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經濟學原因——蛛網理論

不知道大家近兩年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農產品如果有一年價格好,那麼第二年很可能就大豐收,但是價格卻低的可憐甚至是滯銷:比如去年陝西的油桃滯銷、四川部分地區的大蒜滯銷等等;今年甘肅蘋果的滯銷(當然也有中間商壓價等影響因素),西安周至縣獼猴桃大量上市後,也出現豐產不豐收的現象。這些滯銷農產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往年價格很好,部分農民賺錢了,等大部分農民看到有人賺錢跟著一起種植後,產量增加了,但價格卻下降了。要理解這一現象,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蛛網理論”

“蛛網理論”研究的產品特點是:從產品的生產到上市需的時間週期比較長,並且在生產過程中,不能中途靈活改變。因此市場價格的變動只能影響下一週期的產量。這種模型總共分三類:

1、 供給彈性小於需求彈性,則價格、產量變動逐漸減小區域最終平衡;

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經濟學原因——蛛網理論

2、供給價格彈性大於需求價格彈性,則世家價格和產量波動幅度越來越大,離平衡點越來越遠;

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經濟學原因——蛛網理論

3、供給彈性等於需求彈性,則產量和價格適中圍繞均衡點波動,永遠不會平衡。

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經濟學原因——蛛網理論

圖中:P代表價格;Q代表產量;E點為平衡點;D需求函數;S供給函數。

蛛網理論最適合解釋農產品的供求狀況及其價格的基本走勢:即產品當期的產量是由上一期的價格決定的,本期的價格又決定下期的產量。我國農產品市場價格的變化只反映當前的供求關係,而未來期間可能發生的變化不能正確的反映。農民只是以當期的市場價格來安排來年的生產。由於農作物生長週期長,且中途不能靈活改變,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本期的生產規模,已決定了下一期的產量規模。農業生產者總是以當期的市場價格為標準,預計未來的收益,從而會陷入產量增加了,但是收入反而減少的這種市場困境當中。我國的農產品市場已經形成了買方市場,供大於求得格局短期內很難改變。

根據蛛網理論,我們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解決供給和需求矛盾。首先,針對此類產品生產週期長、生產過程中靈活性差的特點,應優化市場供給。其次,加強商品市場流通性,拓展流通渠道,將生產與市場需求聯繫起來,通過需求指導生產。第三,由政府部分干預市場,統籌計劃農民生產計劃和規模。當然,這些說起來容易,其實際操作起來還是比較困難,畢竟農民對於信息的滯後性以及我國農業生產的分散性特點,政府的干預對市場這隻無形的手所的影響也是比較有限。目前我們能做的恐怕唯有敬畏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