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區沙口村:地裡長出“黑黃金”村民收益大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社會正文 來源: 荊州電視臺 時間:2020-04-25 16:43

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 楊楊格格 孫穎)雞樅菌又叫雞肉絲菇,是一種大型菌蓋,素有“野生食用菌之王”的美譽,它營養功效豐富,市場價格昂貴,因此也吸引了不少種植戶的目光。在沙市區岑河鎮沙口村就有這樣一個雞樅菌種植基地,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吸納不少貧困家庭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脫貧致富。

在沙口村雞樅菌種植大棚裡,一個個黑色的雞樅菌從菌棒中破土而出,看上去像盛開的小傘,生機盎然。

雞樅菌每隔6到8小時採摘一次,每次產出200~300斤。看到雞樅菌黑黑的、“圓圓”的小腦袋,記者也上手體驗了一把摘蘑菇。

沙市區岑河鎮沙口村黨總支書記範後平介紹,雞樅菌最適合在26攝氏度左右的環境中生長。根據每個雞樅菌的大小,工人們會進行分級採摘,大小不同,銷售價格也不相同。

雞樅菌種植項目是去年,沙口村的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多次考察後,與山東遠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一起建立的扶貧項目。目前,已經發展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統一購銷”的一體化經營模式。

現在,沙口村有5個雞樅菌鋼構恆溫大棚,總面積達2250平方米,共有菌種10萬棒。因為在採菇削菇時,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因而,疫情期間,工作隊就優先安排了受疫情影響沒有外出務工的村民和本村的貧困群眾就近到基地務工,負責摘菇和削菇。

目前,沙市區岑河鎮沙口村雞樅菌種植基地產出的雞樅菌供不應求,不僅登上了本地市民們的餐桌,還銷往了成都、上海、廣州等地。據瞭解,雞樅菌項目預計每年能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為沙口村農業專業合作社每年增加40萬元的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