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永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嗎?

千瑾千昱


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孩子的需要與夢想,給他們愛,然後靜等花開!

今天我講訴的是C媽媽在育兒中,學著如何控制自己情緒的故事。我想對家長朋友們說,育兒並非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也許今天你與孩子溝通的比較好,但這不保證下次你和孩子不會有衝突。這也是我們育兒中常常遇到的,當孩子在三番五次沒有記住,沒有改正的時候,我們會容易上火,接著保不準會大打出手。都說做父母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如何學習在育兒中不斷的自我反省,不斷的自我成長,這是育兒的關鍵。

01

前兩天,C媽媽跟我說,她那天中午特別生氣,還好她剋制住了自己的情緒,她說要不然她真的好想揍孩子一頓。每次她遇到與孩子有衝突的時候,都會來詢問我。她曾在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多次狠狠的打過孩子。我知道後,鄭重的跟她說,家長不能打孩子,這是重重之重。經過我的多次勸說,她學會了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打孩子的事情已經沒有了。現在孩子小升初,到了初一,與小學階段的緊張程度完全不一樣,她與孩子的衝突又開始顯現出來。

這段時間,她的孩子每天晚上寫作業到十一二點,她為了監督她,每天晚上陪著她。那天中午,她讓孩子休息一會兒,以保證下午的上課精力。剛好那個時候數學老師在手機上發來作業,孩子說,我拿著手機背一下數學公式。但實際上,孩子拿著手機開始看各種雜七雜八的小視頻。C媽媽很生氣,對孩子說,“你怎麼能看這些視頻,而且還騙媽媽說你在背數學公式。” C媽媽說她很生氣,考慮到孩子下午還要上課,沒有嚴厲的罵孩子。她跟孩子說,晚上回來我們談一下。她說中午,包括之前,她都好想揍孩子一頓,她真的很生氣。

在我的印象中,C媽媽為人善解人意,通情達理,溫柔可愛。當她跟我說,她打孩子的時候,我非常的驚訝,我難以把她跟一個會打孩子,而且動不動把“揍”字掛在嘴邊的媽媽聯繫在一起。這給我的觸動很大,也促使我思考,家長在育兒中,控制自己情緒的重要性。

我對她說不能打孩子,不能罵孩子,這是所有育兒中的重重之重。當家長對孩子生氣,開始吼叫,打罵孩子時,家長所有的說教,所有的道理,所有的為孩子好,都將化為烏有。因為當孩子們看到爸爸媽媽如此生氣,他們會想到:爸爸媽媽認為他們不是好孩子,認為他們犯錯,屢教不改;爸爸媽媽不喜歡他們,不愛他們,不想要他們。他們也會想到:真的是自己不好,怎麼教都教不會,怎麼學都學不會,總是改變不過來,自己無藥可救了。當他們在睡覺之前,在去學校的時候,想起爸爸媽媽對他們的生氣,不喜歡他們,不愛他們,這會極大的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讓他們感受到諸多的負性情緒:自己不夠好,自己怎麼學都不會,自己就是有問題,自己無所作為。如果一個孩子,他長期處在這樣的情緒中,他的自我價值感非常的低,這會導致負性循環,他會越來越學不好,越來越做不好。

說到這裡,我想問一下家長朋友們,我剛才所說的話,與C媽媽的育兒的想法,最大的不同點在哪裡?

答案是:“C媽媽在育兒的時候,運用的是她慣有的思維模式,慣有的情緒反應模式,她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為孩子出了問題,犯了錯誤,認為打罵孩子,是讓孩子知道自己錯了,這樣的錯誤有多嚴重,要馬上改正,再也不能犯了。”這些聽起來是對的。因此,我也聽到很多人說,棍棒底下出人才。但是讓我們仔細思考一下,看看我剛才說的,與C媽媽說的哪裡不一樣。我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我在思考,我們家長的反應,會讓孩子產生什麼樣的想法,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我們都聽說過,“爸爸媽媽做的好不好,這個評判標準,不是在爸爸媽媽手中,而是在孩子手中。”就像很多朋友讓我推薦一些育兒的書籍,市面上也有很多玲琅滿目的育兒書,但是真正可以讓大家受益匪淺的並不多。為什麼?因為育兒本身來說,是沒有一本真正的指導手冊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也許書中說的是這樣,而我們的孩子是那樣,沒有辦法照本宣科。育兒真正的指導手冊,是我們的孩子本身,我們的孩子才是我們家長的指導手冊。

02

孩子們很小的時候,他們常常要哭,那個時候,哭是他們的語言,他們用哭來告訴我們,他們餓了,累了,尿了,想要抱抱了,他們用哭聲告訴我們他們的身體狀況、情緒狀況。等他們慢慢的長大,他們學會了更多的情緒表達方式,激動,生氣,失望,害怕,難過,害羞等等。他們開始學會使用更多的聲音和自己的肢體語言向我們表達。比如孩子拍拍兩隻小手,表示開心;攥起拳頭,表示受到驚嚇,精神緊張;張開雙臂,身體撲向親人,是要求摟抱,親吻;若陌生人想要抱起他們,他們則轉頭將臉避開,表示不願與陌生人親近。等他們再長大一些,他們開始掌握了語言,開始用語言與我們溝通。這樣,我們通過與他們的交談,越來越多的知道了他們的內心世界,也讓他們越來的越多的知道我們的想法和意圖。所以說,孩子是我們的指導手冊,我們要做的是細細地觀察他們,觀察他們的需要,他們的渴望。我們要跟隨他們的腳步,才能做到真正的照顧他們,關愛他們。

現在回到C媽媽的故事上來。C媽媽的女兒,在午間休息的時候偷偷地玩手機,看小視頻,騙媽媽說,我看手機背數學公式。這是每一位家長都會很生氣的事情。同時我也覺得,在當時的場合下,嚴厲責令孩子,可能是每位家長都難以避免的。但是我還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我對C媽媽說:“你看她現在每天晚上學習到十一二點,讀初一有兩個月了,早上又要起這麼早,這樣長時間下去的話,身體吃不消,而且,白天的精力也會差很多。如果說她晚上九點可以把作業寫好,這樣她可以早一點休息,她休息好了,精神足了,其他事情她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會高。”

我接著說:“現在你看,她每天晚上寫作業到十一二點,有可能是她覺得課業有困難,課上老師講的內容,她沒有掌握或是沒有完全聽懂,這樣對她的作業完成造成了困難。如果是這種情況,要幫助她看到是哪一門功課有困難,專門針對這一門功課再努力;或是她現在正在小升初的轉折點,雖然進入初中已經有兩個月了,但是她有可能還是沒有適應下來,因為初中與小學是完全不一樣的,初中的壓力,一開始就有了。在初中,一般學校會營造一種競爭的氛圍,適應這種教學模式的孩子,會處理的好,不適應這種教學模式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趕的很累,力不從心。如果是這種情況,要跟她好好的談心,詢問她是不是感受到這樣的壓力,是不是覺得自己進入初中有適應困難;也可能是,孩子感受到了學業的壓力,學校的壓力,家庭的壓力,她通過觀看小視頻尋求壓力釋放,娛樂和放鬆自己,就像很多青少年玩遊戲,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還有的可能性是,她在拖延時間,目的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可能你這段時間對她的關注不夠,她知道你在意她的學習,想要使用這種方式喚起你對她的注意力,想讓你多關心她愛護她;也許還有其他的可能性,我們要使用開放的態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她現在到底怎麼了,她現在這樣,是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她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況且,現在學校很多的資料都在手機上發送,這樣難以避免孩子使用手機的頻率多起來,比如說一個學英語APP,可能每天要打卡,有些時候,孩子查單詞查公式,都需要使用手機。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絕電子產品,確實是有困難的。包括現在很多的軟件,有很多吸引眼球的辦法。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有些時候可能是他無意中看到這些信息,然後覺得好奇點開。他們還沒有養成很好的自我管控能力,是很容被手機裡玲琅滿目的信息牽引的。你需要把手機裡所有的遊戲,或是其他的不相關的APP,全部都刪除卸載,只留下不得不用的軟件和程序。”

03

聽我說了以上這些話,C媽媽說:“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仔細思考,晚上要怎麼跟她談”。她說,“還有一個問題,孩子現在開始不聽我的話,總是說自己知道,但是你看她做的事情,根本就沒有聽我的話。”我對她說,“孩子讀初一了,開始步入青春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對外界開始有了一些懵懂的意識和自己的想法,他們對自己的小小世界,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知,他們開始認為,自己什麼都懂,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青春期就是這樣的一個階段,孩子們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但事實上,他們對外界,對周邊環境,對人際關係等等,他們是有很多的片面性的,他們知道的是在有限的視角下的世界,離這個真實的世界還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青少年成長的過程,很多時候,他們覺得自己會了,懂了,但是當他們真正去夠的時候,發現自己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也激勵他們不斷的努力,不斷的進步。我們所能做的,是時常給他們鼓勵,激勵他們看到更高更遠的未來。”

C媽媽說:“跟我聊完之後,她平靜很多,放鬆很多。她說,“是不是你以前說過的,要靜等花開”。我說,“是的。很多時候,我們著急,一分鐘不能忍耐,情緒一點就著,是因為我們擔心孩子學壞了,現在這麼小就學會了欺騙,不誠實,長大了可怎麼辦好;我們擔心自己沒有辦法掌控孩子,不知道他們變成了什麼樣子,好像因為忙於工作或忙於其他事情,沒幾天他們就會變樣,這會讓我們驚慌失措;我們也擔心孩子跟不上學校的學習進度,不能很好的學習,長大了沒有競爭力,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我們的擔心有很多很多,但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每一位父母,都要有這樣的耐心,要靜等花開。比如說一個孩子,他可能開學的時候成績不好,但是通過他慢慢的,持續不斷的努力,到了期中考試的時候,他考出了優良的成績。也有的孩子,他可能各項學習進度都比較慢,可能從小學開始,他的表現平平,但是通過家長的不斷鼓勵,與他自己的不斷努力,最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名牌大學錄取。只有我們每位家長持續不斷的鼓勵與支持孩子,我們的孩子才能夠學會知道,學習和個人成長不是一時之事,是終身之事。”

我對C媽媽說:“如果說育兒有一個指導原則,那麼這個原則是——愛”。我們要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愛著他們,都在關心著他們,只要我們用愛滋養孩子,孩子肯定會茁壯成長。”

C媽媽說,晚上她會心平氣和的跟孩子好好溝通。第二天,她跟我說,昨天晚上吃完飯後,她跟孩子聊了很久,孩子說她都聽進去了,要好好改掉壞習慣,努力進步。之後她陪著孩子寫作業。在七點半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小插曲。當時她坐在孩子身邊,孩子在寫作業,但是她聽到畫筆刷刷刷的聲音,她覺得不對勁,就問孩子,你在幹什麼,原來孩子在畫畫。孩子說,畫畫是給自己減壓。當時C媽媽又差一點吼出來,不過她還是穩定住了自己的情緒。最後,孩子的作業寫的比較快,十點鐘之前就完成了。她看孩子作業完成的好,因為孩子喜歡吃宵夜,就給孩子點了外賣,獎勵孩子。這個夜晚,孩子開心,C媽媽開心。

C媽媽說,她現在每次控制不住的時候,都會想起我跟她說的話,“用愛去關愛孩子”,這樣她的情緒能夠穩定下來。C媽媽在不斷的反思自我,她認為自己的定力不夠,容易被孩子激起,情緒容易波動。她說,真的要看的遠一點,有的過程中可能不足,作為父母,要多包容,不能太苛刻,只有她的情緒穩定下來了,孩子才能夠在這個關係中受益,她也才能夠真正的幫助到孩子。

是的,我們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去觀察,多去包容,多去愛護孩子,這樣每一個孩子都會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雖然在當下,可能孩子沒有做到,我們前一分鐘說完,他下一分鐘回到了原來的樣子,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習慣的養成,都需要一段時間,我們要給孩子們一些時間去吸收,去沉澱我們要傳遞給他們的信息,給他們的理念。不只是孩子,我們自己也是如此,可能我們前一分鐘對自己說要平靜,要慈愛,但下一分鐘,我們又火冒三丈,情緒不能自控。如此,我們也給自己一些時間,慢慢的養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他們需要,他們渴望,他們想讓我們為他們提供的幫助,只有不斷的反省,不斷的給自己成長的時間,我們和孩子才會真正在這個關係中受益。

育兒中,我的情緒難以控制怎麼辦?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去思考,孩子的需要與夢想,給他們愛,然後靜等花開!


樂語心理


這句話講的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比較認可,因為孩子從出生起就活在父母的條條框框裡而孩子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以說父母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永遠也控制不住自已的情緒的。

孩子從學令前兒童開始父母親就掀開了控制不往自已情緒的一頁特別是母親表現由為突出,主要表現在孩子的無緣無故的哭鬧,韌性和吃飯偏食,穿衣不聽話上,母親可能會發火和發脾氣會對孩子大嘁大叫的。

在孩子上小學時候父母親也會控制不住自已的情緒主要表現在;孩子早上不愛起床,放學不愛寫作業,上課不注聽講,貪玩,對給報的各種特長班不上心,沒少花錢而成績不大等等都會有的控制不住情緒而發脾氣。

在孩子念初中的時候父母親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且還有點上升的勢頭。這個時候正是孩子思想活躍期也有早期戀愛的苗頭同時也會迎來中考的階段,學習比較緊張而有些壓力,這時的父母親的精神壓力和心裡壓力也會加大,在對待孩子的讀書,人生觀,升學等方面會發生矛盾特別是在孩子學習成績下降問題上會發脾氣,控制不好自已的情緒。

在孩子念高中時父母親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緒上表現特別的突出,因為一家人都面臨高考,人生最後一博和衝刺,孩子急父母親更急,望子成龍,金榜題名成了父母親的多少年的願望也在此一博,對孩子的各個方面的監管,教育更加嚴格,一擔出現失誤父母親就會大發脾氣很難控制情緒。

孩子在搞對象期間也必須聽從父母親的意見,按照父母親的條條框框去找,去嫁,一但沒達到家長的願望也會大發脾氣,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發生,有時矛盾會很激烈。

等孩子結婚生子後是人生的又一個輪迴,父母親控制不住自已的情緒又將重新上演...





羅英華752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並不是永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先說說父母的情緒從何而來?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出現最多的情緒是焦慮。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焦慮來自於:

1、現在的升學制度。

普通家庭的孩子,只有好好學習,考上好的大學,有個過硬的學歷,才可能將來有個體面、穩定的工作。

而為了讓孩子有個好成績,首先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後孩子考上好的學校,這些讓孩子有壓力,同時給父母帶來了焦慮。

2、來自於跟別人孩子的比較!

人在現實世界上,總在跟別人做著比較。如果父母對孩子用的是不當的比較,就是把別人的孩子的優點跟自己的孩子的缺點比較,那自己的孩子永遠不如別家的孩子,當週圍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強,父母的心態就會失衡,自然焦慮就來了。

3、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跟孩子實際情況的落差。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好,學業優秀,各個方面都好,將來能出人頭地。但孩子在現實中,並不能處處按父母的意願成長,面對著孩子的情況,父母用了各種辦法,說教、勸誡、甚至打罵,孩子的進步並不大,有可能還會有副作用,引起孩子的反叛。這往往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種無能為力的感覺,焦慮情緒就產生了。

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在《如何不焦慮》一書中指出,關切才會產生焦慮。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格外關切,孩子的不好的表現都可能讓父母焦慮 ,從而情緒失控。

父母控制情緒,先要改變父母的認知。

在孩子的教育中的情緒問題,首先父母要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的教育有沒有好處,如果因為情緒失控,讓雙方兩敗俱傷,那父母要改變自己的認知,並且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

當然,情緒來了,控制情緒並不容易。但父母為了孩子,必須學會在孩子的教育上避免情緒失控。當壞情緒來了的時候,父母至少可以做到,先走開,不要跟孩子起正面衝突,父母在壞情緒的控制下,孩子要不恐懼 ,要不反抗,不可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父母的情緒問題,是父母要不斷學習的一門課程!

歡迎關注@低吟淺唱的花,共同關注孩子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