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導遊基礎》每年必考:中國各民族知識點

民族

廣義: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的共同體,或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各民族。

狹義: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地域、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的共同體。

中華民族:是各民族的總稱,多元統一化的民族實體

1.前身華夏族;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初具雛形

2.自在民族階段:秦漢,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初步形成;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元明清中華民族多元化格局漸趨穩定

3.自覺民族階段:1840年後,各族人民逐漸走向自覺聯合;辛亥革命開啟近代中華民族國家的構建;918後中華民族成為各民族的普遍認同和共同歸屬

4.新中國成立後的新階段:民族大團結日益鞏固

人數最多:壯回滿維苗 人口最少:珞巴族

民族分佈: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東北、雲南最多

民俗類型

1.經濟民俗(物質民俗)

2.社會民俗(社會組織及制度民俗)

3.信仰民俗

4.語言民俗:民俗語言、民間文學

漢族概況

源於炎黃部落,春秋戰國時期形成華夏族;

分北方、吳、湘、贛、客家、閩、粵七大方言,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話為標準;漢字七體為甲骨、金、篆、隸、草、楷、行

歷史上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為主導地位,宗教信仰兼容幷蓄,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提倡仁,重視倫理;漢服分禮服和常服,上衣下裳是正式的禮服,深衣是常服,襦裙受婦女喜愛。

房屋

華北四合院;東北牆壁厚;陝北挖窯洞;南方木造房,共同點:坐北朝南,注重內光;以木承重,以石砌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擅長

節日

1.春節:源於臘祭;從臘月23(24)掃年和祭灶到元宵節,初一不能殺神、掃地、倒垃圾出門

2.清明:又稱聰明節、踏青節,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

禮儀禁忌

1.打拱、作揖、跪拜三種,現被握手舉手、注目問好、點頭招呼代替

東北、內蒙古地區少數民族


滿族

分佈東北三省,遼寧最多,信奉薩滿教、佛教;民間盛行莽式舞,宮廷盛行慶隆舞,滿族秧歌和剪紙廣為流傳,八角鼓是最有特色的說唱藝術;房屋東南開,形似口袋,俗稱口袋房,曼子坑;煙囪在房屋一側。窗紙在外;穿旗袍,風味品是白片肉、血腸、豬肉酸菜燉粉條,除夕吃手扒肉,點心是薩琪瑪;婚姻有“成不成,三瓶酒”之說,節日期間舉行珍珠球、跳馬滑冰等傳統活動,12月3日是族慶——頒金節;尊老敬上是禮儀核心,常見禮節是請安和打千,最親密的大禮是抱腰,不傷害狗,以西為上。

朝鮮族

東北三省,主要聚集吉林延邊朝鮮自治州。有教育之鄉、足球之鄉、歌舞之鄉美譽。農業以墾荒業為主,為高寒水稻,東北優質大米做出了貢獻。信仰多元化,能歌善舞,有農樂舞,長鼓舞,扇舞,頂水舞。代表歌曲 阿里郎,諾多爾江邊,桔梗謠,代表樂器伽倻琴,女生壓跳板和盪鞦韆,男生摔跤踢足球。房屋以木搭建,分三間,用做炕、炊事、倉庫,進門脫鞋。服飾以白色為主,故稱白衣民族。男主外女主內,實行土葬或火葬,人死後,親人三天內不準洗臉理髮吃乾飯。三個家庭節日為 週歲生日、回甲節(60歲)、回婚節(結婚60年)講究父慈子孝,鄙視不孝。

蒙古族

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從事畜牧業,稱為草原嬌子、馬背上的民族。喜摔跤、賽馬,代表樂器馬頭琴,代表藝術好來寶。

信仰藏傳佛教,《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為三大歷史著作,蒙古秘史更為世界文化遺產。《江格爾》與藏族的格薩爾王傳 、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並稱三大史詩房屋為蒙古包,傳統節日為那達慕大會,源於祭敖包,摔跤、射箭、賽馬被稱為男子三項那達慕。傳統禮節為獻哈達、敬茶敬酒、現增鞠躬和握手。

西北地區少數民族


回族

少數民族中分佈最廣的民族,主要聚居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以農業為主,信仰伊斯蘭教。代表藝術是 花兒,花兒會是歌手競賽大會。男女外出必須帶頭巾,嚴禁露頂,禁菸禁酒。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不吃豬肉。

維吾爾族

聚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善於開發綠洲,坎兒井,棉花種植歷史早,瓜果聞名全國,信仰伊斯蘭教,民間故事阿凡提,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賽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房屋一般開天窗,屋頂平坦,花帽、連衣裙是典型服飾,喜抓飯,肉孜節(開齋節),古爾邦節是傳統節日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


藏族

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牧業為主,農業種植青稞,信仰藏傳佛教,《格薩爾王傳》是世界最長的史詩之一。居帳篷,服飾特徵肥腰、長袖、大襟,常把右手放於袖外,穿一首露一手,喜食酥油茶、青稞酒,傳統節日有藏戲節(雪頓節),每年藏曆七月初一舉辦,酥油花燈節,賽馬節,望果節。獻哈達是最隆重的禮節。

彝族

聚居區為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流行多神崇拜,祭祀祖先。房屋大多木結構,低矮無窗,男子頭頂留的頭髮為天菩薩,傳統節日為彝族年、火把節。不能摸天菩薩,給你東西你必須吃,但不能帶走。

苗族

主要分佈在貴州省,以農業為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和祖先,有飛歌、蘆笙舞等舞蹈,特有的刺繡、織錦享譽國內外。房屋為吊腳樓,依山傍水而建,戀愛自由。傳統節日有龍船節、苗年、趕歌節、蘆笙節,不吃羊肉。服飾有穿銀衣。

白族

聚居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信仰佛教,道教,祭祀本主,服飾崇尚白色,以三道茶待客。傳統節日有三月街、火把節、繞三靈,七月十五不能出門。

納西族

聚居在雲南納西族自治縣和瀘沽湖畔。創造了世界唯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東巴文”,信仰東巴教、喇嘛教。特色食品是火腿粑粑、魚乾,婚姻叫阿注婚。傳統節日二月初八三朵節。服飾披星戴月,象徵勤勞。

傣族

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德宏自治州,種植水稻,信仰上座部佛教,代表藝術有孔雀舞,贊哈。房屋是幹欄式建築,飲食為竹筒飯,嗜酒,喜吃檳榔。傳統節日為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中南地區少數民族


壯族

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以農業為主,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銅鼓之鄉的美譽,定期舉辦歌圩盛會。傳統節日有歌圩節。

土家族

居住在湖南湖北、重慶貴州四省交界的叢山中。農業為主,善於漁獵,信仰多神,受白虎信仰和祖先崇拜影響最大。擺手舞和土家錦秉承土家藝術之花。以山歌為媒自由擇偶,傳統節日有趕年,六月六。

黎族

分佈海南。崇拜祖先和自然。房屋有船型屋和金字形屋。傳統節日有三月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