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做無畏的掙扎、打破和思辨才是生活前行的一道光

分享近期讀到的一本好書。

讀完<>,也許很多人也會感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竟然也可以在每一篇"一起經歷的真實故事"的沖刷中土崩瓦解。正如書中所說,這不是被禪悟式的玄妙一掌推翻,是被嚴整的邏輯體系一步步、一塊塊卸除的過程。

而所有的這些掙扎和思辨都真實地存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與我們、與生活,都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柴靜,山西臨汾人,一九七六年出生。

曾在湖南衛視主持"新青年"。

2001年進入中央電視臺,先後在"時空連線","新聞調查","24小時"等欄目擔任主持人與記者。

現為央視一套專題節目"看見"主持人。

2013年,出版了<>。

我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柴靜

柴靜|看見:做無畏的掙扎、打破和思辨才是生活前行的一道光


不要因為走了太遠,忘記為什麼出發

這本書,正如柴靜序言所說: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新聞報道里,她只選擇記錄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人

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裡掙脫,這才是活著。

"十年前,當陳虻問我如果做新聞關心什麼時,我說關心新聞中的人——這一句話,把我推到今天。"

柴靜|看見:做無畏的掙扎、打破和思辨才是生活前行的一道光


討論,而不是批判

"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採訪中有與對方討論的心態,因為我漸漸知道,有時偏見的造成是利益和庇護,也有無知和矇昧。媒體重要的是呈現出判斷事物應有的思維方法,而不是讓一個人成為公敵。"

"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總結:深刻認識,才能對人對事有一定的寬容與瞭解。這是否也是擁有同理心的人在與他人交流時更能做到換位思考、彼此產生對某個話題共鳴的一種表現。

精準的力氣與準確的敵人

"真相往往就在於毫末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準確地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長時間和更多力氣,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

"有位觀眾曾經在博客裡批評過我,如果你用悲情賄賂過讀者,你也一定用悲情取悅過自己,我猜想柴靜老師做節目、寫博客時,常是熱淚盈眶的。得誠實地說,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每一條細微的新聞背後,都隱藏一條冗長的邏輯鏈,在我們這,這些邏輯鏈絕大多數是同一朝向,正是因為這不能言說而又不言而喻的秘密,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這條邏輯鏈的半山腰就號啕大哭。"

準確是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柴靜|看見:做無畏的掙扎、打破和思辨才是生活前行的一道光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也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發生的事


柴靜採訪盧安克時,他說:"感受"不是慾望和情緒,沒有"要達到什麼"的動機,只是"誠實和持續不斷地對事物平靜觀察。

思考:關於感受的本質

"一旦瞭解盧安克,就會引起人內心的衝突,人們不由自主地要思考,對很多固若金湯的常識和價值觀產生疑問。盧安克並不是要打翻什麼,他只是掀開生活的石板,讓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

思考:生活的另一面

採訪中兩位被採訪者的一段對話:

"可能是我的教育方式太簡單了,我認為兒子應該怎麼怎麼著。不光是簡單,不光是家長,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訴別人應該怎麼選擇,這就是錯誤的方式,我就錯了這麼多年。"

"那我說的不對嗎?"

"你說的對,但不見得是唯一的出路。"

疑問總結:有時模式的固化不一定是嚴格和複雜,或者只是簡單地自認為。。。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中提到: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柴靜|看見:做無畏的掙扎、打破和思辨才是生活前行的一道光


不要讓"放棄思考分析"和"表達自我"成了習慣

有次陳虻邀柴靜一起吃飯。

陳虻問:"你喝什麼?"

柴靜:"隨便。"

陳虻:"問你的時候你說隨便?!你已經養成了放棄自己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談自己願望的習慣了。"

總結:也許這樣的簡約對答大家並不陌生。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對話常見性地出現在很多人與朋友的聚餐、與領導同事的交談中。有些人是因為"選擇困難"、索性放棄思考,有些時候是因為對自己主動表達需求感到"不好意思"而不敢大方表現自己。

直擊要點,選擇很重要

陳虻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光學工程專業的,孫玉勝任命他當製片人時,他才30出頭,部裡很多有資歷的紀錄片人,覺得他沒什麼電視經驗,有點抱臂旁觀。他上來就不客氣:別以為你拿個機器盯著人家不關機就叫紀實,這叫跟腚。你的理性到場沒有?

這話讓人不服氣,拿出一個片子讓他評價,陳虻看之前就說:我跟你們打賭,這片子沒有特寫。因為攝影肯定不敢推特寫,因為他不知道推哪張臉。不知道怎麼判斷,推就是一次選擇。

他們不信,一看果然沒有。

他舉例:美國"挑戰者號"升空爆炸,全世界有多少臺攝影機在場?但只有一位拿獎,他拍的不是爆炸的瞬間,他轉過身來,拍的是人們驚恐的表情。誰都可以做選擇,區別在於你的選擇是不是有價值。

總結:選擇很關鍵,保持自己獨立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往往更能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新事物。 "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麼?""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我想這也是當初陳虻將柴靜挖掘到央視的原因之一吧。

柴靜|看見:做無畏的掙扎、打破和思辨才是生活前行的一道光


進步的幸福,在於跳出原有束縛

"進步就是幸福,我的起點太低,所以用不著發愁別的,接下來幾十年要做的,只是讓自己從矇昧中一點點解縛出來,這是一個窮盡一生也完成不了的工作,想到這點就踏實了。"

經歷比語言更有話語權

柴靜採訪盧安克時,他說:語言很多時候是假的,一起經歷過的才是真的人的強大不是征服了什麼,而是承受了什麼。

生活在這一刻:我就生活在這裡,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跟誰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柴靜|看見:做無畏的掙扎、打破和思辨才是生活前行的一道光

(該張為#引用圖片#)

只缺尋常

"天上那麼多高幹子弟,七仙女為什麼下凡嫁董永?"

"因為她什麼都有,只缺尋常。"

思考:在其他人眼中完美的人,在你心中或許仍然存在缺憾,而這種缺憾對你影響是否重要?

傳遞

梵高對他弟弟說過: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藝術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藝術本所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理解。

思考:藝術傳遞出來的對人的理解,是否也是我們平日生活裡閱讀反思的一種觀摹或回饋?

比如:看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什麼?經歷這些事我收穫的成長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