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散文:交公粮

乡愁散文:交公粮

提及交公粮,想必农村30岁以上的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在2006年农业税取消之前,农民种地是需要缴纳农业税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交公粮。

说起交公粮,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没听说过,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60后,对以前的每年交公粮之事,现在还记忆犹新。

交公粮是有严格要求的,分户以前,每个队交多少,按地亩核算,包产到户以后,按人口核算。质量要好,水分晒干,还要干净,不许有过多的秕谷。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不然要多交,以示惩罚。

每年秋季收割打碾完毕,第一件事就是把晒干扬净的麦子,送到公社(那时不叫乡镇,叫公社,后来一段时间又叫区),经粮站验质过磅交给国家,有人说这是支援国家建设的爱国粮,也有人说这是公粮。公粮的质量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来说要籽粒饱满,无杂质,水份不得超过16%才行;另一方面时间也紧,全公社交粮时间一般都在10天左右。那时每个公社只有一两个粮站,交粮的人多车多,都想老早交完,场面十分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们还是积极的拥交爱国粮。

为了不误时间,农民们都会把收回来的麦子,趁天气良好时晒干扬净,把上风头籽粒饱满的装入口袋,封好口,等大队(那时不叫村,叫大队)干部通知具体那一天去交公粮。如果遇上风不好,扬不干净,队里派会使用的女人就用簸箕慢慢筛选。看技术娴熟的村妇簸簸箕,就好像看一场大戏,锣鼓铿锵,出将入相,走马观灯,千朵艳艳。声响像咆哮的海浪,像塞外的朔风,像跌落的潮头,像万马奔腾的蹄音。而她就像个隐藏在幕布后的人,慈悲地微笑着,看那些糠皮、碎草作飞雪的姿态飞走,看那些莹润的粮食在簸箕的后沿稳如泰山、神情安然。"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谁躲得过岁月的簸箕呀,那些丰满的粮食不着急,着急的担忧的是那些混迹江湖的幌子。女人开始颠簸箕,双手握住簸箕的两边,运匀了气息开始簸动:左边一下、右边一下、前面一下、后面一下,双手力道不同,粮食在簸箕里起伏的方向就不一样。经过她们的筛选,才能入袋封口。

接到干部通知,都是早早起床、装车、出动,那时候农民交公粮,基本上用的都是大马车(马车车辕里驾的是队里的大洋马,前面是两匹健壮的骡子),人们早早的排着长队,静等粮站工作人员上班验质,开磅过称。

一般情况下,一个收粮磅点,会有三个工作人员,一个检验质量,一个司磅,另一个开发票。验质员手里拿个签子(前头须尖的空心铁棍),插到口袋里,然后把签子里的麦子勾出来,仔细看看,再放到嘴里咬咬,个个口袋都得过这种铁签子,他说行就可以过磅称,否则就是拒收。说句实话,那时候的粮站工作人员,油水实足,在交公粮时,每个大队都会请他们吃喝,否则你大队的交粮进度就要落后,谁也不敢得罪他们。检验员觉得粮食可以交后,就经过一道上风车的程序。把粮食倒进风车,风车会把不饱满的谷子麦子吹出来。

过完风车就可以过称了,检验员称粮的时候,村民都会凑近盯着称尺看,生怕称没放平,不准。称好后将粮食扛进粮仓,交一次粮,基本掉一次皮,太累,太折腾。

粮食的验收,全靠粮站工作人员定断,收与不收,他们拥有生杀大权。如果验收不合格,比如稻谷质量不好的,还没有晒干的,还没有把杂物吹干净的,就会被拒收,农民就要打道回府。晒干净,吹干净,下次再来。所以,每到交公粮的时候,农民还需要察颜观色粮站的工作人员,一般还都要和他们说些好话,讨他们高兴,以便一次通过。

平时寂静的粮站,到了交公粮的时节里是很最热闹的,有与粮站工作人员因质量问题的争执声,有百姓争晒场发出的吵闹声,有风车车谷子发出的声音,有一同带来交公粮的小孩子的哭闹声,但更多的是埋怨声,怨粮站要求高,怨粮站地盘窄,怨路太远,怨太阳太热……总之各种怨声此起彼伏。


乡愁散文:交公粮

那时候农村还没有修路,到处都是土路,遇到下雨的时候,泥泞的道路让去交粮的极为艰难,磕磕碰碰,受伤是常有的事。路途近的还好,路途远的乡镇要走十把二十里山路,而且水要自带,中午就在集市买一碗粉或几个包子充饥,顺便买几个糖果带回去给孩子,也有的农民买一支钢笔带回去给孩子。有一支钢笔是农村孩子非常奢望的事情。粒粒粮食,颗颗血汗。交收点一般是在公社粮站,远近的村民都齐聚,由于人多,需要排队。因为穷,有些村民不舍得在镇上买饭充饥,大多都是家中带些干粮来充饥。有些农民没吃早饭就出来了,可能还要饿着肚子排一天队才能排到。

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原来集体交的公粮化整为零,下放到农户,按人口上交。

条件好的农民有了手扶拖拉机,可以一车就把公粮拉去上交了。条件不好的家庭,就只能用人力架子车送过去。

那时候庄稼收获的时候农民则要精心挑选上好的粮食,如果被工作人员刁难,农民则需要重新备好一份粮食。推着架子车车,重新走上三十里乡间小路,往往每次都需要交上半天,来回一整天

验收合格,农民才会大大地松一口气。随后过磅,交足国家规定的数额。如果还差的,即使缺几十斤,也要下次再来补够。现在的人,估计很难相信当时的粮库,粮食全是人靠人给背进去的。过磅后的粮食,还需要自己把一包包的稻谷往粮仓里搬,粮仓的入口在两头,要上个五六米高的台阶,搬上去后,打开袋口,往下倒,完了把袋收好,再搬下一包,直到搬完。


乡愁散文:交公粮

那时候农民最怕的就是天灾年份,这样庄稼的生长没有保证,但是不管怎样,交公粮是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

到了九十年代,国家允许交人民币,而且派工作人员到各村收取,及大地方便了农民,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2006年1月1日,这是对中国农民具有划时代的一天。中国政府取消了对农业税的征收。从此,对种粮农民征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永远也不用交纳了,被农民称之为"皇粮国税"就此永远消失了。为了鼓励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对种粮农民实行种粮补贴政策。同时,国家每年根据粮食市场情况公布最低收购价,对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紧跟国家粮食政策变化的步伐,对保护价收购的粮食保证资金供应,切实履行保护农民利益的职责。

如今想起交公粮,也想起当年交公粮的那些农民,现在他们已经老了。这是一代人的记忆,正是这一代人改变了贫穷落后的中国。虽然已成为过去,那种精神应值得传承。但有些经历希望它永远成为过去!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老去的交了30多年公粮的农民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