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的橋——有河必有橋,經過數百年,留下了很多頗有意味的故事

安順自明洪武十四年建城以來,有東、西兩條河流匯於李家花園,自北向南,穿城而出,名貫城河。有河必有橋,經過數百年,留下了很多頗有意味的故事。

近年來,對河道進行整治,建新橋,廢老橋,多是在老橋原址另建,名字有用老名的,也有改名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橋。


安順的橋——有河必有橋,經過數百年,留下了很多頗有意味的故事


四官橋又名奮武橋,在北街中段。為什麼叫四官橋,眾說不一。有說是有楊氏一族,多有官員,故又叫楊家四官橋的。咸豐《安順府志》及民國《續修安順府志》均未記載因何得名。此橋原極窄,“不足兩丈”,橋附近有四官廟,因橋擴寬,四官廟已不復存在。四官廟所供奉的是不是像鎮遠古城石屏山四官殿裡的戰國的四位名將:白起、王翦、廉頗和李牧,未能訪實,如是,四官橋因廟得名便可確定了。《徐霞客遊記》裡有一段記錄。“普定城垣峻整,街衢宏闊;南半里有橋;又南半里,有層樓跨街,市集甚盛。”所記的橋當是四官橋。


安順的橋——有河必有橋,經過數百年,留下了很多頗有意味的故事


分別來自東水關、西水關的水流到李家花園匯合。因城市建設,李家花園這個地名已不存在,連同附近一片,建成了今天的若飛廣場。在兩河交匯處,又稱合和河,在此處建橋,取名合和橋。這合和河倒是有一段傳奇。傳清光緒年,有兄弟二人為一田產起了爭執,打起了官司,各據其理,官司打了九年,弄得兄弟反目,所花費用也已超過田產價值。安順知府李盛卿上任三天就開審這樁積案。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終讓兄弟和好,田產相讓。最終兩弟兄將那處田產捐了出來,官府組織民眾,在三岔河處修河堤,淘治河水,添修河橋,不使兩條河水對沖,順流而下。皆大歡喜。李知府所題“合和河”三字,刻於河堤上,直到新近改造河道,方才拆除。昔日安順名士郭石農有詩:“東西二水作淵停,會向南流字是丁,只以碰頭遭俗忌,遂因鎖口變佳形。匯分白鷺中為堰,峽比黃牛下有汀,積土成山虧一簣,待增花柳即園亭。”吟的便是這合和河。除此以外,老安順人熟知的還有漢馬橋、普濟橋、祟文橋、太平橋、三元橋、東門橋、泰和橋、古井橋等。橋是人們心目中美好的景緻,“二十四橋明月夜”“小橋流水人家”的詩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安順的老橋經過重新修築後,拱橋倒映水中如滿月,平橋如沙,都不失情趣,加上浮雕圖案的白石欄杆,遠看近觀均給人美感。我們期盼碧波盪漾的貫城河,讓河上的橋重新展現它們的倩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