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活|這兩個月,我在“囧途”

留學生活|這兩個月,我在“囧途”
留學生活|這兩個月,我在“囧途”

@文/Ryan

人們往往會記住,自己做重大決定的那一刻。

2月25日,一切的起點,到今天也不過四十多天,但是現在想來,感覺無比漫長。

01 從泰國曲線回澳

當時所有人都期待,2月27號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會宣佈禁令解除,允許中國學生返回澳大利亞,畢竟已經有無數利好的消息:中國患病人數開始下降,而且大學即將開學……

那時的我左思右想,為保險起見,買了一張去泰國的機票,準備曲線回到澳大利亞。

和還在觀望的同學不同,我著急的原因很簡單,自己年齡比較大了,實在不想延期;按時畢業的話,還能趕上秋招。

果然,2月27日,禁令沒有解除。第二天,我踏上了未知又曲折的旅程。

留學生活|這兩個月,我在“囧途”

飛機上的落日

到達曼谷,我們看到了機場外用中文和泰文書寫的標語,“武漢加油”,這些標語和熱情的笑容都沖淡了我的不安。

在泰國的大多數時間,我都在酒店進行自我隔離,偶爾會和學姐一起去周圍逛逛,前提是做好防護措施。雖然中國遊客少了,但是商場依然是遊人如織。只是原本可能會刷屏朋友圈的鼠年裝飾,如今只能孤零零地迎來幾個合影的遊客。

走在街上,街邊的小販和按摩店的員工會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但和鬧市區的商場相比,他們的生意冷清了許多。

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還是那句“武漢加油”,甚至去超市買菜,貨架上也寫著:中國加油,武漢加油。每次看到這些標語,我都會和學姐相視一笑,心裡感覺十分溫暖。

直到離開泰國,這種溫暖始終陪伴著我。

留學生活|這兩個月,我在“囧途”

泰國街頭的標語

自我觀測期結束之後,我曲線回到了澳大利亞。

02

在澳大利亞隔離

回到澳大利亞的第一個考驗還是隔離。根據新的入境禁令,從其他國家回到澳大利亞的人員要隔離十四天,我簡單收拾了一下就被送到專門的隔離地點。

最開始的幾天,我十分不安,甚至害怕。在我回來的幾天裡,澳大利亞的感染人數成倍增加,從100多人跳到了200多人,最後跳到4000人。短短數天,澳大利亞從一個相對安全的國家變成了疫情高發區。就在這個時候,還爆出了很多人群聚集的新聞,例如大量市民湧入Manly海灘等等,讓我越來越擔心澳大利亞的疫情發展。

唯一的安慰是,悉尼大學提供了不錯的隔離地點。雖然房子稍微老舊,但是設施一應俱全,還有一個獨立的院子。每天上午,我都會到院子裡散步,透透氣,看看花草。有時候仔細觀察,還能看到草叢裡的蜜蜂、螞蟻甚至壁虎。恍惚間,讓我想起了魯迅筆下的“百草園”。

留學生活|這兩個月,我在“囧途”

悉尼大學的隔離點,我的“百草園”

在“百草園”裡時光漫漫,我甚至會忘記網課的時間。每次匆匆忙忙地趕回屋子,打開網課軟件Zoom,我都會自我吐槽:“下次在桌子上寫個‘早’,不,寫個‘early’吧。”

另一方面,疫情給生活帶來種種不便。最大的超市Coles和Woolworth宣佈停止配送,物資缺乏的新聞此起彼伏;平時居住的學生宿舍變成了新的隔離宿舍,我們被迫轉到其他公寓;更不湊巧的是,我的牙齒壞了,我必須小心地把食物切成極小的塊才能吞嚥,因為這種時候去看牙醫,很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真正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我最常用的外賣軟件崩潰了。飢餓感無法作假和忍耐,每天都備受折磨,在焦慮和矛盾中,飢腸轆轆的我做了一個決定:回國。

未來我無法預測,這是我當時唯一的選擇。

當時的新聞輿論沸沸揚揚,讓我擔心自己被說成“千里投毒”,可當我把自己的隔離經歷和擔心發到微博和論壇時,收到的回覆幾乎都是:回來吧,做好防護。

雖然網絡上各種言論很多,有些可能沒那麼友好,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希望遠在他鄉的遊子能夠平平安安。

留學生活|這兩個月,我在“囧途”

當我買好機票後,3月26日,中國民航總局宣佈,每個航司每週來往澳大利亞的航線縮減為一天,這意味著澳大利亞每週將只有三趟航班回國。在等待宣佈具體航班的時候,回國群裡大家互相鼓勵,互相安慰,感覺像是在等開獎。

幸運的是,我回國的航班在每週往返的三趟航班之中。

確定能夠回國後,我慢慢定下心來。澳大利亞的疫情也開始慢慢好轉。維多利亞州和新南威爾士州採取了更加嚴格的措施,關閉大量公共場所,禁止民眾無故外出。澳大利亞人也越來越配合,大多數人不隨意外出,不再搶購物資。甚至有人發起活動,在貨架上留言感謝每天為大家服務的售貨員。

隔離結束,我寄存物品,提交退房申請,準備回國的一切。很快就到了4月5日早上,我走出了公寓大門,正式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03

嗯,我要回家了

當我坐在出租車後座上,明媚的陽光照在我的臉上。在我看來,相比於袋鼠、悉尼塔或者歌劇院,這樣的陽光更像是悉尼的標誌。

想到未來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繼續學業,我對悉尼有些戀戀不捨。除了陽光,這個城市曾經帶給我很多美好的回憶。學生公寓的老師主動幫我準備隔離的一切;街上的少年會主動問我需不需要幫忙;餐廳裡的同學會向我問好;買明信片時,大叔會主動幫我蓋章。

的確也存在歧視,每天新聞都會報道,有的同學甚至被直接辱罵。但是,毫無疑問,這裡依然有很多的善意存在。

“誒,你來過這裡嗎?” 前排的大叔突然向我搭話。

“IKEA?” 我看著外面藍色的建築。

“是的,如果你回來,我建議你來這逛逛,非常適合打發時間,我每次不知道幹什麼就會來這裡,哈哈。"

“你知道嗎,在中國,IKEA被叫作宜家(YIJIA),意思是舒適的家。”

“哦,真是個好名字,中文的確很神奇。”

大叔開啟了聊天模式,一路歡聲笑語。我一邊和大叔暢談,一邊感到淡淡的離愁。

留學生活|這兩個月,我在“囧途”

我在澳大利亞的宿舍

和大叔告別後,我開始漫長的登機過程。

一切都超乎想象的順利,隨著隊伍的前進,我仍然有些不能置信:“我是要回家了嗎?”

即將登上飛機的那一刻,我看到乘務員的防護服上寫著:“歡迎回家。”

眼淚突然溼潤了我的眼眶。

疫情改變了太多事,也改變了太多人的生活。回想這兩個月的經歷,恍如隔世。

嗯,我要回家了。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劉博文 tamak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