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耀奎山 | 許傳剛:“公心”映得黨旗紅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建國前老黨員們,

烽火歲月,

拋頭顱、灑熱血,

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我們趟出了一條新路,

新中國成立後,

百廢待興,

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他們奮力為我們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時光易逝、初心不變,

黨性依然是他們身上最閃亮的光輝,

現在,請跟隨這些老黨員們

回望那段崢嶸歲月,

重溫他們的奮鬥史,

從他們身上,

汲取深厚的營養,

更好地投入到“高鐵新城、活力奎山”建設中!


許傳剛:“公心”映得黨旗紅


伴著明媚的春光,我們驅車來到位於奎山街道夾倉四村的許傳剛老人家中。小院不大,只有兩間堂屋,屋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老式沙發佈滿了歲月的痕跡。

許傳剛老人雖已95歲高齡,但面色紅潤,目光炯炯,精神矍鑠。落座後,他點了一支菸,講述起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據許傳剛回憶,他從未進過學堂,8歲起隨父親當小販做生意。1945年的一個傍晚,許傳剛在村口納涼,遇到好友牟敦友,牟敦友當時已是一名共產黨員,交流中,他被牟敦友講述的革命故事深深的吸引。不久後,許傳剛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次年,在組織的安排下,22歲的許傳剛被任命為夾倉四村黨支部書記。一定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上任之初,這個篤定的念頭深深地紮根在了許傳剛心中。

初心耀奎山 | 許傳剛:“公心”映得黨旗紅

20世紀60年代初,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的夾倉四村,饑荒遍野、民不聊生。1965年,上級派來的“四清”工作組來到村裡,整頓作風,鼓勵生產。許傳剛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暗自在心裡定下了兩個目標。

讓老少爺們都吃飽飯,成為許傳剛的第一個目標。可村裡人多地少,如何大幅提高糧食產量?許傳剛對著村裡一條蜿蜒的河流動起了心思。將河道改直,讓原來的河道和周圍的灘塗變為良田。說幹就幹,許傳剛帶領村裡的老少爺們一鍁一鍁的鏟,一擔一擔的挑,一干數年。靠著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200多畝灘塗變為良田,夾倉四村也成了全公社有名的交糧大戶,1個村的交糧份額超過了其他7個村的總和。

溫飽問題解決了,讓老少爺們的錢袋子鼓起來成為許傳剛的第二個目標。在壯大村集體產業方面,許傳剛使出了渾身解數:

藉助靠海優勢,帶領大家挖蝦池,搞水產養殖,這個產業一直延續至今,目前,全村共擁有蝦池1000多畝,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

發展向海經濟,從山裡買來柏樹和槐樹自制漁船,1970年,該村自制和購買的各類漁船共計86條,出海捕撈的隊伍日漸壯大;

嘗試機械作業,先後購置了五零車、二四拖拉機、四八拖拉機等機械,不僅方便了村裡的生產,同時還對外承接拉煤、運土等工程;

發展第三產業,村裡先後成立了電影放映隊、理髮鋪、磨坊、成衣鋪、麵粉廠等機構,不僅服務本村居民,同時也成為增收的來源。

初心耀奎山 | 許傳剛:“公心”映得黨旗紅

當村支書的日子裡,許傳剛通常都是4點鐘就起床,到各生產隊的責任田裡挨個轉一遍,回來便開始開會,通報當天的巡視情況。

“老書記治村有道,那叫一個本事,村裡的大事小情,沒有他掌握不到的。”村民王樂鶴回憶起兒時聽老書記開會的場景依舊曆歷在目,“老書記當年是出了名的嚴格,誰的莊稼地荒了,誰家的牛啃了莊稼,被老書記知道了,準得是一頓劈頭蓋臉。”

1984年,許傳剛從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了。38年的辛勤耕耘,在許傳剛的帶領下,這個黃海沿岸的小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村民生活已奔小康,產業也日漸壯大。

然而,這一切通通貼著“公”字牌,歸村集體所有。“退休的時候,村裡還剩了幾十萬存款,本打算分給老少爺們兒,但考慮長遠發展,把錢存起來了,1991年,我們蓋了棟兩層的辦公樓。”許傳剛言語間充滿自豪。

當記者問及有沒有為兒女留點啥時,老人卻樸素地說:“蓋上房、娶上媳婦就行了,日子都得靠自己過。”旁邊的六兒子許崇亮忍不住插話:“家裡兄弟七個,從沒享受過特殊待遇,我們和其他村民一樣,有時反而要求更苛刻,我現在在村裡養蝦,蝦池都是我自己挖的。”

初心耀奎山 | 許傳剛:“公心”映得黨旗紅

如今,作為一名建國前老黨員,每一次黨員會議他都會按時出席。老人不僅時刻以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還以此來教育孩子。老書記有七兒一女,有的當兵,有的進廠,有的從商,有的務農,他們也時常團聚在一起,每當這時,許傳剛都得說上兩句:“一定要守住底線,不要貪婪,做任何事情都要上對得起黨和政府,下對得起百姓,中間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今的許傳剛,耄耋之年,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年輕時雷厲風行,造福一方百姓;年老後獨居小院,甘願固守清貧。他用一生書寫了一段克己奉公的故事,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本色。


來源:奎山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