方IC

春夏、初秋季節,水體富營養化會導致赤潮更多一些。赤潮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其水色因形成時佔優勢浮游微生物的種類而異,可能出現粉紅、醬紅、黃褐甚至綠色。赤潮微藻帶有強烈毒性。因此貝類、魚類接觸、攝食赤潮生物、感染毒素後,會造成大量死亡。“相比於魚類,貝類耐毒性更強,部分染毒後仍然存活,容易被忽視。魚類遇到水質差的環境會遊動避開,貝類一般為定著性生物,無法及時移動避開汙染水體,更易染上毒素。”陳舜勝表示。

海紅是一種濾食性生物,可以從海水中攝取顆粒狀及膠體狀有機物,還能直接吸收有機物。它們大多生活在潮間帶至低潮線附近——正是赤潮的多發區域。赤潮一旦發生,區域內其他貝類和魚類都可能染毒。如果食用了染毒的貝類或魚類,赤潮毒素就進入我們體內,引發頭痛、噁心、四肢肌肉麻痺、皮疹、發燒、甚至呼吸停止等中毒症狀。“赤潮毒素的種類繁多,食用貝類引起的麻痺性貝毒、腹瀉性貝毒、失憶性貝毒中毒都可歸因於赤潮毒素。”陳舜勝介紹,“麻痺性貝毒是一種與河豚毒素的毒力與毒性近似的神經毒。”

當心中毒!四五月少吃這類食物

圖說:嵊泗縣枸杞島養殖貽貝的白色浮子 來源/東方IC

陳舜勝建議,赤潮多發期間,市民不要食用海紅等貝類。近年來赤潮發生的季節延長,區域也在擴展。消費者應該選擇採自海區環境保護較好的地區食用貝類,浙江產出的海紅相對較好,而有關部門應該增強檢測、監控與監管。

“海紅為海水貝類,如果能用海水、鹽水將貝類暫養一下,毒素稍微會排放掉一些。市民應從大型超市、正規農貿(海鮮)市場等有保障的場所購買,要選擇活力強、無異味的,不要吃死的。”陳舜勝表示,貝類的毒素一般在內臟中較高,食用前要去掉內臟,清洗乾淨再煮熟。

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老問題”是,如果皮膚上有傷口還沒癒合,不要接觸海水及海鮮等生物;在加工過程中,要注意食材、烹飪工具的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感染。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